肯亞The Republic of Kenya
01 肯亞的冷板凳
父親王雨田,是中國駐肯亞大使(1964年至1968年,因為“文革”時期在國內二年而延長任期)。1964年肯亞獨立慶典活動時,中國外交部部長陳毅應邀出席。父親作為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司長,全程陪同陳毅外長訪問肯亞。陳毅外長身著元帥服,以活躍、幽默的身影成為慶典活動上的明星。在參加慶典活動中,兩國政府還簽訂了建立外交關係。陳毅外長並指派父親作為首任大使。
中國駐肯亞大使館
肯亞是非洲氣候條件最好的國家,猶如中國昆明一樣舒適宜人,成為世界旅遊、休閒的聖地。肯亞過去是英國殖民地,雖然獨立了但仍然保留著傲慢的遺風。在中國政府代表團離開肯亞時,有兩位政府官員送行到飛機場後就不禮貌地離開了。恰恰原為陳毅外長定的包機出現故障,而陳毅外長又必須立即趕到開羅與周總理匯合,開始14國訪問。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只好改簽普通航班前往開羅。這種送貴賓到機場,不等客人走就不見蹤影在外交上是很少見的事情。
父親在肯亞,就是在不近不遠、不冷不熱地狀態下工作,猶如坐了幾年“冷板凳”。
02 副總統的家宴
在1965年,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率領中國貿易代表團到肯亞訪問。肯亞副總統奧廷加熱情地邀請盧緒章和代表團到他的家鄉去訪問,父親母親也陪同前去。
奧廷加的家鄉在東非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的邊上。這個以英國女王命名的大湖在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之間,但肯亞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湖水經過烏干達流入蘇丹,成為尼羅河的一個分支白尼羅河。湖面非常開闊,來往船隻不多,極為幽靜,真不愧是東非旅遊聖地之一。
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的盧緒章(右1)訪問農場,王雨田、張惠新陪同。(王民偉 供圖)
那天中午,代表團一行人到副總統家裡赴宴,奧廷加副總統親自在門口迎接中國代表團,並設豐盛的宴席款待貴賓。
午宴的第一道菜很特別,副總統拿起一隻盛滿了半液體狀糊糊的大水瓢,第一個把水瓢湊到嘴上喝了幾口糊糊,然後挨個傳一圈,每人喝幾口。講實在話,那糊糊的味道特別酸,很難下嚥。盧緒章副部長和父親為了尊重主人的厚意,都喝了好幾口。隨行的人員也都品嚐了糊糊的味道。主人介紹說:“這是我家鄉的特產糊糊,是用木薯做的。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做了。木薯的纖維很多,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掉纖維,再磨成漿才能做成這種糊,家鄉人都是很喜歡喝的。”
第二道菜更令人吃驚,是他家鄉專門招待貴賓迎客時才有的。在喧囂的鼓點下,一群上身赤裸、赤足的人圍著一隻羊狂舞起來。強烈的節奏、嗷嗷的叫喊與羊發出的咩咩聲交織在一起,將宴會推至高潮。
這時一位雙手持刀的壯漢上場了,只見他三下五除二地就把羊皮剝完。接著開膛破肚,瞬間一盤盤血淋淋的大塊羊肉放在大木盤裡直接端上席來。看到一塊塊鮮血淋淋的鮮羊肉,大家都面呈難色。父親毫無懼色地就率先仿效主人的示範,用手抓了塊羊肉蘸了點鹽吃了起來,其他同志也就一一跟上了。接著,端上來了切碎的木薯葉子,那是他家鄉的高階蔬菜。然後是仿西式的熟食,對大家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肯亞的自然氣候不錯,但是畢竟在殖民者的長期殘酷統治下,人民生活困苦,各個方面還很落後。有些當地的風俗陋習還是延續原始社會的習慣做法。在非洲的外交官,經常遇到的難題就是要過吃的關。當你遇到主人極為熱情地端上一盤豐盛的食品時,吃與不吃是必須當即要做出的選擇。食物並不在於如何烹製,但是起碼是要乾淨要熟的吧?可是面對外交官的食品往往是髒的、生的。
像這種情況並不是特殊的例子,是中國外交官在非洲經常會遇到的考驗。別說是普通的宴會了,就連國宴也有讓人撓頭的事情發生。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14國的時候,在衣索比亞的一個大城市舉行的國宴上,一位外交官見自己用的盤子有汙穢,就請侍者換一個乾淨的盤子。只見侍者拿過盤子吐了口水後擦了擦又放了回來。在端上的蛋糕上密密麻麻地爬滿了蒼蠅,轟都轟不走。說是宴會美餐,沒有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恐怕要患上吃飯恐懼症了。
你可以想象出,那些身著西服革履、文質彬彬的外交官,為履行職責去品嚐那些難以下嚥食品時的舉止,不能不敬佩萬分。
肯亞副總統奧廷加迎接王雨田大使到家作客
(王民偉 供圖)
宴會結束後,副總統帶大家去參觀他的住房。大院中間是一座大草房,是他住的,四周有幾座小草房,是他家屬住的。房子面積都不大,木結構。屋裡只有簡單的傢俱、床和桌子,沒有一件是豪華、現代用品。
副總統家裡這樣簡單的陳設,是大家難以想象的。還看到其中有一座草房已經傾斜,幾乎要塌下來,木柱的中心已經被白螞蟻咬成了空心。主人講到白螞蟻災害在他們家鄉很嚴重,這草屋才建成沒幾年,就給白螞蟻坑害了,現在還沒有好辦法徹底消滅這種白螞蟻。副總統還問盧緒章:“中國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幫助我們解決白螞蟻的災害?”
《禮記·曲禮上》曾有這樣一句話:“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中國的外交家們就是這樣以大局為重,克服種種困難,在異國他鄉傳遞著友誼。
03“替罪羊”的來歷
有一次父親突然考我一個問題:“講講替罪羊的來歷?”我隨口就說:“‘替罪羊’不就是代人受過麼,至於來歷……”父親見我答不出來,就講述了一段在肯亞時的見聞。
有一次應邀訪問肯亞馬塞族,這是肯亞山區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仍然處在人類原始社會時那樣的狀態,十分貧窮與落後。馬塞族人出門都要手持長矛與盾和長土槍,遇到野獸就獵取,當場剝皮,割新鮮肉吃,渴了就用一根帶尖頭的空管,用尖頭插入動物的血管,喝血來解渴。他們的唯一服裝是一塊又寬又長的布,白天纏在身上,晚上就當被蓋。
肯亞馬塞族人
在酋長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住處。馬塞族沒有固定住所,常常遷移,因而房屋造得十分簡陋。牆是用泥土壘砌,僅1米多高,室內空空的什麼東西也沒有,但屋前的通道卻修得十分別致,彎彎曲曲,走起來不方便。
父親詢問後才得知,當地野獸經常出沒,這是對付野獸襲擊而做的防範。在夜晚時,還在通道中放一隻活羊,一旦有猛獸侵入,可以讓猛獸先將羊拖走,屋裡住的人就能避免受到傷害,這就是“替罪羊”的來歷。
“替罪羊”這個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來源於古猶太教。《聖經》記載了古猶太教的先知亞拉伯罕的故事。上帝為了考驗亞拉伯罕對自己的忠誠,叫他帶著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裡有一隻羊,你可用它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作為燔祭。
“替罪羊”產生的根源是弱肉強食、趨利避害,在自然界中生存則是第一法則。這個馬塞族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深刻內涵!
04 海外自留地
1964年,在中國駐肯亞大使館的餐廳裡,人們正在安靜地吃著午餐,一個年輕人在湯桶裡撈著什麼,旁邊等著盛湯的人聽見他低聲唸唸有詞地說著:“勺子沉到底,輕輕往上提,一堆菜餚到碗裡……”突然,“砰”地一聲勺子被扔到桶裡,緊接一聲牢騷話傳來,“連個菜葉子也沒撈上來!”
中國駐肯亞大使館
“砰”的聲響與牢騷話,傳到正在旁邊餐桌上吃飯的父親耳裡。他眉頭一皺,看看自己盤中是見不到多少青菜,油膩的菜讓人難以吞嚥。前幾年缺肉少油的日子讓人挺難熬的,但當人們的胃口得到改善後,目光又轉向清淡的蔬菜了。這也是人身體上本能的需求。搞好伙食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搞好工作,才能穩定軍心。父親心裡琢磨了一會兒,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但他沒有吭氣。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氣候宜人,它不像其他非洲國家那樣酷熱難熬。這裡街道乾淨整齊、高樓聳立,常被世人稱為非洲的日內瓦。若不是街上有眾多黑面板的人穿行,會錯認為是歐州的一個小城市呢。肯亞人的飲食習慣是以肉類、木瓜、水果為主,很少吃青菜。因而種植蔬菜的人很少,市場上的青菜價格昂貴,幾乎與肉類價格相當。
過了沒多久,父親託人從國內帶來的東西收到了。他立即召開使館全體人員大會,他告訴大家今天大會的主題是研究伙食問題。首先父親對前期沒有搞好伙食作了自我批評。接著他分析了肯亞的環境條件,這裡的氣候及土壤與中國昆明相似,經過研究這裡完全可以栽種蔬菜。
說完後他舉起手中的幾個紙包,告訴大家菜種子有了,使館面積有八英畝,完全可以將空閒的地開發出來種菜,希望大家齊心協力開荒種菜,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他還講述了當年在延安時期,軍民是如何發揚南泥灣精神,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事蹟鼓舞大家計程車氣。
在經過動員後,將人員分成5個小組,分配好區域,開展了一場生產競賽活動。一些從農村出來、懂得如何種菜的同志成為技術員,各處傳授種植方法和經驗。每天一早一晚,大家都湧到“自留地”上,挖地的挖地,除草的除草,澆水的澆水,時常傳來愉快的笑聲。父親那時已是50多歲了,但他不甘示弱,以身作則與大家一起勞動。
王雨田大使在中國駐肯亞大使館
(王民偉 供圖)
父親還親自掛帥成立管理伙食小組,每週公佈一次菜譜,受到大家的歡迎。
在大家的細心照護下,種下去的菜茁壯成長。大白菜、西紅柿、黃瓜、茄子長勢喜人。收穫的季節到了,各個小組都紛紛展示自己最好的碩果。翻譯小陶在去往廚房的路上見到父親在前面拉著車,母親在後面推著車,他走近一看,哇!是一車綠油油的大白菜。父親笑容滿面地問他:“你們有什麼好東西讓大家看看呀?”
就這樣解決了吃菜難的問題。透過勞動不僅改善了生活,鍛鍊了身體,而且還加強了使館同志們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提高了使館的凝聚力。大家吃著自己親手種出的新鮮蔬菜,鮮在嘴裡,美在心中。
1965年中國駐肯亞大使館合影
王雨田(前排右4)張惠新(前排左4)
(王民偉 供圖)
多少年後,當年的年輕人已經成為白髮人時,父親當時說過的“寧可將藥費放到飯桌上,也不能把伙食費扔到藥房裡”的一段話還牢記在心裡。著書立傳時都念念不忘地將在中國駐肯亞使館的“海外自留地”收攬書中。
如今在非洲,中國使館裡種菜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父親應該算是先驅者了吧。
05參觀樹頂旅館
如果您要去非洲旅遊,到了肯亞除了參觀舉世聞名的“野生動物園”外,還有一處難得一見的“樹頂旅館”。這是父母講述的一次遊記:
“那一天清晨,我們坐車到肯亞的一個小城市裡,在旅行社吃了午飯,等候其他遊客的到來。飯後,導遊請客人們坐上已準備好的旅遊車,大概有30人左右,滿滿坐了一車。行駛約一小時,導遊在下車前宣佈參觀日程並且講了一些注意事項。
下車後,客人們都一個個跟隨他走。他手裡拿了一支獵槍,慢慢地走進了森林,氣氛顯得很緊張神秘。我們也躡手躡腳地緊緊跟著他,憋著氣不說話,生怕野獸突然來襲擊。我們一步步走進森林深處,大約走了10多分鐘,見到前面一棵非常粗壯的大樹,在樹頂上有一座木結構的房子。
我們隨著導遊從一個懸梯爬了上去,上面有20多間小房間,每間只放兩張帆布床,沒有任何傢俱,房間裡只有一扇小窗戶。在前部分設有一個餐廳和一個露天涼臺,可容納30多人,這就是著名的“樹頂旅館”。
我們上樓後大家洗洗臉,就到涼臺上聽導遊講解。那裡預備了一些點心之類食物和飲料,邊吃邊休息。導遊指著遠處一片空曠地,中央有一個大的水潭,潭子周圍撒了不少鹽,黃昏時野生動物都來這裡吃鹽、喝水、吃草。
正當吃得高興時,突然從樹上跳出一群猴子穿來穿去,有幾隻猴子跳過來搶走我們手裡的食物。大家心裡直擔心猴子會傷人,導遊笑眯眯地說:“不要怕,它們已經習慣同客人相處,還可以同它一起照相。”
黃昏時天色慢慢地暗下來,四周燈光集中照射空地。我們都靜坐著等候。有人叫著,那邊有大象走過來了!仔細一看,大象已經成群結隊地從四面八方圍攏在水潭的周邊。每一象隊大大小小有近百頭,整整齊齊排著行列慢慢地前進。每一隊都有幾頭站在兩側站崗,不吃不喝,保衛著象隊,不準其他野獸靠近,其餘的大大小小的象順順當當地去水潭,邊吃鹽邊喝水。
我們又看到零散的犀牛、麋鹿、野豬等其它野生動物也在那裡覓食,景象非常動人、有趣。約有一小時左右,各象隊中有一隻領頭象帶著自己的隊伍列隊整整齊齊地從原路回去。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幾百只大象,真是太興奮了。聽導遊說,一隻大象每天要吃近半噸的草,有一個時期因為缺草,它們就成群結隊地大搬家,從肯亞走到坦尚尼亞去覓食,這種動物奇觀可能只有在非洲出現。
看完野生動物後,大家都到餐廳去吃晚飯,桌上擺滿菜餚,其中有幾道野味。旅客來自各國,雖是不相識還是非常熱鬧,充滿友情。
伊麗莎白女王以及在“樹頂旅館”的臥房
(第一次住的“樹頂旅館”因火災被毀,重新修建後女王又來一次時住的房間)。
這裡還有一本大冊子,上面寫滿了遊客記錄的觀察日記,其中還有不少世界名人的留言。195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也寫下了觀感。她在上“樹頂旅館”時還是公主,等下來時已經是繼承英國王位的女王了。“上樹公主,下樹女王”的浪漫故事,成為世人皆知的趣談,至今還是‘樹頂旅館’的金牌廣告。
未完待續~
作者 | 王民偉
圖片 | 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 | 外交官說事兒 青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