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276年的大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極其重要的朝代。明朝滅亡了稱霸歐亞的蒙古建立的大元,首次實現了由南向北的統一。明朝曾有五徵漠北、成華犂庭的壯舉,更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信念,明朝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故事和幻想。大明雖然衰落乃至最後隕落,但也曾傲視天下,那麼為什麼大明一直沒有佔領西域地區呢?
西域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斷斷續續處在中原王朝的統治下,從漢朝開始設定西域都護府,應該是中原王朝最早對西域行駛主權了,之後魏晉也曾短暫統治西域。唐朝時期設立了安西和北庭節度使,在安史之亂以前,蔥嶺以東地區都處在唐軍的有效控制下。
元朝時期,察哈臺汗國統治西域,曾經長期與元中央政府發生戰爭。1346年,合贊算端汗被殺,察合臺汗國分裂,從此西域地區長期處於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下。
東察合臺汗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也導致了長時間裡西域的情形複雜多變。
在明朝時期,我們一般將東察合臺汗國稱為亦力把裡,在明初其統治者一直嘗試與明朝保持著較好的關係,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進行朝貢將明朝視為宗主國,兩國之間並未發生戰爭。
大明宣宗年間,亦力把裡發生分裂,羽奴思以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吐魯番汗國,其長期騷擾明朝西北的哈密衛,最終導致明朝在正德年間放棄哈密衛退守嘉峪關。
正德年間,東察合臺汗國後裔薩亦德在前朝的廢墟上建立了葉爾羌汗國,因為薩亦德和吐魯番汗王滿速爾是兄弟關係,使得西域再次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之後葉爾羌汗國和吐魯番汗國時戰時和,這也導致了汗國實力的衰落。
在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開始參與西域汗位的爭奪,並最終在噶爾丹的帶領下徹底滅亡了東察合臺汗國一系。
可以看到,在整個明朝時期,西域基本處在東察哈臺一系的統治下,雖然政局混亂但長期都有統一的領導。不過相比龐大的明帝國,東察合臺汗國的綜合實力依然不夠看,那麼為什麼明朝一直沒有試圖佔領西域呢?
1、明軍重心在漠北以及國土防禦方向的變化
明軍在初期的強悍戰力是毋庸置疑的,至少的土木堡之變前,明軍在軍事上是有實力擊敗東察哈臺汗國的。
問題在於,明朝立國之後北元殘餘勢力依然強大,北元被藍玉滅亡後,韃靼、瓦剌乃至朵顏三衛一直是懸在明朝頭頂的利劍。朱棣的五次北征、土木堡之變、庚戍之變也說明了漠北諸部給予明帝國的壓力。
明軍前期主要注意力不得不放在正北方向,而遼東鎮、薊州鎮等九邊重鎮也是為了地域蒙古諸部的入侵。據記載九邊兵力部署為:
遼東官兵99875名、薊州官兵78621名、宣府官兵126359名、大同官兵54154名、榆林鎮官兵49250名、寧夏官兵30787名、甘肅官兵33894名。
明軍即使在強盛時,在北線都未徹底勝利,面對實力較為雄厚的東察合臺汗國,明軍並不具備兩線作戰並取勝的實力。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國土攻防戰略的改變,漢朝、唐朝之所以攻略西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國都處在西部長安,朝廷要為首都的安全在西方留出足夠的戰略緩衝,西域攻佔領土越多,長安距離危險就越遠。
2、海運逐漸發達,西域商貿價值下降
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之所以積極的鑿通西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西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其交通和經濟價值重大。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控制西域不僅可以藉助絲綢之路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也可以向西方宣揚國威。
但是到了明朝時期,航海技術逐漸發達、遠洋新航路開闢,絲綢之路的地位逐漸衰落。這個時候,地處絲綢之路東段的西域地區因為戰亂和政局動盪,其經濟價值幾乎為零。在此情況下,明朝並不能從控制西域上看出實打實的好處。
3、統治集團的保守觀念及國力限制
明朝屬於正統的漢人王朝,其統治階層認為的核心疆域就是漢地18省,除此之外的地域佔領了只能被認為是開疆拓土,顯然長期收國力限制和北方壓力的明朝並沒有向西開拓的雄心。
尤其是經歷兩宋和元朝後,中原王朝已經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接近四百年,明朝皇帝內心早已沒有西域是王朝疆土的固定理念。
而明朝沒有佔領西域的核心問題還是國力限制,軍事方面就像前文所述明軍無法雙線作戰,而更關鍵的還是經濟實力。
明朝時期,因為人口數量限制、皇親供養問題,其大多數年份其稅收都在一千萬兩白銀以下,其他糧食、絲綢等換算後也難以比得上清朝的國庫收入。在主要軍費要供給九邊和南方抗倭後,明朝是在難以拿出錢再支撐一場戰爭。
綜上,因為國力、軍力、政治、理念等等方面的影響,明朝都無法實現對西域的佔領和統治。這份偉大且巨大的工程只能由後繼清王朝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