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許多稱呼的意思是幾經變遷的,再加上不同地方的演化,同一個詞的意思是變化多端的。
例如說“哥哥”這一個詞,按理說指的是兄長,但是在唐朝的記載,父親在孩子面前自稱哥哥;到了宋代,妻子稱呼自己的丈夫為哥哥;元朝時期,孩子叫自己的父親也可以直接叫哥哥了;明朝時,父母叫自己兒子也能叫哥哥了,在某些地方,僕人喊自家的少爺也這麼叫。
與哥哥這個“民間稱謂”不同,有許多現在聽起來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詞,在等級森嚴的某個封建王朝,可能指向的就是一個普通人觸不可及的高官的專屬稱呼了。
比如說“中尉”這個叫法,現在是一個軍銜稱號,是尉級軍官的第二級,在軍隊的裡屬於低階軍官。而在歷史中,中尉就可能是全國軍隊的最高長官了。
中尉本是在戰國時的趙國設定來選官舉賢的,到了漢朝時“中尉”已經是“三公九卿”裡的一員,同時擁有掌管京城治安、管理中央武庫、統領京城附近的精兵等權力,到了漢景帝、漢武帝,中尉甚至成為了兩位皇帝削藩的利器。此時各個劉姓諸侯國的軍事長官,也是稱中尉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尉依然是諸侯國的統領軍隊的長官,但是手中的權力已經不如秦漢時了,工資更是下跌了不少。
到了後來,叫中尉這個名字的官職裡面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御史中尉”和“護軍中尉”了,這兩種也都簡稱中尉。
“御史中尉”出現在南北朝時,屬於軍中的執法官。本來監察武將的權力是由御史中丞掌握的,但在北魏這樣的軍事重要性超過文事的政權裡,文官顯然是彈壓不住驕兵悍將的,於是乾脆設定了一個武職,即“御史中尉”,來監察武官。
“護軍中尉”更是唐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橫行一時的標誌。唐朝時的禁軍自初唐開始就是皇權交接與鞏固的重要倚仗。而自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開始,宦官就開始憑著靠近皇帝的優勢,逐漸開始染指朝權。到了唐肅宗的孫子唐德宗時,因為種種原因,他將神策軍這一新成立的禁軍的軍權交給了宦官,最高主管的兩個宦官稱為“護軍中尉”。從此唐朝的宦官既有軍權又有朝權,開始了左右朝政、廢立皇帝的道路。
“中尉”這個是武官的職位,接下來再說一說有意思的文官職位。
又比如“典籤”這個職位,本來相當於是秘書,主要負責的是文書工作。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它的權力大大擴張,成了當時真正掌握地方權力的藩王聞風喪膽的存在。
在南北朝時期,皇帝集權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世家門閥,另一個就是皇室的同姓王。
要知道,西晉衰弱的開端就是八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幾個司馬家的同姓王起來爭奪皇位,打得天下大亂,這才有了五胡亂華的慘劇。皇室諸王擁有過高的權力顯然是對中央集權是不利的。而世家門閥壟斷官位,掌握了地方上的權力,擁有財富、人口無數,在東晉時經常搞出了臣下架空了皇帝的事情。
朝廷最大的敵人是門閥,因為世家門閥掌控著地方的權力。所以朝廷需要用其他勢力去制衡地方上的門閥。寒門士子一時無法成規模,那麼就只能用自己的親人,將自家的叔伯兄弟封王,然後派駐到地方。這樣確實打壓了地方的豪族的勢力。但是選擇王室到地方,一個一個藩王到地方,掌握一地的權力,必然會吸收許多人才到他的手下去效力。而藩王按照道理來說,是具有皇位的繼承權的。所以一不小心,這南朝宋國的皇帝門閥還沒有打到,自己派駐地方的藩王就要開始造反了。
在這樣特殊情況下,典籤這個原本平平無奇的“秘書”,就被賦予了監視王爺的權力。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典籤的權力已經大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漸漸地,藩王在地方的政務必須都要送給典籤去過眼,接著藩王的活動範圍被典籤限制住,到了最後,有的藩王甚至想吃什麼,廚子都要先給典簽報備,然後才能吃到飯菜。在這樣的高壓下,有的藩王甚至被逼得殺了典籤造反。
從史書上來看,典籤是典型的官小權大,是歷史上維護皇權的產物。它的權力來自皇帝,所以當皇帝不再需要典籤去監視的時候,它也就威風不在了。
同樣的稱呼,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權力。古代那些聽著小,其實權力很大的官你還知道哪些呢?
古代這些聽起來很小的官職,其實權力很大
古代中尉和典籤都是小官?一個是全國軍隊首領一個能管王爺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