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左派和右派,常被用來區別政壇上的兩股政治勢力,和他們的政治主張。其在歷史書上,政治論述上出現的次數之多,與大家對這個概念知之甚少,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天我們就這上一期美國兩黨的發展,民主黨共和黨的起源來繼續延伸,美國政壇上的左派和右派到底代表著什麼,美國兩黨的左右派是如何發展的,他們的主張又是什麼,對整個美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左右派來源
1789年9月,法國大革命伊始,在法國制憲議會會議上,議員們激烈地討論國家未來發展和政治體制。
在議長的右側,坐著等級較高的一二級議員,他們反對徹底的革命,主張建立類似於英國的君主立憲體制,俗稱立憲派,也稱保皇黨;在他們的對面,也就是議長的左側,則是等級較低的議員,他們主張完全限制君權,建立一院制議會。
這種劃分方式,並沒有隨法國大革命的結束和制憲議會解散而消失,以坐席位置代表政治理念的劃分方式,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我們總結一下就是,主張保留有限君權,或者可能保留舊有社會制度的保守派坐在議會右邊,他們是右派;而尋求徹底變革的激進者,坐在議會左邊,他們是左派。溫和派坐在議會中間,是為中間派。
而每個國家情況不一樣,這種左右的劃分,代表的意義也會不一樣。而且現實情況極其複雜,在有人希望透過左右的劃分,將全世界政黨區分的時·候,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甚至是難以劃分的情況。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兩種左右派劃分模型,或者說左右翼劃分模型。
第一種就是一維政治光譜。一維政治光譜以某種指標,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排列。
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主黨,共和黨,封建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在一維政治光譜中的位置,並不確定。
當以專治-自由為劃分標準時,共產主義和法西斯居然會在同一側,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當我們以民主-集權為劃分標準時候,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佔據左側,法西斯和封建主義佔據右側,較為符合我們的認知。
因此一維政治光譜是有很大侷限性的。
我們將不同標準的一維政治光譜做十字垂直交叉,就做成了雙座標系統,他的橫座標是民主-集權維度,他的縱座標是專治-自由維度。在這個座標系中,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分別佔據著一個象限。
與這種劃分類似的就是諾蘭圖,諾蘭圖引入了兩個維度:個人自由(也被稱為社會自由)和經濟自由,以此來衡量一個人對於政府限制人身自由和經濟活動行為的接受程度。
在諾蘭圖的下方是經濟管制和個人管制,上方是經濟和個人的絕對自由,代表是無政府主義,左側是經濟管制,也就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右側則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形成小政府的形式。
說到這裡,終於來到了正文,那就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到底分別分佈在這個政治圖的哪個方向?
驕傲的自由主義
首先說共和黨。共和黨在1855年成立之初,就贏得了1860年的總統大選,開啟共和黨獨霸時代,直至羅斯福總統上臺
從1860年~1912年,這長達半世紀的時間裡,美國總統基本都是共和黨人擔任,這段時間民主黨基本跟美國政權絕緣,期間雙方好幾次差點爆發美國第二次內戰。
在這個時期共和黨是典型的左派政黨,主張種族平等,男女平等,國籍出生地原則,也就是在美國出生就能獲得美國國籍,這種極其開放的憲法原則就是在1868年第14修正案中確立的。
作為在野黨的右派保守主義的民主黨,在此期間依然是南方州,奴隸主的代表,是民族主義者的聚集地。
到了20世紀初,共和黨依然牢牢把持著美國政府。共和黨在自由主義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當時的社會議題不再是種族主義,而是讓全國人民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生活水平上。1901-1909在任期間,美國共和黨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就是小羅斯福的叔父,在內政上大力推行“公平政策”(Square Deal),打擊托拉斯壟斷,關注中下勞工的基本權益,保障公共消費者的安全和權益,首次將環境保護作為國家長遠利益的根本。
而民主黨依然繼續自己的種族政策。這些政策被稱為吉姆·克勞法 。包括白人和黑人不能乘坐同一輛車。
白人和黑人不能上同一所學校,接受教育。在餐廳,黑人和白人必須分開就餐。黑人和白人必須住在不同的公寓樓,禁止白人黑人通婚以及同居,等等。這些種族隔離政策,在美國內戰結束100年後,才被徹底廢止。在1964年透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1965年《投票權法案》,才在法律層面上,對任何形式的種族 隔離和歧視政策表示了否定。
民主黨就是在種族主義的挾持下,在保守主義路上莽莽撞撞。不出意外的話,民主黨甚至有可能在美國經濟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工業發展中,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然而凡事都有轉機,民主黨的機會馬上就來了。
民主黨的雄起
到了19世紀,20世紀之交,美國移民浪潮有增無減,民主黨抓住機會,迅速拉攏移民,曾經無比排外的奴隸主後代們,搖身一變成為擁抱全球化浪潮的“自由派”。
1912年總統大選,民主黨推舉改革派的知識分子伍德羅·威爾遜當選總統。
共和黨這邊則發生了嚴重的分裂,前總統,羅斯福總統的叔父西奧多羅斯福與共和黨分道揚鑣,代表進步黨參選總統。
在1912年的總統大選中,羅斯福贏得27%的普通選票,共和黨候選人塔夫脫23%,民主黨人伍德羅·威爾遜以42%的得票率當選。
威爾遜上臺之後,和控制國會里的共和黨進步主義力量結成聯盟,在八年的執政生涯中,大力推行了許多新的進步主義政策,包括了將反托拉斯法系統化,對個人的所得稅、對農民的新政策、以及對鐵路工人的8小時工時規定。並且在1919年推動通過了第19條修正案,婦女終於在美國獨立143年之後也獲得了投票權!
民主黨終於成為了大政府,小市場的自由主義代表政黨。
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新世紀初開始洗牌,共和黨裡的自由派人士紛紛跑到民主黨去,而民主黨裡的保守派人士也逐漸的轉投共和黨的懷抱。
也就是民主黨成為了左翼,而共和黨成為了右翼。逐漸開始了一次左右調換。
威爾遜總統卸任之後,共和黨捲土重來,1921 – 1923年,由共和黨人沃倫·哈定擔任總統,1923 – 1929共和黨人約翰·柯立芝擔任總統,實現了柯立志繁榮,1929 – 1933年,共和黨人赫伯特·胡佛成為了總統。開啟了經濟大蕭條時代,
在此期間共和黨人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執政理念。雖然一度讓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經濟最繁榮的國家,然而也讓美國嚐到了自由經濟的苦果。
政府的無作為,市場絕對自由,沒有任何制衡,大企業大財團透過兼併壟斷和壓制中小勞工階層的工資而獲取暴漲的利潤,沒有理性節制的信貸和輪番轟炸的股票投機,最終導致1929年10月29日的股市大崩盤。而胡佛內閣依然繼續不作為,最終導致美國經濟大蕭條。
此時此刻,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FDR)入主白宮
在羅斯福當選總統之時,美國兩黨的政治理念基本定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人士,均在各個陣營裡就位。
羅斯福在任期間,推行的自由主義政策,也讓民主黨徹底轉變為一個自由主義政黨,從而吸納了大量共和黨內部的自由主義者。
二戰之後,民主黨就像共和黨一樣,在一次戰爭之後,牢牢把持著美國白宮。民主黨總統杜魯門(Truman)的公正政策“Fair Deal”,民主黨總統肯尼迪(Kennedy)的新邊疆“New Frontier”,到民主黨總統林登約翰遜(Johnson)的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
從羅斯福到約翰遜,整整36年的時間裡,民主黨對美國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是為左派。其政治理念是追求獨立宣言建立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而林肯總統所說的“民治民享和為民”原則,被民主黨吸收。在民主黨的政治藍圖裡,美國應該是一個多元文化,機會平等,社會公正的國家。
說了半天民主黨,接下來說下,林肯的黨在二戰之後,又經歷了些什麼。他又是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
共和黨又行了!
1964年,民主黨人肯尼迪總統簽署了《民權法案》, 該法案實則可被視為“第二憲法”,其宣佈了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來源國而有的歧視性行為為非法,而這最終導致美國人分裂成兩種不同且互不相容的憲法文化。
民主黨終於因為這個法案,失去了南方州。
而民主黨也因為民權法案,發生了嚴重的分裂。支援種族平等的副總統漢弗萊,與在白人藍領工人中大受歡迎的種族隔離主義者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各自為戰,導致民主黨票倉分割。
並且共和黨內部經濟上的絕對自由市場派,宗教保守派和南部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者開始逐漸結為政治聯盟。
在大選期間,共和黨人尼克松採取“南方戰略(Southern Strategy)”,主動討好白人種族主義者,令南方各州從此成為共和黨的基本盤。並最終贏得了美國總統位置。
而且我們要清楚,60年代之後,美國南方已經不再是農業社會,這裡工廠林立,白人工人是主要的社會階層,就是所謂的新興中產階級。而在經濟政策上,共和黨減少政府幹預,降低稅收等政策更受到這些人的歡迎。
到了1980年,民主黨已經失去了大多數社會-經濟階層的支援,共和黨人里根組成的里根聯盟控制了整個1980年代。在1984年,里根在普選中贏得了將近60%的選票,並且囊括49個州的選舉人團票,創下了獲得525張選舉人票(全部538張)的紀錄,即使是在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候選人也只超過了里根3,761票,意味著共和黨差點就要創下贏得全部五十個州的歷史紀錄。
里根徹底改變了美國政治。他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許多苛刻的稅賦,同時也解決了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蔓延的經濟滯脹,遏止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經濟衰退。
就這樣,曾經極力捍衛奴隸制與種族隔離的民主黨,一步步成為民權運動的同路人;而共和黨卻背棄了林肯等先烈的理念,遭到包括黑人在內的少數族裔選民的拋棄。
如果你喜歡這期內容的話,請三連支援一下,作為周更作者,您的支援是我能夠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