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
堯,又稱唐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鯀治水,並且制定曆法,推廣農耕,整飭百官。
中國至少有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湖南、安徽6個省份12個縣市展開了堯帝故里的“明爭暗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專案,而“帝堯出生地研究”是這一專案中一個重要的學術科研課題。帝堯出生地之爭,始於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年,涉及中國6省12個縣市,有華夏說、中原說、東夷說,爭論焦點主要在“華夏說”與“東夷說”之間。
然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六國史書,秦朝以前的史志焚燬導致帝堯出生地無詳細的史料記載,這些給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關於帝堯出生地記載的歷史文獻主要有三:一是司馬遷的《史記》,二是魏晉著名歷史著述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三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的《宋書》。
舜
舜: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姚姓,名重華,建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為五帝之一。帝舜是東夷集團繼太昊、少昊、蚩尤之後的著名部落酋長。 東夷族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太昊、少昊、舜、皋陶、伯益等東夷族領袖都曾擔任早期華夏族的領袖。 在被司馬遷列為中國正史開端的“五帝”時代,東夷叢集已分化為許許多多不斷重組的部落集團,如著名的蚩尤部、顓頊部、帝嚳部、帝舜部、皋陶部、伯益部等,都源出於更早存在的太昊、少昊兩大集團。關於舜是哪裡人,爭議紛紜。
爭論一:諸馮
一說為山東諸城屬地,據《炎黃氏族文化考》《孟子·離婁》《職方地圖》《諸城縣誌·古蹟考》《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著)《中國史稿》(郭沫若著)《中國曆代帝王錄》(楊劍宇著)皆言諸城諸馮乃舜生地。二說為山西臨汾,據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又 諸馮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孟子》雲:舜生諸馮 ,蓋即此。” [5] 現存舜廟,1974年毀於洪水,後西遷至現濰河西岸。目前此種說法最被世人接受。
爭論二:姚墟
相傳為舜出生地,據唐《括地誌》記載的方位故址在今萬里母親河黃河北岸的河南濮陽範縣濮城鎮東南。另一說法在餘姚,一說在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北(山東鄄城和河南範縣西半部在1940年前為一縣,既山東濮縣),還有說法在浙江上虞。《史記》載,舜的父親“瞽叟姓媯,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為姓。”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亦載:“生舜於姚墟。”《竹書紀年》亦曰:“生舜於姚墟。”以上三文獻均言舜生姚墟。考古學家認為,姚墟應該在河南濮陽範縣濮城鎮或山東菏澤鄄城縣一帶,因為舜主要活動於古濮州(今河南範縣、山東鄄城)一帶。
禹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關於大禹故里有三說,分別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東夷、出自西戎。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