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椎腰化/腰椎骶化、腰椎滑脫、腰肌勞損,簡單易懂圖解!
01
骶椎腰化/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均是椎骨發育的異常,腰椎骶化是指第五腰椎外型類似骶椎形態,並構成骶骨塊的一部分,一側或兩側橫突肥大呈翼狀,與骶骨發生融合或形成假關節。骶椎腰化是指第一骶椎演變成腰椎樣形態,即第一骶骨從筋骨塊中游離出來形成第6個腰椎。如何在臨床閱片準確判斷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裡介紹一個最準確的判斷方法。
這是一個最關鍵和準確的鑑定方法,國內著名骨放射學家楊世壎教授指導過,只要大家留意關注腰椎橫突"三長/四翹/五寬",L3橫突是最長的,L4橫突是上翹的,L5橫突最寬,特別用在胸椎腰化合並L5骶化的時候比較實用。
此外腰骶角的存在,對判斷腰骶椎分界具有一定價值,不過存在水平骶椎是則較難做出正確判斷。
下圖為腰椎骶化
下圖為骶椎腰化
02
腰椎滑脫分度
椎體滑脫程度分級-Meyerding分級
將下位椎體上緣分為4等分,依據上位椎體對下位椎體向前滑移的程度分為4度:
- Ⅰ度:椎體向前滑移程度不超過椎體中部矢狀徑的1/4。
- Ⅱ度:椎體向前滑移程度超過椎體中部矢狀徑的1/4,但不超過2/4。
Ⅲ度:椎體向前滑移程度超過椎體中部矢狀徑的2/4,但不超過3/4。
V度:椎體向前滑移程度超過椎體中部狀徑的3/4。
03
用磁共振看腰肌勞損
1.什麼是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指因為腰背部肌肉、 筋膜、 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的區域性無菌性炎症,從而引起腰背部一側或兩側的瀰漫性疼痛的臨床綜合徵, 包括腰背肌筋膜炎、 肌纖維織炎、 肌筋膜疼痛綜合徵、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該病好發於 30 ~ 40 歲的青壯年男性,外傷及長期勞損為該病的主要發病誘因,此外還與氣候、 空氣溼度有很大的關係。
2.腰肌勞損的兩大基礎
解剖學:腰背部的結構肌肉主要包括腰背筋膜、 斜方肌、背闊肌、 骶棘肌、 橫突棘肌( 半棘肌、 多裂肌和迴旋肌) 和深層短肌( 橫突間肌、 棘突間肌)。腰部是連線軀幹和下肢的樞紐, 兩側的橫突是腰肌和腰方肌的起點,並有腹橫肌、 背闊肌的深部筋膜附著, 是腰部肌肉收縮運動的支點, 因此腰腹部肌肉彈力收縮時腰部受力最大, 且是軀幹活動範圍及強度最大的部位之一,易使肌肉及筋膜的附著點處形成無菌性的炎症,刺激區域性的神經纖維,日久可以引起軟組織變性,導致腰背部、 臀部及腿部疼痛。
病理學:長期不正確的姿勢和負重, 使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內外平衡失調, 力量不足, 使得韌帶、 筋膜挫傷,肌肉纖維拉傷, 甚至出現區域性的組織液滲出和微血管破裂, 蔓延到鄰近肌間隙後形成瘢痕組織,最終導致區域性粘連、 變性、 甚至肌肉萎縮,也就是肌筋膜炎,分佈於肌肉組織中的神經纖維受到病變組織的壓迫、 刺激甚至部分神經末梢被破壞,產疼痛感。
另一方面, 腰部軟組織受到損傷之後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或治療不徹底, 或反覆多次損傷, 致使受傷的組織不能完全修復, 區域性存在慢性無菌性炎症,微迴圈障礙, 乳酸等代謝產物堆積, 加之受損的肌纖維變性或疤痕化, 也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兩方面形成惡性迴圈, 使腰背部疼痛日益嚴重。
3.如何診斷腰肌勞損?
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腰背痠痛、脹痛,偶有放射至下肢的疼痛感, 但通常不過膝 ,個別會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在重體力勞動或活動後加重,並出現腰背部肌肉保護性僵直, 時輕時重,休息或改變姿勢可緩解。壓痛點不能精確定位, 但通常是位於腰椎橫突、 骶棘肌及髂嵴後緣等部位,可以觸診到腰部肌肉的緊張,或有硬結及肥厚感,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 部分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直腿高舉試驗陽性,也可以陰性, 但踝反射陰性,無伸拇肌力障礙。有部分患者的腰痛現象與氣候及溫度相關,比如陰冷、 潮溼的天氣會引起或加重患者病情。
4.影像學表現
正常的肌肉在 MRI 上表現為形態飽滿、 輪廓清晰平滑的均質低訊號。男性的腰背肌厚度通常比女性要飽滿,肌纖維也要粗大。
長時間的腰背部肌肉疲勞狀態會導致其形態學發生改變,表現在肌肉體積的萎縮,肌肉邊緣輪廓的模糊和凹陷,訊號呈現出不均質改變, 這點在橫軸位的脂肪壓制像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活動的人群, 腰部肌肉儘管長時間處在疲勞當中,但是其從事的活動特殊性導致其肌肉纖維的增生和粗大, 腰部肌肉的萎縮和變性體現的不明顯。
觀察肌間隙的脂肪浸潤也是衡量腰肌勞損的指標之一。脂肪浸潤通常伴隨有肌間隙的擴大,在MRI上呈現出三級訊號 ,Ⅰ度表現為肌間隙顯示不清或僅能顯示線狀、 點狀間隙擴大; Ⅱ度顯示為多灶性間隙擴大伴脂肪訊號; Ⅲ度浸潤表現為肌間隙呈羽毛狀或網格狀增寬,以上間隙的擴大和脂肪的浸潤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說擴大的肌間隙裡通常由脂肪填充。
腰肌勞損的特徵性表現是肌筋膜炎。也就是位於肌間隙和肌骨間隙的組織液滲出, 組織粘連和積液,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水腫訊號是判斷腰肌勞損的重要標誌之一,且淺筋膜的病變發現率要高於深筋膜。具體表現為腰背部皮下、 腰肌及筋膜下線狀、 條狀或片狀的長 T1長T2,FS-T2WI高訊號。
配 圖
來源:新鄉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版權宣告】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