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陝西渭南地區的一個普通農村裡面拍了一張特殊的全家福照片。
這張照片看著有些怪異,照片中一位衣著整齊、華貴但動作顯得非常僵硬的男人坐在椅子上,這個男子雙眼緊閉、嘴唇微張,和正常人差異性很大。
他的左側是一個農家婦女抱著孩子,面容堅毅地站在這個男子左側,身體似乎用力還支撐著男子,讓人感覺這個男子馬上就要倒下的樣子。
三人的身後站著的是一位面容肅穆,眉頭緊鎖的男子,只見他身穿白衣,頭戴白帽,刻意把他的帽子壓得很低,似乎是在掩飾著自己內心的悲傷。
但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坐在椅子上的這名男子雖然是衣著華貴,但是卻顯得非常的扎眼,完全不像是一個正常人,而他身上穿著的是一件壽衣。
更有意思的是這張特殊的陰陽照片現在被紀念館儲存在資料卷宗當中,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打磨,這張黑白照片已經開始泛黃,但是還是非常引人注目。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張照片會被保留在紀念館,為什麼在男子去世後,才拍攝這張全家福,這名男子是如何去世的?
這張特殊的照片背後隱藏的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革命故事。
一、少年多坎坷
照片中穿著壽衣的男子名叫溫濟厚,而站在他左邊的是他的妻子溫曹氏和兒子溫念赤(因為溫濟厚改名),照片後面穿著白色男子是溫濟厚同村村民溫志德。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張特殊的照片,這就得讓我們的記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了。
溫濟厚在1903年出生於陝西華縣,溫家則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在那個時代,一般這樣的大家庭都比較重視嫡系血脈親情,也正是由於這樣的觀念,也造成了後來溫濟厚的悲劇。
溫濟厚的父親是溫家從親戚那抱養來的孩子,剛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溫家沒有孩子,所以對溫濟厚的父親可以說是如同親身骨肉一般的寵愛。
但是在溫濟厚的奶奶生下來自己的孩子後,溫家對於溫濟厚的父親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雖然不怎麼待見溫濟厚一家人,但是畢竟是溫家的養子,所以溫濟厚一家整體來說基本生活還能過去。
在溫濟厚稍微長大一些的時候,父母就將溫濟厚送到七里寺小學讀書,這個小學的校長是我黨早期的黨員史筆直(這位校長後來被敵人殘忍的殺害)。
在他的影響下,溫濟厚開始接觸先進的思想,幼小的溫濟厚對於革命開始有了一些懵懵懂懂的認識,對於共產主義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思考。
溫濟厚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在小學畢業後,溫濟厚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當時的華縣中學。
在這裡,溫濟厚結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正式接觸共產主義思想,慢慢的從小學時期對於革命懵懵懂懂的狀態變成了一名意志堅定的革命工作者。
1921年,18歲的溫濟厚畢業了,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溫濟厚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開展農民運動,也正是在此刻開始,溫濟厚的命運迎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
為了便於開展工作,溫濟厚接任了自己的小學校長史筆直的工作,回到了自己小學的母校擔任校長。
二、曾經引路人被殺害
革命的道路總是充滿了危機和鮮血,在溫濟厚回到家鄉不久以後,遇到了一件影響了溫濟厚一生的事情。
溫濟厚的小學校長史筆直,這個老革命者的脾氣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脾氣非常的耿直,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在那個年代史筆直的這種耿直個性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
畢竟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很多地方都有土皇帝,他們魚肉鄉里百姓,陝西的軍閥頭子劉鎮華就是其中一個。
這個軍閥頭子帶著一幫土匪兵,經常是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反正就是電視劇中那些壞人乾的事情,他都幹。
一生正氣的史筆直自然是無法容忍劉鎮華的這種行為,多次代表百姓和劉鎮華談判,還寫文章批判劉鎮華的霸道的行徑,將劉鎮華的老底和惡行都一一揭露。
劉鎮華看到史筆直這樣,自然是無法忍受,惱羞成怒,直接將史筆直抓進了監獄,隨即將史筆直在監獄中折磨到死,拋屍街頭。
但是令人寒心的是,當時百姓因為害怕被劉鎮華報復,得罪軍閥勢力,史筆直的屍體在街頭多日,竟然沒有人敢為這個耿直的老革命人收屍。
溫濟厚看到這種情況後,內心自然是悲憤無比,再加上史筆直曾經也算是溫濟厚革命的啟蒙老師,所以溫濟厚親自帶領學生將這位老校長的屍體收回進行了安葬。
在溫濟厚準備帶回史筆直屍體的時候,很多同鄉的鄉親都想勸說溫濟厚停下來,紛紛問到:“濟厚,你真的想要將老校長的身體帶回學校嗎,給校長辦祭奠儀式嗎,還說為他屍體去得罪整個陝西的軍閥頭子劉鎮華是很不值得的。”
看到鄉親們這麼多擔憂,溫濟厚的回答只有兩個字:“是的。”
在簡單的回答了鄉親們的疑問後,溫濟厚目光直直的看著前方,腳步沒有因為鄉親們的勸說停滯,反而加快了腳步。
在溫濟厚看到了這位老校長的屍體後,心中也是悲痛萬分,只見屍體上全部都是被這些軍閥折磨的痕跡,各種各樣的燙傷,鞭打的痕跡遍佈了史筆直的身體,史筆直的衣服都被血液染成了紅色。
沒有任何的猶豫,史筆直緩步上前,帶著學生背起來老校長的屍體,一步一步朝著小學的方向走去。
在將老校長安葬,舉行了葬禮後,鼓勵學生要以老校長為榜樣,為了革命,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三、砥礪前行,不怕困難
史筆直的犧牲並沒有嚇退溫濟厚,反而堅定了溫濟厚繼承史筆直為革命奮鬥的意志,更加積極地組織農民開展運動,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後來溫濟厚在同鄉史卓生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到中國共產黨。
為了更好組織當地農民運動,溫濟厚、史卓生等人在當地成立了農協委員會,溫濟厚被推選成了委員會委員。
農協會成立沒多久後,1927年3月,溫濟厚帶領著百餘名的農民協會成員衝進了赤水鎮中,和當時的糧秣代辦處處長楊寶和對質,和糧秣代辦處處長楊寶和清算之前魚肉百姓的贓款退還。
當時糧秣代辦處處長楊寶和仗著當時華縣縣長葉振本掩護,拒絕了溫濟厚的等人的請求。
看到這樣的情況,農協會等被壓迫的百姓團結了起來,聚集在縣政府門口質問葉振本,葉振本看到這樣的情況,乾脆就是直接閉門不見。
但是這樣一來,百姓們更加憤怒了,直接開始打砸不作為的葉振本,逼迫葉振本辭職,就這樣,剛剛到任43天的華縣縣長,最終扛不住壓力,灰溜溜的溜走了。
在溫濟厚的帶領下,農協會取得了這次活動的勝利。
在葉振本被趕跑以後,溫濟厚隨即代表農協釋出了通報,內容就是禁止賭博,抽大煙等等。
但是當地的小混混、劣紳史老二對於這些通告我行我素,毫不顧忌地在城西開辦自己的鴉片生意。
溫濟厚知道這件事情後,就立即組織人手,搗毀了西將史老二的鴉片售賣的地方,史老二知道自己犯下了錯誤,就直接躲在了桌子底下躲了起來,算是短暫的逃過了一劫。
前面我們說過,華縣縣長葉振本因為溫濟厚等人發動的起義,不得已逃離了華縣,但是不久以後,有國民黨撐腰的葉振本又再次回到了華縣,擔任了華縣的縣長。
在葉振本回到華縣後,溫濟厚連夜召集農協的成員召開了會議,迅速組織了起義,在葉振本回到華縣後的第二天就將他趕出了華縣,這就是當時震驚一時的宣化事件。
但是宣化事件後,徹底將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惹怒了,隨即宋哲元要求軍隊迅速介入,開始查辦溫濟厚組織起來的農協活動,將活躍在當地的共產黨員逮捕了起來。
當地的劣紳們知道溫濟厚被逮捕以後,暗地裡勾結起來,接著向縣政府告狀,要求必須嚴懲溫濟厚等共產黨員。
經過了這一番折騰後,1928年5月5日,華縣縣政府收到了情報,說共產黨員在七里寺小學正在舉行共產黨的支部會議,隨即派出了一隊軍警,包圍了雜貨呢個字啊七里寺小學開會的共產黨員。
隨後經過了一番槍戰後,溫濟厚、史卓生、肖成棟三名共產黨員不幸被捕,被逮捕以後,三人被關押在了華縣監獄。
在溫濟厚被捕後,反動分子對於溫濟厚的態度還是不錯的,因為這個反動分子不管你什麼身份,對於他們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錢財。
所以在抓到了溫濟厚後,他們就將訊息傳播到了溫家,但是實際上焦急的僅僅就只有溫濟厚的父母,其他的溫家人對於溫濟厚被捕後的情況基本就是不聞不問,更不願意將錢財花費在溫濟厚身上。
因為溫家人沒有將贖金送到反動派手上,反動分子徹底暴露了他們原來的面目,隨即他們對溫濟厚施加了酷刑,爆破溫濟厚將組織的秘密說出來。
儘管溫濟厚疼的是死去活來,但是始終是咬緊牙關,誓死不透露黨組織的秘密,敵人看到溫濟厚如何堅定,最後惱羞成怒。
準備將溫濟厚押送到西安執行死刑,在溫濟厚死刑的訊息傳出後,曾經和溫濟厚一同戰鬥過的劉志丹在溫濟厚通往西安的路上,埋伏了人手,準備解救這位受苦受難的同胞。
但是劉志丹的計劃不知道被誰告密了,敵人知道有人要劫獄後,決定就地將溫濟厚殺害,劉志丹的計劃自然也失敗了。
沒過多久,溫濟厚就被押送到了刑場,準備執行死刑,犧牲前,溫濟厚高喊:“共產黨是殺不絕的,共產黨萬歲。”
隨即,溫濟厚就英勇就義,犧牲的時候年僅25歲。
四、妻子請求拍一張全家福
在溫濟厚犧牲後,在七里寺小學當圖書管理員的溫志德看到了溫校長犧牲的全過程,行刑結束後,溫濟厚的遺體被運回溫濟厚的妻子溫曹氏那裡,並向溫曹氏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在溫曹氏看到自己的丈夫屍體後,悲痛欲絕,當場就暈倒過去了,等到溫曹氏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
溫志德看到溫曹氏這樣,一直等著自己這位戰友的妻子醒來,在溫曹氏醒來後,她淚眼婆娑地向溫志德提出了一個請求:說是希望可以拍一張全家福,因為結婚後,溫濟厚的工作很忙,一家三口還沒有拍過一張全家福,現在溫濟厚犧牲了,希望可以拍一張全家福,彌補這個遺憾。
溫志德對於這樣的請求自然是無法拒絕的。
所以在溫曹氏醒來的當天晚上,溫志德和溫曹氏將溫濟厚身上的血跡擦拭乾淨,還為溫濟厚換上了體面的衣服。
在第二天,溫志德從縣城請來了照相師傅,就在村西頭的小廟中,拍下了那一張我們前面提到的陰陽照片。
在溫濟厚去世後,為了讓這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多久的孩子記住他的父親的事業,溫曹氏還將孩子改名為“溫念赤”。
在溫濟厚犧牲後,溫曹氏因為傷心過度,感染上了惡疾,同年冬天去世。
為了紀念溫濟厚為革命作出的貢獻,1958年,的時候,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烈士證”,用來告慰這位革命戰士的在天之靈。
在老校長史筆直犧牲的時候,溫濟厚站了出來,在溫濟厚犧牲了後,溫念赤又出生了,革命的火焰就是這樣不斷的延續,薪火相傳。
英雄已逝,我們能做的只有繼承革命的火焰,繼續發揚先輩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