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貴州雖然地處西南邊陲,但是在近代時期出了很多名人,為中國近代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貴州近代十大名人,他們是王若飛、何應欽、周逸群、鄧恩銘、曠繼勳、楊至成、王立夫、王伯群、丁道衡、諶志篤等,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1、王若飛
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出生於貴州安順,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廕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後化名黃敬齋,傑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2009年,王若飛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貴州省興義人,字敬之,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1924年赴廣州,任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1934年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3、周逸群
周逸群(1896年—1931年5月),字立鳳,祖籍湖北省蒲圻縣,出生於貴州省銅仁市。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宣傳家、活動家,賀龍同志的入黨介紹人,早期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產黨三大革命根據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紅軍的建立者之一。1931年途經湖南嶽陽賈家涼亭時,遭國民黨軍伏擊,不幸壯烈犧牲。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4、鄧恩銘
鄧恩銘(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堯,男,貴州荔波人,水族。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1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2月8日,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1931年4月於緯八路刑場就義。2009年9月,鄧恩銘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5、曠繼勳
曠繼勳(1897—1933),男,漢族,原名大勳,號整合,貴州思南縣人。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1929年6月29日建立四川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蓬溪縣蘇維埃。後出任紅6軍、紅4軍、紅25軍等多個紅軍軍長、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1933年夏,在四川通江洪口場犧牲,時年三十六歲。
6、楊至成
楊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貴州三穗人,侗族。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49年起任華中軍區、中南軍區軍需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
7、王立夫
王立夫(1858—1931),字澤履,茅臺酒創始人之一,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茅臺酒金獎獲獎者,民國時期貴州省茅臺鎮著名商號“天和號”“榮太和燒坊”“榮和燒坊”創立人。世居仁懷縣茅臺村(現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歷史上稱為仁岸),祖父王振發(1793—1857)於清道光年間在茅臺創辦著名商號“天和鹽號”經營鹽業。
8、王伯群
王伯群(1885—1944),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先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教育家。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劃》《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著作。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創辦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王伯群逐漸淡出政壇,轉向“教育救國”。
9、丁道衡
丁道衡(1899—1955),字仲良,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者。當年他發現白雲鄂博鐵礦時年僅二十八歲。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重慶分社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也是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
10、諶志篤
諶志篤(1896年-1971年),號石僧,貴州省織金縣人,畢業於天津工業專科學校。五四運動中,為激勵國人,斷指寫下“學生作事,純本天良,不為勢迫,不為利誘”的血書。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較為活躍的政治活動家、知名人士,也是織金縣早期進步思想的啟蒙傳播先導,對黨在織金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諶志篤是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領袖之一。
11、夏同龢
夏同龢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參加癸巳科鄉試,中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緒帝“親筆御點”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攻讀工業和經濟,學成回國。夏同龢是中國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留學的人。
12、趙以炯
趙以炯,又字鶴林,貴陽花溪青巖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十二年(1886年)成進士,參加廷試(殿試)獲第一甲第一名。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鄉試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任西提督學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會試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憂回籍,主講貴陽學古書院。服闋入京,旋歸青巖講學。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巖弓腰寨附近山上。趙以炯是貴州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
13、周素園
周素園(1879—1958),原名周增藝,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1907年在貴州創辦第一份日報《黔報》,譏切社會黑暗,宣傳民主思想,宣傳愛國主義,反對列強瓜分中國,喚起民眾,推行政治改革;同年與張百麟、鍾昌祚等發起建立貴州自治學社,從事反清活動。參與領導貴州辛亥革命。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和學者。
14、吳紹周
吳紹周(1902—1966),天柱縣甕洞人,苗族。七七事變後,任國民政府軍八十九師二六五旅長,調磁縣、安陽等地抗日,在南口擊退日軍板垣師團,在漳河反擊戰中突破土肥原師團圍攻,獲四等寶鼎勳章。1938年調任110師師長,在臺兒莊、豐縣和棗莊一帶狙擊日寇,參加了舉世聞名的臺兒莊戰役,1940年獲三等雲麾勳章。1945年,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八十五軍軍長,在河南西峽口和重陽店的兩次戰鬥中,率部殲敵2000餘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戰馬800餘匹,戰車數十輛,槍械數千支,第二次榮獲三等雲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