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郭炳飛
河是城市的魂,水是河流的心。從黃河腹地洛陽城向南,在豫西黃土地上,群山之間,有一泓碧水,以陸渾為名,以伊水為源,源遠流長,為河洛文化豐富了內容,為黃河文明輸入了新鮮血液。
“一湖碧水千年影”。先秦時期,陸渾戎是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陸渾的“渾”字,從水帶“軍”,本義是“水勢浩大”,引申為“軍隊的陣容強大”。《禮記》雲:“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他們是我國曆史上西部強族,以遊牧為業,披長髮,穿獸皮,野蠻剽悍。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在秦晉兩個大國脅迫下,陸渾戎被迫從黃河上游的甘肅敦煌一帶遷移到河洛地區的伊河中游,在這裡成為陸渾戎國。被遷移到京畿之地後,陸渾戎在秦、晉、楚三個大國夾縫中艱難生存 位於南方的楚莊王派。
兵出征洛陽,在洛陽南部大勝陸渾戎,陸渾戎選擇臣服楚國。這令晉國非常不滿,公元前525年,晉國率軍將陸渾戎滅了國。至此,在黃河流域伊洛地區活躍多年的陸渾戎退出歷史舞臺。
亡國後的陸渾戎百姓,一部分繼續在當地生活,形成了陸、路、盧等姓氏。另一部分被迫隨楚南遷,如今的湖北安陸縣,其名就有“安置陸渾戎”之意。
陸渾戎雖以這樣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影響至今仍深深刻在這片土地上。如今的洛陽嵩縣,仍舊有陸渾鎮、陸渾村、陸渾嶺、陸渾關等地名。2013年,在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發掘了2600年前的陸渾戎貴族墓葬群,印證了史書上“戎人內遷伊洛”的史實。陸渾戎雖然消失了,但黃河上游奔湧、豪放的甘青文明與黃河腹地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給河洛文明注入了活力,讓黃河文化在歷史的舞臺上更加閃耀。
“伊水千年淌,菊花兩岸黃。”陸渾,不僅僅是一個民族,一個古國,還是一個人文高地。遠古時期,大禹娶三塗山附近的塗山氏女嬌為妻,“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就源於此地。伊尹誕生在這個有莘之野,從奴隸成長為宰相,被譽為“華夏第一賢相”。如今的洛陽嵩縣,早在漢代就設為陸渾縣,宋代改縣為州,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始名為嵩縣。
陸渾是個文化磁場,吸引著歷代文人聚集。李白、杜甫、宋之問、岑參、白居易、韓愈等人,先後在此寓居遊歷,留下優美詩篇。九皋山有仙鶴棲宿,晨飛長鳴,聲聞遐邇,《詩經》有“鶴鳴九皋,聲聞於天”之語,指的就是此地盛景。陸渾以北,北宋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曾在陸渾屏風莊和鳴皋鎮“伊川書院”講學著書,並定居於陸渾耙樓山下。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二程兄弟會文議事。二程所創理學,把孔孟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陸渾西南源頭村,有清泉一池,朱熹觀此景題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橋北仰韶文化遺址、陸渾故城、鋪溝石窟等,皆歷史悠久,有古韻遺風。
陸渾的前世刀光劍影,詩詞曲賦,演繹著精彩,沉澱出厚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治理黃河,十萬民眾歷時六年,靠著“大禹治水”的精神,在陸渾村前的陸渾關,截斷伊河,建成了陸渾水庫。至此,恣肆的伊河、多難的陸渾,一改哀怨之聲,以慷慨豪邁、波瀾壯闊的樂章,奏出了時代強音。
這個集水利工程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水庫,陸渾春曉、伊水秋聲等八大美景形成了四季不同的美麗畫卷。春分,春水初生、春林初盛,陸渾兩岸桃花灼灼、飛英蘸波、紛披掩映。入夏,草木茂盛、煙波浩渺。垂釣者,或攬十方風雨於一杆,或駕扁舟一葉於水紋密匝之中,超然物外。立秋,金葉覆徑,五彩斑斕。極目遠望,雲彩長天,水澄遠浦。入冬,雪花飛絮、滿地瓊瑤。人歡魚躍的場面,更驚破水面的靜謐純淨。無論春之爛漫、夏之熱烈、秋之多彩、冬之寧靜,不僅讓你領略中原大地的旖旎風光,更能聆聽歷史浪花拍岸的濤聲。
陸渾的前世承載著歷史和輝煌,今生展現著夢想和希望,它源於高山峽谷,經歷蜿蜒盤旋,順著脈脈伊河與洛河匯聚成洪流,奔向黃河母親的懷抱。物轉星移的歲月裡,點點陸渾夢,融入滔滔黃河情,從遠古流向未來,從苦難走向輝煌。
本文刊發於2021年10月30日8版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