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單幹的春風吹綠了中國的農田,那麼集體的秋收成果又去哪了呢?
有人說反正是沒填飽肚子。沒錯,只是把“捱餓”的烈火蔓延到人民公社的功勞譜中去了!也有人說吃飽喝足是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礎。很對!
耳聞目睹了我們的人民公社一路風雨兼程走過來的三步曲:災難中生;威脅中長;奮鬥中富強。
49一58年,正處在嬰幼兒的共和國,承受著經濟匱乏,戰後重整,外來勢力的顛覆。不發達的工業靠著僅有的農業支撐著國民經濟,可見,是何等的艱難困苦。
災難中誕生
毛主席共產黨承截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由一盤散沙的單幹農業,逐步從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到58年的人民公社,開啟了社會主義新徵程。
天有不測風雲,正處在搖籃中的人民公社就迎來了全國大面積的三年旱澇重災,而且交錯頻繁的罕見。使本來家底貧窮的中國農業迎來當頭一棒,農田產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絕收。陷入飢寒交迫的中國農民,以民族利益為重,用艱苦勤勞的汗珠和悲傷的淚水默默地奮鬥在各自的崗位上。
威脅中成長
這還不算,60年的蘇聯,背信棄義,從中國撤走了他們的專家、圖紙、計劃和資料。並減少供應機械裝置中的關鍵部件,造成了中國經濟極大的損失。從此的中國人民就更懂得什麼叫雪上加霜。
奮鬥中富強
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的照耀下,人民對祖國忠誠的熱心融化了冰雪寒霜的陰影。農業又一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社員們遵循“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實施農田生產。養豬提升肥料和肉食品數量。農田和基層都培訓有各級不同農作物的技術員和科研站。農產品和農資料由供銷社統購統銷,既方便社員的消費購買,也減少商品渠道,使物價穩定。
生產隊按照國家種植計劃耕播,平衡短缺和過盛產品的供應。糧食產量穩中有升,社員們保持著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即是生活條件差也湧躍上交優質的愛國糧,以農業反哺工業。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我們家鄉的社隊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鐵業社、拖拉機站、化工廠、硫酸銅廠、“5406”和"920"菌種培養室、水泥廠、塑膠製品廠、副食品加工廠、糧棉油加工廠、園藝(隊)廠、磚瓦廠。來自各生產隊的社員相聚在這些企業中,相互學習交流技術。
70年代,我們24個大隊的人民公社,不但告別了缺吃少穿的歲月,而且東方紅一75鏈磙式、45輪式拖拉機、15型、12型小四輪、12型手扶拖拉機都相繼入戶到公社、大隊、生產隊名下。60年代末,四個大中型電灌站全覆蓋七個生產隊農田面積澆水。集體力量的發展壯大,都為國民經濟的富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顯然,把飢餓的災難強加在人民公社和建國前三十年的頭上是完全不現實的。可以說,人民公社在乘風破浪中解決了這些災難的侵襲,功不可沒的成就。
如果這些事實還不足以證明人民公社的巨大成就,那就以當年的紅歌、樣板戲、電影、新聞簡報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