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飯後犯困,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吃完飯後,為了消化,進入胃腸道的血液就會增加,供應大腦的血量會減少,從而導致短時間內大腦缺血缺氧,引起反應遲鈍、犯困的情況。
什麼是飯後睏倦?
飯後睏倦是指吃過飯後犯困的一種生理現象。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有一種說法覺得,當我們攝入食物之後,胃腸道開始消化食物,血液就會集中到胃腸道來,集中力量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腦部的供血就會隨之減少,陷入短時間缺血缺氧,引起反應遲鈍、睏倦。
但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吃完飯後,大腦供血量變化度很小,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影響。
腦血管有自己的調節機制,會使腦部血液供應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狀態,對健康群體來說,一般不會說吃頓飯就導致大腦缺血了。
飯後犯困,是怎麼回事?
經常飯後萎靡不振,很可能是體內激素在“作祟”。
1、膽囊收縮激素
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人體中分泌的膽囊收縮素一般在飯後兩個小時之內會明顯升高,等到兩個小時之後,這種收縮素分泌量就會減少;而相對而言,膽囊收縮素含量越高就越容易睏倦。
另外,午餐攝入脂肪含量越高,膽囊素水平會更高,睡意會更濃。
2、食慾素
進食後,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人體血糖會升高,同時抑制體內食慾素的分泌。而食慾素含量降低人體就容易犯困、不想動彈,食慾素含量較高,人體也會較清醒且活躍。
因此,特別是進食澱粉類食物時,血糖相對升得更快,也更容易犯困。
3、胰島素
人體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時,會分泌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胰島素會促進蛋白質合成,可進一步形成褪黑素,從而讓人體產生睡意。
此外,胰島素還會促進人體中鉀離子從血液中進入細胞內,也會出現疲勞和睏意。
犯困也可能是疾病徵兆
飽餐後經常犯困,除了是體內激素在“搗蛋”,也可能是身體本身出現了問題,是疾病的徵兆!
1.脾虛
飽餐後,脾的工作量驟然增加,若人體脾胃失調,往往需要更多的氣血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工作,這時其他器官的血液供應則會相應下降,因此會出現睏意。
若脾虛症狀較為嚴重,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需要適當多補覺。
脾虛判斷法:看舌象
舌頭上出現齒痕,即可能提示脾胃虛弱,溼氣較重。而且,齒痕的多少還能看出脾胃虛弱的程度。
如果發現舌頭上兩側齒痕相加齒痕數大於5個,說明脾虛較嚴重,如果齒痕數小於5個,說明脾虛相對較輕。
2.肝臟病變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如果出現病變,其解毒、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等功能就會有所降低,向身體其它器官輸送的養料也會減少,就易引發身體乏力,總感覺力不從心。
症狀表現
肝臟出現問題,除了睏乏,還可能出現臉色發黑、黃褐無華、粗糙、唇色暗紫等;也可引起顏面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及肝掌(大小魚際發紅),有些病人還可能有脾腫大。
3.糖尿病
嗜睡是糖尿病的常見症狀之一。因為此類人群的糖代謝紊亂,糖分無法被機體充分利用,從尿液排出,易引起體力減退、精神萎靡。
另外,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合並高黏血癥和腦血管病變,導致腦動脈供血不足,大腦缺血缺氧,會引起睏倦、頭暈症狀。
症狀表現
剛吃完就覺得餓了,吃得很多,體重卻在下降,視力減退,傷口難以癒合,足部出現麻痺感或疼痛,夜間小便頻率增多。
因此,若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做個血糖檢測,確認是否是由糖尿病導致的睏倦。
為什麼會引起飯後睏倦呢?
引起飯後睏倦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飲食不當
在各種食物中,給消化系統帶來較大壓力的當屬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品了。當攝入蛋白質和脂肪豐富的食物之後,人體中的膽囊收縮素水平會升高,就會讓人變得想睡覺。
不同血糖反應的食物,也會帶來不同的身體反應,胰島素高水平可能也是人體飯後睏倦的原因之一。因此,當飲食結構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這種不平衡狀態的時候,人體就更容易出現飯後犯困的情況。
缺乏運動
如果日常缺乏運動,也有可能會造成飯後犯困。有科學研究表明,只要兩小時以上坐著不動,身體的血液迴圈功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血糖控制機能也會嚴重下降。而長期缺乏運動,肌肉鬆軟的人,這種情況則更為嚴重。
如何緩解飯後睏倦?
平衡飲食
主食中儘量減少精白米麵的比例,適量搭配一些雜糧;多食蔬菜和水果,少吃甜食;少量多餐,最好只吃八分飽。
合理運動
當睏意來襲時,您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起身活動一下肢體,因為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會使迴圈血量減少,使大腦及內臟器官的功能受到限制,從而產生疲勞。適時的活動可以舒筋活血,使大腦興奮起來。
適當休息
吃完飯後,可以小憩15分鐘左右,不僅能有效緩解犯困狀態,還能降低體內壓力激素分泌,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發現,一週午睡3次以上、每次小於30分鐘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37%!
適量喝水
《人類神經科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喝水能夠讓人的大腦提速14%,有助於保持思維敏捷,減少睏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