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多數體型較小,長得其貌不揚,鮮有“明星物種”;
它們,在進化學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們,是兩棲爬行類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體到陸地演化過程中的過渡類群;
保護生物多樣性,兩棲動物是重要一環。
今日上午,亞歐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學術大會暨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2021年度學術大會在蓉舉行。專家學者們在蓉齊聚,分享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保護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探討未來工作方向和重點,為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保護貢獻“金點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
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豐富 已知1100餘種
“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關注其生存狀況和保護需求與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魏輔文看來,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豐富,已知1100餘種,並不斷有大量的新物種發現。據統計,僅2020年就新增78種。這提示在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認知方面還任重道遠,尚需持續深入的調查研究。值得高興的是,在一些重點物種的保護工作方面已取得良好進展,如中國大鯢、鎮海棘螈、新疆北鯢、大涼螈等兩棲動物,揚子鱷、鱷蜥、莽山原矛頭蝮、平胸龜等爬行動物。”
“這次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兩棲爬行動物專家、學者,以及愛好者、管理者匯聚一堂,重點交流亞歐國家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和保護方面的工作成績、探討存在的問題、商議後續工作目標和方案。”魏輔文說道,這無疑將促進全球兩棲爬行動物、尤其是亞歐國家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和保護理論、技術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吳寧:
歐亞板塊 孕育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
“在歐亞板塊的中部地區,許多著名的山脈或高地自西向東分佈,如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高加索山脈、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這些山脈似乎構成了歐亞板塊的脊樑,明顯持續地影響著其鄰近地區的水文過程和氣候環境,這些區域孕育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吳寧介紹,在氣候變化和非氣候變化因素的作用下,該區域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深入瞭解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效應對於認知和化解這些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也必將為該區域乃至全世界人類的福祉提供必要的科學認知。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遷移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強,是環境健康和綠色發展的指示性動物類群。”吳寧表示,召開大會就是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管理人員、愛好者搭建平臺,於此開展學術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為綠色發展出謀劃策、提供理論支援,進而探討後續共同合作的方向和策略。
成都生物所
為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基礎資料
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物種生存狀況的評估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據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中國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的支援下,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組織全國同行,推進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編目和各物種生存狀況的評估工作。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釐訂中國兩棲動物名錄,採用IUCN區域評估的規則評估了我國兩棲動物生存狀況,系統呈現了中國兩棲動物國情報告。2020年,出版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第二捲動物·脊椎動物(Ⅳ)/兩棲綱》和2021年出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第四卷)兩棲動物》(上、下冊)。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第二捲動物·脊椎動物(Ⅳ)/兩棲綱》共計記錄截至2018年年底的中國有分佈的本土物種475種,隸於3目14科88屬;外來物種6種,隸於1目3科3屬。 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第四卷) 兩棲動物》(上、下冊),採用IUCN區域評估的規則評估了我國兩棲動物475種。
上述中國兩棲動物編目和紅色名錄評估工作成果為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基礎資料,全面更新了中國兩棲動物生存狀況與種群與棲息地保護狀況,為監測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確定重點物種、關鍵種群和棲息地提供了依據,也是中國兩棲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成果的展示。
此外,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是亞洲爬行類模式標本保藏量第二大的標本館,擁有兩棲爬行動物標本近10萬號,其中兩棲類標本佔全國已知種類的90%,爬行類標本佔全國已知種的85%。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宋妍妍 供圖 成都生物所 編輯 李旻 校對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