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Intel 在 12 代上搭載了混合架構,效能核心為 Golden Cove,效能核心為 Gracemont,在本文的主角 12700K 上的配置為 8+4,非常巧的是,AMD 有一款同樣為 12 核的產品,5900X,今天我們就來讓他們一較高下。
本文使用的 12700K 為 QS 合格樣品版本,步進為 C0,與正式版一致。
由於 ADL 處於 DDR5 和 DDR4 的換代節點上,所以本次測試將會同時測試 DDR5 和 DDR4,同時需要對比 AMD 同定位的產品,所以為了不讓資料過於龐大,所以本次評測將會拆分成 i5、i7、i9 各一篇。
外觀展示
▲首先來看 CPU 真身,由於針腳數量變得更多了,之前 CPU 的大小鐵定是放不下了,所以這次 CPU 變得修長了不少。
▲確認方向的三角直接印在了 CPU 頂蓋上,還是非常清楚的。
CPU 規格
▲12700K 採用了八個效能核心(P core)+四個能效核心(E core)的配置,共計 12 核,共享 L3 25M 超大快取,最大主頻為 5.0G,全核心睿頻 4.7G。
不過由於僅有效能核心支援超執行緒技術,所以這顆處理器僅有 20 執行緒,相對於全效能核心的 5900X 還是略遜一籌。
這次終於不是祖傳的 14nm,一口氣來到了 Intel 7 製程,也就是 10nm ESF 製程,沒錯,Intel 也開始玩數字遊戲了,不過這不能怪 Intel,畢竟是隔壁先開始不要臉的。
CPU 的 PCIe 通道也升級至 PCIe 5,頻寬相比 PCIe 4 再次翻倍,除了顯示卡的 PCIe 5 x16,同時也提供了 M.2 的 PCIe 4 x4,共計 20 條 PCIe。
這顆 CPU 保持了上代 K 系列的 125W TDP,看來註定不是個省油的燈。
上機測試
▲本次測試無 Intel 贊助,所有 CPU 均為特殊渠道自費購買,包括 12900K QS 正式版各一顆,12600K QS 正式版各一顆,12700K QS 一顆,12400 QS 一顆,單單購買 CPU 的費用就超過 2W 元人民幣,請各位大佬點個贊再走吧。
▲首先按照國際慣例,先來看看本次測試使用的硬體。
▲主機板來自 ASUS 的 ROG Maximus Z690 Hero。
▲CPU 底座還是 LGA,只不過長了不少,共計 1700 根針腳。
▲ADL 同時相容 DDR4 和 DDR5,所以各位會看見 Z690 既有 DDR4 的板子,也有 DDR5 的板子,不過這次純血 ROG 系列只有 DDR5,放呆豁口的位置也略有變化,所以互不相容,電壓降低到 1.1V,並由記憶體本身完成 5V to 1.1V 的降壓。
▲敗家之眼!畫素版?
▲顯示卡使用的是華擎的 Radeon RX 6800XT Taichi。
▲記憶體來自金泰克的 DDR5 速虎 16Gx2,這組規格為 4800 C40-40-40-76。至於為啥要用這組,因為它是最早開售併發貨的 DDR5 記憶體,沒人贊助只能自個買咯,兩條共計 2000 人民幣。
▲散熱器選擇是超頻三凌鏡 GI-CX360 白色款。
▲本體均採用了純白的設計。
▲冷頭的正面是一個柔光罩,上面能夠清晰的看到 PCcooler 的 LOGO,柔光罩可以 360 度自由旋轉,可以適用於各種角度的安裝方式,無時無刻保持 LOGO 永遠正對使用者。
冷泵採用了石墨軸承和陶瓷軸芯,可以有效的降低水泵高速旋轉時產生的噪音和提升水泵的壽命。
▲銅底出廠時有保護膜,撕掉後就能看到銅底了,這片 CNC 高導熱純銅底可以保證較快的導熱速度。
▲三把 12cm 風扇均為九片扇葉,可以有效提高風量,總體風量可達 72CFM。
▲矽脂用的是超頻三的 GT-3。
▲矽脂導熱係數 12.8W/(m*k),這樣一隻是 2 克,差不多夠用三次。
▲電源則是安鈦克的 HCG-X1000,提供長達十年的換新服務,十年換新和十年保的意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於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夠提供更好的電氣效能,提高電腦穩定性。大一號的風扇可以進一步的降低風量,減少風扇轉速帶來的噪音。
▲土豪金磨砂配色成為我購買它的最大理由,雖說沒有效能提升,但是讓你的電腦檔次更高。
▲單路 12V 的功率可達 996W,整體最高功率可達 1000W,輔以 80 PLUS 金牌認證,可謂是高階必選之一。
理論效能測試
首先說明一下本次測試使用的硬體引數。
DDR4:3600MHz C16-16-16-36,Intel Gear 1 模式,AMD FCLK 1800MHz。
DDR5:4800MHz C40-40-40-76,Intel Gear 2 模式。
AMD 處理器全程開啟 PBO。
AMD 使用 Windows 10 21H1 作業系統,Intel RKL、ADL 使用 Windows 11 21H2 作業系統。
AMD 主機板為 ASRock X570 Taichi Razer,12900K 使用的 Z690 DDR4 主機板目前處於保密狀態,故不方便展示。
由於目前的 Windows 10 21H1 對於混合架構存在排程問題,所以加測一組在 Windows 10 21H1 下關閉小核的純 P core 測試,方便給不想裝 Windows 11 的同學一個參考。
▲Cinebench R20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Cinebench R23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2 2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TS,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2 4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TSE,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1 4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FSE,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3DMark CPU Profile 純 CPU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CPU-Z 17.01.64 SSE 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溫度、功耗、記憶體延遲測試
▲AIDA64 關閉 AVX512,單勾選 FPU 進行十分鐘的燒機,溫度功耗如圖。
▲AIDA64 使用自帶的記憶體延遲測試,測試三次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遊戲效能測試
▲CSGO 手動全高特效,使用創意工坊的 FPS Benchmark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孤島驚魂 6 預設最高畫質,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古墓麗影:暗影 DX12 預設最高畫質,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看門狗:軍團預設最高畫質,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極限競速:地平線 4 預設最高畫質,解鎖幀率並關閉,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彩虹六號:圍攻預設最高畫質,100% 渲染,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總結
儘管 12700K 相對於 5900X 少了 4 個執行緒,但是足以幹翻 5900X,憑藉全新設計的 Golden Cove 微架構,輔以極高的主頻,讓 12700K 無論是在單核還是多核上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180W 不到的燒機功耗,讓一票 240 AIO 水冷也能輕鬆應對,甚至中高階分冷也能獲得一個不錯的溫度表現,這一點相對於積熱的 AMD 來說那是領先太多了。
遊戲效能也是全面碾壓 5900X,12700K 在部分偏向 CPU 的遊戲可以領先 5900X 達到 30% 以上,可以說是非常恐怖了。
接下來說說選購推薦,直接無腦 12700K+DDR4,目前 5900X 的價格還不夠誘人,JD 3999 的價格實在是有點高,目前 3199 預售的 12700K 真的沒有理由不選,燒機功耗不足 180W,選一張 SPS MOS 的入門級 Z690 也不會貴出來很多,目前還有兩家的 Z690 價格還沒有出來,根據功耗來看 12700K 搭配一張 1200 左右的主機板完全夠用了。
記憶體部分還是推薦 DDR4,雖然 DDR5 的可玩性比較好,但是搭配 12900K 才能獲得更高的超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