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拂曉哨位(fxsw2021)
作者:周美華(時任47集團軍副軍長)
周美華,1939年7月出生,湖南邵東人。1957年7月初中畢業,12月應徵入伍。在部隊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作訓參謀、作訓科長、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師長、第47集團軍副軍長、蘭州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80年畢業於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並先後4次到國防科技大學進修。1985年率部開赴南疆前線,參加自衛還擊作戰。1988年授予少將軍銜。
在老山對越防禦作戰中,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軍委“堅守陣地,長期作戰”的方針,我們下大力加強以陣地構築為核心的戰場建設,改變原來的土木結構野戰工事,構建了地下化或半地下化的永備工事,修整了戰區道路和通訊設施,迅速提高了整體防禦的抗擊能力。
(一)
執行輪戰任務之前,正處在我國裁軍百萬之時,集團軍剛剛完成編制體制調整。這支長期在西北生活、訓練的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南疆邊陲,而且部隊三十多年沒有打過仗,不但沒有作戰經驗,即使適應戰場環境也存在很多困難。這裡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整天濃霧瀰漫,很少能見到陽光明媚的日子,三五米外看不見人空氣又非常潮溼。到了雨季,往往雷電交加,山洪暴發,路毀橋斷,交通阻塞,山體滑坡,造成洪水災害頻發。一天,我去檢查防洪工作,發現通訊團有個線路維護站在山溝裡支了個帳篷,裡面住了5名戰士,我當即命令他們撤離,晚上那裡山體真的滑坡了,好在戰士們執行命令堅決,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
戰場全是高山峻嶺,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地表面到處都流著水,但不能飲用,因為大多是從深山密林中流經腐爛樹葉的有毒水。當地沒有深井,吃的水先靠汽車從外地運來,然後軍工再從山底背上陣地,真是吃水貴如油。我的警衛員小楊常用洗過臉的水再洗腳,還要用來擦凳子及其他用具,我表揚他節約用水是對的。
有部分一線陣地敵我雙方相互交錯,工事緊貼,人員稍有暴露,便會招來敵人的手榴彈、炸藥包。初上陣地,戰士們隱藏在狹小的工事裡連大小便也拉在罐頭盒中。時間長了,蹲在陰暗、潮溼、高溫的“貓耳洞”裡,很多戰士發生面板潰瘍,以至爛襠,著衣困難。有的一線“貓耳洞”戰士乾脆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堅守陣地,大家戲稱為“八十年代裸體戰”。
為了解決部隊作戰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率後勤部副部長洪石生、軍需處長甘啟倫、衛生處長馬紹青、軍務處長葉萬亞、秘群處長呂興元等同志,趁著大霧天去了幾個前沿陣地,徵求戰士衣著和防治面板病等意見,後來藥品問題請求上級解決了。衣著困難問題,我要呂興元處長與陝西省政府聯絡,用咸陽生產的棉綢布做了近萬條超短裙,由陝西省赴雲南前線慰問團帶到了部隊,一線戰士穿起來既通風散熱,又不沾面板,同時也雅觀,很受戰士歡迎。地方同志開始誤以為前方戰士要演戲、跳舞需要裙子,後來親自來到陣地上,見到這些年輕可愛的戰士為了保衛邊疆,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守陣地的狀況時,感動得放聲大哭,淚流滿面,連聲稱讚:“你們真是我國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二)
接防後,原陣地的土木野戰工事,很難抗住敵人的炮兵火力襲擊。1986年5月的一天,敵人1發大口徑炮彈擊中我們炮兵觀察所,造成5名戰士傷亡。敵人還經常以冷槍冷炮襲擊我方暴露的人員和車輛。陣地上地雷氾濫成災,不僅限制了我們在陣地上的行動自由,也給戰士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特別對軍工、有線通訊人員造成的損失更大。
為了儘快扭轉這種被動局面,集團軍黨委統一認識,提出了“邊作戰、邊建設”“輪戰一年、建設一年”的戰鬥號令。儘管戰時工作千頭萬緒,我作為集團軍的副軍長,所負責的工作雖多,但仍然讓我擔任戰場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率領劉雙喜副參謀長、洪石生副部長,還有工兵處長陳有恆、軍務處長葉萬亞以及師、旅、團的軍事副職領導,在一段時期內集中精力側重抓陣地建設。
我們首先從思想教育入手,克服了當時部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比如,“我們的任務只作戰一年,等陣地建設好了,又該下陣地了,沒有必要下大功夫、花大本錢去搞永備性工事。”也有人認為,“既要打仗,還要施工,打不死,也會累死。”對此,集團軍各級領導深入基層,緊密聯絡戰場實際,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央軍委關於“堅守陣地、長期作戰”的方針,比較好地解決了“三個關係”即:打勝仗與加強陣地建設的關係;儲存自己與消滅敵人的關係;短時間的苦累與長時間受敵火力威脅,造成無謂傷亡的關係。把廣大指戰員的思想真正統一到只有建設一個堅固的防禦陣地,方可有效地儲存自己,抗拒敵人任何時候、任何形式的進攻,達到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目的。
透過教育,廣大指戰員熱血沸騰,幹勁十足,迅速掀起了4次構築高潮。1986年6月初,全軍在多個方向、多個陣地,突然之間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的轟鳴聲,鐵錘鋼釺的敲擊聲,還有風鑽聲、炸石頭的爆破聲交織一起,匯成了強大聲波,衝擊著敵方,使得敵人一時高度緊張,甚至驚恐不已。這一異常情況,也導致敵人曾作出我即將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誤判。後來敵人根據多方情報才得出判斷,自己的對手已隱秘換成具有光榮傳統、歷經南征北戰、能打硬仗惡仗的西北勁旅。如今他們正在大搞陣地建設,構築永備工事,集聚後發之力,這一舉措對敵形成了潛在的巨大壓力。
我們堅持科學計劃,精心組織。集團軍制定了戰場建設總體規劃,提出了陣地建設要以“四能”(能打、能藏、能機動、能生活)、“三防”(防炮、防水、防坍塌)、“四化”(地下化、標準化、一體化、偽裝自然化)為標準,完善防禦陣地體系,增強陣地整體抗力。並要求陣地構築、排雷清障、通訊建設、戰場管理四個輪子一起轉,前方、後方一盤棋,作戰、建設一肩挑。
部隊因為多年沒有打過仗,普遍缺乏構工經驗,我們堅持邊幹邊學,群策群力,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構工方法,使構工速度越來越快,質量越來越好。施工中提倡能者為師,充分發揮有技術專長戰士的作用,大力培訓構工骨幹,提高了施工效率。417團5連戰士李金省運用在家打石頭的技術,十幾個晝夜,用鐵錘鋼釺把狹窄的石縫改造成能打、能藏、能生活的“貓耳洞”。我們及時抓住這一典型,總結推廣了這一經驗,推動了整個一線石質工事的改造工程。(李金省的故事→:36歲農民李金省是如何入伍參戰並榮立戰功的,他近況如何?)
在一年作戰中,全軍構築“貓耳洞”6200個,短洞1818條(總長7674米),半永備炮兵連陣地14個,永備直瞄火炮工事6個,步兵連堅固防禦核心陣地2個,各種觀察所138個,塹(交)壕11000餘米,各類工事5473個,改造加固坑道、溶洞17個。基本達到了單兵有“貓耳洞”,班排有隱蔽部,營連有短洞,團以上指揮所有坑道,全面提高了陣地抗擊能力。
為了保證作戰需要,我們組織工兵分隊清理了53個連以上指揮所和514個哨位周圍的雷障,排除地雷48576枚,大大減少了雷患;新修道路4.7公里,改造軍工路64條、57公里,維護道路152公里,開闢陣地內通路46條、65公里,設定道路遮障20餘公里,保證了道路暢通。
全軍通訊部(分)隊在戰場通訊建設上也卓有成效,共新建更換了戰區有線電話線路1169公里,埋設地下電纜542公里,立杆22981根,整治通訊電站(哨)744個,使團以上主要通訊幹線和指揮所內部實現了地纜化、線路架設杆上化、通訊臺站固定化、值勤管理正規化,確保了作戰指揮暢通。
我們還著力解決了陣地設施配套的急、難、重問題,修建給水工程5處,抽水站11個,安裝水管64條(總長75公里),改善了一線陣地供水條件。從而,使整個防禦陣地變成了固若金湯的老山“地下長城”。與此同時,全軍11個團級單位、15個營、83個連、17個通訊臺(站)被成都軍區雲南前指評為陣地建設先進單位。
(三)
1986年7月23日至26日,老山戰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襲擊。此時,我們面臨著“兩個敵人”的嚴重威脅,既要抵禦越軍入侵,又要戰勝自然災害。集團軍立即成立了作戰、抗洪兩套指揮班子,由我擔負抗洪搶險總指揮,劉雙喜副參謀長任副總指揮,負責戰場的搶險和恢復陣地建設工作。
集團軍各級指揮員和機關率二線部隊、支前民工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工兵、通訊部(分)隊,出動1500餘人、27部機械,組成200多個搶修隊(組),確保道路、通訊聯絡的暢通。
各級後勤加強了保障力量,在道路中斷的情況下,採取人背馬馱、分段接力等多種方法,向一線部隊搶運物資,做到了人不缺糧、槍炮不缺彈、車輛(機械)不缺油。
經過半個月的艱苦奮戰,清除道路塌方1146處、土石百萬餘立方米,修復各種工事1110餘個、道路35公里、橋樑7座。確保了一線防禦的穩定,粉碎了敵人十餘次偷襲,取得了作戰、抗洪搶險雙勝利,受到了中央軍委和成都軍區前指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