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顏,自由策劃人,單親媽媽。相信“有記錄,才有思考”。個人公眾號:蘇顏的時光筆記(yanhuoliunian2015)
“雙11”的預熱從上上週就開始了。
10月20日預售開啟當天,李佳琦直播最終銷售額106.53億元,薇婭直播銷售額82.52億元。兩大頭部主播直播間一天內的成交額合計接近190億元。
我的購物車裡空空如也。女兒的換季衣服、家裡需要的一些小物件、我的護膚品,雙11之前就買了。
不知不覺就活到了“低欲、剋制、極簡、對雙11無感”的年紀:
除了剛需,很難燃起購物熱情;
對效率的要求大過了對價格的算計;
再便宜,不喜歡一定不買;
不跟風,用自己用出來的固定品牌;
不交智商稅,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不囤貨,當下缺當下買。
幾年前,我還是剁手族的一員,先囤一堆貨品放到購物車,領一堆優惠券,然後摁著計算器湊單,再熬到零點搶前幾百個名額,或者乾脆守在直播間幾小時就為等個秒殺。
現在想想,貌似是省了點錢,但為此耗費的精力、時間,早消減了省錢帶來的快感。
真正沮喪的是,你會發現莫名其妙買回來好多預算之外的東西,而且很久都想不起來用,某天大掃除,看見它安安靜靜躺在某個角落,難逃落灰的命運。
奔著省錢去,最後還是浪費。
前段時間收拾換季衣服,整理出幾大箱送人的,大部分沒穿過幾次。買時的渴望和拿到手的輕慢,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剛生孩子的頭幾年,我熱衷於在某美妝平臺買化妝品,明明自己多少年都素顏,但還是囤了好多眼影、腮紅、遮瑕……結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沒拆封就過期了。
有一年看某位明星結婚的伴手禮,是一款美容儀,說是天天用,臉就不會垮,那段時間正是自我懷疑嚴重的階段,生活一團糟,於是果斷剁手。
買回來六七年,撐死用過六七次,平均一年臨幸一次。
只要有地心引力,臉就鐵定會垮。那時候,與其說在買東西,不如說在買一種拋光美化過的生活,一個幻想中的以為可以更好的自己。
美容儀有用嗎?或許每天堅持按照正確的方法用,從不懈怠,會有一點點效果,就好像你學會一套提拉手法每天堅持,也多少會奏效一樣。
那些花出去的錢,更像一種精神安慰,只有花出去,才覺得擁有了某種可能。但真的花出去了,生活也並不會馬上煥然一新,還是要在巨大的庸常裡一點點地熬。
想想看,購物車裡的東西真的是必需的嗎?一個女人真的需要那麼多支口紅嗎?
是為了需要而買,還是覺得不買就會吃虧,好像損失了一個億;
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為某個博主說了,每個愛自己的女人都要捨得給自己最好的;
本來是要買A,結果看到B也不錯,反正也不貴,兩件打折更多;
……
這是移動網際網路培育出來的消費慾。
我們正處在一個需求和慾望被過度開發的時代,資訊高速流通,自媒體空前發達,KOL的風向標,所謂的儀式感,好像跟上了,融入了,就獲得了某種生活方式的入場劵。
而消費方式的一次又一次變革,從線下零售,到電商,再到直播,讓我們的購物慾空前膨脹,又被“變態”地滿足。
以前買個東西,要出門,要打扮,要乘車去商場,逛了又逛,試了又試,時間、交通、就餐,都是投入成本,加上現金支付的現實感受,多多少少會抑制衝動性購物。
現在呢,花錢太方便,太無感,路徑太短了。一部手機,滿格的電,連上網,坐在家裡就能逛遍全球、瘋狂剁手,收快遞、拆快遞成了常態。
一個投資圈的播客談過這麼一個概念,人對自己月收入百分之一以內的東西是不怎麼猶豫的。比如你月薪一萬,一個東西賣八十塊錢,你是想都不會想的。一些頭部直播間的日用品,大部分單價都在一兩百,既不超心理預期,品質也不錯,很容易衝動購物。
何況,錢不夠了還有某唄、某某白條,為一切消費掃清障礙。
我們似乎從物質極度匱乏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有種窮人乍富的感覺。
可大多時候,人生不是因為缺乏而是因為充裕痛苦。不信你看看,最常穿的衣服其實就那麼幾件;最常用的口紅,也就是那一兩個固定的色號;而每年,你都要扔掉一堆不穿的衣物和過期的化妝品、食品、洗護用品。
我們似乎總在為“多餘”買單。又在被物質裹挾後想要“斷舍離”。
買買買,扔扔扔。大多數人,都深陷在這種無聊的迴圈裡。
為什麼不能在一開始就“斷舍離”,遮蔽掉那些亂花漸欲迷人眼卻不是真正必需的東西呢?
可這好像就是人類的弱點,好了傷疤忘了疼,過猶不及的時候才學會收斂。就像一個人年輕時覺得一樣食物好吃就可以了,而且能吃很多。到了中年,會在食物里加一些養生的概念,只吃七分飽,會關注什麼可以多吃點兒,什麼少吃點兒,慢慢開始節制。
這是生活沉澱下來的智慧。最終會發現,節制,其實是比消費和放縱更持久的快樂。
去年疫情最嚴重,不能出門不能收快遞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踏踏實實地活著,原來用不著那麼多東西,也花不了多少錢。
胡說這麼多,沒有半點說“雙11”不好的意思,我是想說,過度消費是個陷阱,知道自己的真正所需,才可能擁有真正喜歡的東西和真正有品質的生活。
“斷舍離”應該是一種前置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給過度消費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