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韓國兒童權利保障院和韓聯社開展了一場“被領養者尋親”活動。
這樣一條“尋親”新聞,揭開了一段亞洲女童領養的歷史。
韓聯社社長趙成富(左)和兒童權利保障院院長尹惠美簽署關於共同開展“被跨國領養兒童尋親”宣傳活動 圖源:韓聯社
“跨國領養”,並不新鮮,亞洲每年大約數萬名女童被跨國家庭所領養。
僅2015年這一年裡,我國就有約1.5萬兒童被美國家庭所收養。
而比中國更早開放涉外領養的韓國,曾是海外領養女童的最大輸出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收養國。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開始大批領養因戰亂流離失所的孤兒。
美國第一個著名的跨國領養提案是《霍爾特提案》。
1954年12月,俄勒岡州的霍爾特女士和丈夫哈里得知,因朝鮮戰爭爆發,有無數朝鮮孤兒過著悲苦的生活後,向美國國會致信申請跨國領養。
霍爾特女士和丈夫哈里收養的朝鮮兒童
1995年,美國通過了該提案,霍爾特也被尊稱為“領養孩子的祖母”。
她曾說過:“所有的孩子都是美麗的,只要有人愛他們。”
霍爾特女士
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也是積極號召“跨國領養”的愛心人士。
有感於亞裔兒童被領養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她於1949年創立了美國本土第一家收養被遺棄兒童的機構,“歡迎之家”(Welcome House)。
收養的5000多名孤兒中,其中半數來自亞洲,賽珍珠本人也收養了7個孩子。
作家賽珍珠,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21世紀開始,被“跨國領養”的孩子大多數從孤兒變成了棄嬰,其中女童佔大比例。
超生、重男輕女、先天疾病,是大部分亞裔女童一出生就被拋棄的重要原因。
從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的很多都是棄嬰被領養後的幸福生活。
大多數人眼中,被外國家庭收養是一種幸運。
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相對更高的福利和保障,這意味棄嬰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改善。
而在這些美好的背後,也藏著數萬華裔的迷茫與悲傷。
因為來自中國,她被養哥槍殺
2019年8月10日,挪威一個華裔女孩在家裡被槍殺,其中頭部三槍,胸部一槍。
向她開槍的,是她的養哥菲利普·曼豪斯。
華裔女孩約翰·張佳·伊勒·漢森 圖源:看看新聞
10月7日,製造了“810槍殺恐怖案”的菲利普·曼豪斯出庭,受審時他毫無悔意。
並向警方表示他之所以槍殺領養的妹妹,只是因為她來自中國。
菲利普·曼豪斯 圖源:看看新聞
因種族歧視而導致的極端流血案件,在跨國領養家庭中並不是少見。
走不進領養家庭的她們,何以為家
在油管上有一個3歲的網紅MeiMei,黃面板黑眼睛的小女孩在美國家庭中的日常,播放量已經超過百萬。
MeiMei
這個來自湖南福利院的小女孩在2個月時,被現在的父母帶回家。
從每天養母拍攝上傳的生活影片中,200多萬的油管粉絲一起見證了她的成長。
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學會第一個字母,MeiMei像每個美國孩子一樣逐漸長大。
MeiMei和家人
看得出,MeiMei是幸運的。
因為她遇到了愛她的父母和謙讓有禮的姐妹兄弟。
和MeiMei一樣,被領養的遺棄兒童還有很多。
而這些被領養海外的女童們,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後續故事。
2018年,田納西州一名全職媽媽,因為夫妻關係緊張,將槍口對準了4個孩子。
這4個孩子正是他們領養的華裔兒童。
4名華裔領養子女所住的房間。
除了這些血腥案件外,身份歸屬問題,也是被領養女童的需要終身克服的問題。
在養父母家中,不論是積極幫助他們學習原生祖國文化,還是迴避種族膚色問題。
他們仍會在步入社會團體後對“香蕉人”的身份存疑。
來自各界不友好的看法和種族狹隘者的蔑視,更會讓他們在異國的歲月中,心理承受重負。
被歧視的華裔身份
2014年,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亞裔女孩艾米麗·奧爾森 ,在家中以槍擊自盡結束了自己14歲的豆蔻年華。
艾米麗·奧爾森
在她短短的十幾年異國生涯中,不停受到同學言語、肢體及網路上的侮辱,大部分是針對她的華裔身份。
這讓重獲家庭溫暖的她開始變得孤僻,直到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杭州攝影師曹夢雯的《I STAND BETWEEN》影集中,我們窺探到更多這這樣的例子。
“當我回到中國,人們覺得我太美國;當我在美國,人家又覺得我太中國。我到底屬於何方?”
Emily Roe出生於中國,在4個月大時被領養,今年已經26歲。
Emily Roe 圖源:《I STAND BETWEEN》
因為亞洲人的身份,她在白人環境成長卻被其他亞裔群體所排擠,複雜的身份關係,讓她找不到被接受的角落。
眾多回到祖國尋回家人的領養女童們,因為冷落的親情和陌生的異國文化而很難融入。
正如同紀錄片《中間地帶》中一個被領養的華裔女孩說的那樣:“我不認為自己是純粹的中國人或者純粹的美國人。不管在我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我都會處在某種中間地帶。”
圖源:紀錄片《中間地帶》
除了心理問題,被領養的亞洲女童們,還是性侵及家庭暴力的犯罪重災區。
每年被爆出的性侵監禁和毆打華裔養女的案件一直層出不窮。
被分隔在世界兩端的雙胞胎姐妹
2013年,一部BBC拍攝的紀錄片《雙胞胎姐妹》播出後,讓更多人瞭解了這些被領養的亞洲女童,更感動了數十萬來自全球的觀眾。
圖源:豆瓣電影
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對中國雙胞胎姐妹。
2003年被人在紙箱裡發現,之後在福利院她們被來自美國和挪威的家庭分開領養。
在離開福利院的時候,兩個家庭驚奇地發現他們竟然是一對雙胞胎。
圖源:紀錄片《雙胞胎姐妹》
一對本來應該生活在同個屋簷下的中國雙胞胎姐妹,從此被迫分離。
兩姐妹分隔在世界兩端,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加州大城市的姐姐過著典型美國甜心的童年,住在挪威鄉下的妹妹則成為了森系女孩。
她們在6歲時首次相見,就像一場冒險,不管她們在做什麼,她們都會想辦法在一起。
血脈相連情感,讓她們終於找到世界上最親近的親人。
圖源:紀錄片《雙胞胎姐妹》
她們彼此深知,未來不太可能在一起生活了。
她們是如此不幸,因為生活變故不得不瓦解星散,但她們又是如此為命運厚愛,被兩個遠道而來的有愛家庭收養。
當初福利院的的一個決定,兩姐妹過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讓她們遇到的兩對深愛她們的父母。
因為語言不通,兩姐妹如今依靠著網路,每週進行通話。
在春節和聖誕節,她們也會為對方郵寄自己選購的禮物。
圖源:紀錄片《雙胞胎姐妹》
越來越多的海外領養女童們,她們同樣選擇了用網際網路建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
在網路上她們找到同樣經歷的對方,互相鼓勵與讚美,傾聽與傾訴她們的歡樂與煩惱。
這種形式也讓這些飄落在世界各地的領養女童,得到了融入被領養國家的機會,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
在2019年韓國光州游泳世錦賽上,代表加拿大出戰的瑪姬•麥克尼爾長著一副典型的東方面孔和一頭黑色長髮。
在本屆世錦賽上她以55.83秒的成績獲得100米蝶泳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
瑪姬•麥克尼爾
和所有幸運的領養女童一樣,來自中國的瑪姬遇到了愛她的家人,在友好、接納與鼓勵的氛圍中成長。
在網路與各種領養兒童社團的正向引導中,她以更好的心態融入被領養國的社會生活,身份歸屬感也沒有成為她的負擔。
更令人覺得欣喜的是,近10年來跨國領養的數字一直在降低。
從2009年的12753例到2018年的4059例,直線銳減了70%。
這意味著,亞洲貧困問題的改善和男女平等問題的矯正,有了重大進步。
在出生之時,她們沒辦法選擇父母、家庭與國籍。
在飄零異國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不幸與幸運都重新洗牌。
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這些被領養的亞洲女童在未來都將都找到無畏膚色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