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主角固然奪目,但如果沒有配角的襯托,再光彩的主角也會失去顏色。在這些配角中,出現了很多諸如“媽媽專業戶”、“婆婆專業戶”、“市井太太專業戶”等等的演員。
說到“市井太太專業戶”,她們通常飾演的角色都是市井弄堂裡的小人物,身上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接地氣還讓人印象深刻。張芝華就是其中一位。
說起張芝華,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對年齡較大的觀眾來說,說起《廬山戀》裡的郭凱敏,總會想起張芝華,因為兩人曾是一對夫妻;
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她是《我和我的父輩》裡的蔣大媽,《我和我的家鄉》裡的姜老太,《我和我的祖國》裡的張伯老婆......
認識她演的角色,卻不一定認識她本人,但看到照片後,一定會覺得,這個演員不要太熟悉了。
1958年,張芝華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受父母的影響,她從小除了會說上海話,普通話也十分標準。
到上小學時,張芝華的這個特色就顯現出作用了,經過兩次選拔,她成了霍山路第二小學小廣播臺的播音員。
霍山路第二小學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於1928年創辦,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常擔任著接待外賓的重任。
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蛋,一看就是一個十分喜慶的孩子。從小學四年級起,張芝華又成了代表中國兒童向外賓獻花的那個少年。
也是在接待外賓的過程中,張芝華愛上了京劇。
那時,霍山路二小接待外賓時有一個保留節目,那就是京劇《沙賓濱》。
有一次,原先唱“沙奶奶”的那位同學有其他任務,張芝華因為普通話不錯,形象也不錯,被拉去“頂班”沙奶奶。
張芝華此前從來沒有唱過京劇,但老師對她有信心,一句句地現教現學,經過半個多月的突擊訓練,張芝華就登臺了,表現還不賴。
就這樣,她成了這齣戲目裡“沙奶奶”的演唱者。
這是張芝華第一次接觸京劇,沒想到她因此還愛上了。
上初中後,張芝華參加了上海少年兒童廣播合唱團的考試,成合唱團裡的京劇獨唱演員。
從此,張芝華就與京劇結緣了,後來成了京劇的資深票友,京劇也在她最困難的時期,助她擺脫了經濟壓力。
1975年,正在上高中的張芝華趕上了上影廠招收年輕學員,有幸和郭凱敏、張瑜、陳沖、陳燁、王偉平、陳鴻梅等人一起,成了上影學員班的一員。
在這裡,張芝華遇到了她一生的貴人,張瑞芳老師。
張瑞芳老師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1952年版的《南征北戰》中,張瑞芳飾演游擊隊長趙玉敏。
這部電影雖然在1974年又重拍,但不管是戰爭場面,還是劇情方面,都遠不及1952年版的。
張瑞芳當時剛剛被允許重回舞臺不久,負責教授這些小演員表演。
當時條件比較艱苦,每到星期天,或是發工資後,張瑞芳老師就會做好一桌飯菜,邀請這些學生到家裡來吃飯。
張芝華當時是這批小學員中的重點培養物件,因此與張瑞芳老師接觸更多一些。
在張瑞芳等老師的細心栽培下,張芝華很快就在那批學員中脫穎而出。
先後在《曙光》《櫃中緣》《萬水千山》《放下你的鞭子》等多部話劇中出演重要角色,參演電影《小將》《大刀記》《雪青馬》《等到滿山紅葉時》。
這些經歷,讓張芝華的演技有了一定的提升的同時,她也成了上影廠的小明星。
1979年,《廬山戀》令郭凱敏名聲大噪,他和張瑜,成了影視界最早的CP。全國觀眾都以為他們倆是一對,但郭凱敏真正的女朋友,卻是張芝華。
郭凱敏老家在東北,一個人考到上影廠,人生地不熟的。
廠裡的領導對這個小夥子特別關照,在廠領導的撮合下,上海本地人張芝華成了郭凱敏的女朋友。
郭凱敏高大帥氣, 張芝華氣質出眾,上影廠的職工們都覺得他們是最合適的一對。
《廬山戀》上映後,全國觀眾都認識了郭凱敏,張芝華和他一起出去,路人都會毫不避諱地對郭凱敏說,這個(女朋友)不好,電影裡的那個好看一些,絲毫不顧及一旁張芝華的感受。
不過外人評價,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感情,很快,他們走進了婚姻。
婚後,夫妻倆在事業上齊頭並進,張芝華先後參演了《忘不了你》《清水店》《流亡大學》《女大當婚》等影視劇。
憑藉這些劇,張芝華在影視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都說相愛容易相處難,這句話放到任何一對新婚夫婦身上都合適,郭凱敏和張芝華也不例外。
張芝華從小生活條件優渥,身上有著上海女人的精明和家庭中的絕對平等觀念,郭凱敏是一個粗大條,對張芝華的這些特點不置可否。
一個要平等,一個覺得對方太矯情,矛盾就這樣來了。
當時兩人一起拍攝了多部戲,如果有對手戲,兩人能夠從戲裡吵到家裡。
特別是在拍攝《結婚進行曲》的過程中,因為對這部劇的見解不同,兩人幾乎天天吵,在劇組吵完回到家繼續吵。
就在兩人身心俱疲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機會,讓這對夫妻暫時分開了兩年。
198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設了一個幹修班(表演幹部專修班),招收一批有表演經驗,卻沒能上大學的演員,上影廠也有幾個名額。
這個幹修班,後來被網友們稱為“明星班”,因為從這個班裡出來的演員,絕大部分都是演藝圈的大咖。
本來張芝華也有機會去的,自從恢復高考後,她一直渴望能繼續去讀大學。
但上影廠的名額有限,而且是推薦制,郭凱敏和張芝華,只能去一人。
最後,郭凱敏去了,和唐國強,宋春麗,韓再省,趙福如,趙娜,郭旭新,寇振海,宋曉英,吳玉芳,李鳳緒,何偉等人成了同學。
郭凱敏是一個特別有抱負的人,也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雖然早已家喻戶曉,但他並不滿足一輩子只做一個演員,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負。
在北電學習期間,郭凱敏在同學們中屬於比較刻苦的那類。
哪怕同學們都是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但像郭凱敏這樣知名,學習還這麼刻苦的卻沒有。
夫妻間暫時的分開,讓他們的感情又好了起來。
不久,張芝華懷孕了。
在演藝事業高峰期懷孕生子,對任何一個女演員來說,犧牲都是非常大的。
張瑞芳得知後,狠狠地批評了張芝華。
此時,張芝華身邊的好友張瑜,陳沖,張閩等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代表作,而且不少人還拿到了大獎,只有她還是一片綠葉。這讓對她抱有希望的張瑞芳怎麼不痛心。
但以家庭為重的張芝華,還是決定生下這個孩子。
郭凱敏遠在北京,張芝華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有時孕反應太大時,她就回孃家住幾天,從來沒有跟郭凱敏抱怨。
哪怕是妻子懷孕,包括生產以後,郭凱敏也如從前一樣,一個學期回來一兩次。他在北電學習表現優異,並計劃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導演事業。
孩子出生後, 張芝華更忙了,為了照顧孩子,她只好不停地推掉找上門來的戲約。
放棄事業迴歸家庭的張芝華,終於等到了郭凱敏畢業,他終於回上海了。
在北電的學習,開闊了郭凱敏的視野,對電影,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部劇的導演,可以掌握整部劇的核心精神,這是做演員永遠都不可能做到的。
郭凱敏對電影如此鍾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北電學習期間,他已經執導了一部電視劇,這部叫《洋涇浜兄弟》的電視劇,在上海播出後反響不錯。
這更堅定了他做導演的決心。
但導演哪裡是那麼容易做到的,特別是從演員轉行到導演。
當時八大電影製片廠都已經是人才濟濟,很多有才華的導演,都選擇去了小地方的製片廠一展身手,或是在劇組積攢人脈。
比如那時張藝謀去了廣西電影製片廠,馮小剛整天泡在劇組做美工學習經驗尋找機會,陳凱歌也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剛剛拍了第一部電影《黃土地》。
郭凱敏想到了去地方小製片廠實現理想。
當時海南正處在大開發時期,能不能在海南建立一個電影製片廠呢?
郭凱敏開始和海南方面聯絡。
其實郭凱敏的導演夢想,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作為上影廠一手培養起來的人才,特別是已經家喻戶曉了,上影廠不肯放人;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妻子和孩子也不希望他去那麼遠的地方。
如果說單位的事還好說,那家庭的事對郭凱敏而言,就是一團亂麻。同樣,對張芝華來說,也是痛不欲生。
張芝華是一個家庭觀念非常重的女人,她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一家三口每晚能聚在一起吃飯,週末能一起出去逛公園,爬山。
郭凱敏去北京學習,對家庭和孩子的虧欠,她能理解,但她不能理解的是,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才團圓,又有一份光鮮的演員職業,他還要去“折騰”。
郭凱敏卻認為,男兒志在四方,趁著年輕多出去闖蕩,尋找人生的更多可能。
但有一點,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
自從畢業後,郭凱敏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數,他四處奔波,尋找各種拍戲機會,也推掉了找上門的戲約。
他為理想奔波,忘了自己還有一個家庭,一個兒子。
孩子三歲時,他們離婚了,兒子跟張芝華生活。
離婚後,張芝華的生活陷入到了人生的低谷,經濟壓力首當其衝。
迴歸家庭的幾年裡,她沒有接戲,也沒有經濟來源。現在陡然要復出,接戲又哪裡是有那麼容易。
為了生活,張芝華開始到處走穴,她很慶幸自己多才多藝,主持、配音、唱京劇,唱流行歌曲,唱民歌,只要主辦方有要求,張芝華都能盡力做到。
唱京劇是張芝華的老本行,唱民歌則是在她看到京劇比民歌更更受歡迎,找老師另學的。
為了賺更多的生活費,給兒子一個安穩的家。張芝華開始沒日沒夜地奔波在各個演出場,除夕之夜,萬家團圓的燈火,卻沒有一盞燈是屬於她的,她還在外面演出。
那段時間,她覺得特別對不住兒子,哪怕人就在上海,她也經常好幾天看不到兒子。
她感激父母對孩子的大包大攬,讓她能安心工作,更感激張瑞芳老師對她的開導。
哪怕離婚就是她提出的,但在離婚最初的一段日子裡,她還是痛不欲生。
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太失敗了,從小到大她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年紀輕輕就成名,但在婚姻方面卻失敗得一塌塗地。
這時,是張瑞芳老師給她打來了關心的電話。
張瑞芳老師也有過兩段失敗的婚姻,她十分理解張芝華的痛楚,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鼓勵張芝華儘快走出離婚的陰影。
有親人朋友的支援和鼓勵,張芝華很快振作起來了。
郭凱敏離婚後的日子,其實也並不好過。
他不顧領導同事家人的挽留,義無反顧地去了海南,致使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對不起張芝華,也對不起培養他的上影廠。
郭凱敏對這些外人的評價可以不予理會,但到海南後遇到了困難,卻是他不得不面對的。
他的理想是來海南促成建立一個電影製片廠,然後自己單純地做一個導演。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建立一個新的電影製片廠,又哪裡是那麼容易的。郭凱敏是帶著榮譽和人氣來的海南,也並不意味著他的工作就好開展。
夢想往往支撐著我們的追求,但在生存面前,夢想有時顯得過於蒼白。
受大環境影響,製片廠依然遙遙無期,他的導演夢也遲遲未能實現,他只能去電視臺做主持。
一年後,郭凱敏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他和朋友開了一家影業公司,打算自己單獨做。
可影業公司虧得一敗塗地,投進入的幾百萬都打了水漂。
不過在這段失意的日子裡,有一個女人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她就是尤勇智的前妻,郭凱敏的第二任妻子劉曉春。
劉曉春也是一名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曾在《一夜歌星》裡飾演寶珠。
是她陪伴著郭凱敏度過人生的最低谷,不離不棄。
拋開事業不說,郭凱敏其實蠻幸運的,張芝華願意為孩子迴歸家庭,劉曉春在和他結婚後,也是在家相夫教子,全力支援丈夫的事業。
1996年,電視劇《兒女情長》中,張芝華飾演二女兒童建梅。
這部劇聚集了演藝圈的大咖演員奇夢石,王玉梅,奚美娟,何麟,何政軍、吳冕、任泉等等。
在第十五屆金鷹節上,這部接地氣的電視劇,幾乎囊括了所有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等等。
15年後,《兒女情長》續集《兒女情更長》播出,奚美娟、張芝華、吳冕“三姐妹”再次聯手,又引發了一波新的收視狂潮,足見這部劇的影響力。
張芝華雖然在這部劇中沒有獲獎,但她也受到了觀眾的關注,也是這部劇後,張芝華的演藝生涯,重新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飾演的角色,慢慢從女兒轉變成了中年媽媽,特別是一些市井小角色,比如賣菜的、掃地的,下崗的等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上海女性》 《重返石庫門》 《何須再回首》《上海滄桑》《大浦東》《外灘鐘聲》等這些以上海為背景的年代劇,張芝華在裡面都是飾演的市井小角色。
在這些小人物身上,觀眾看到了時代變化帶給我們普通人的改變。張芝華演技出色,在詮釋角色性格特點時惟妙惟肖,很快有了“市井太太”的稱呼。
在電視劇《都是天使惹的禍》中,她飾演林小如(李小璐飾)的媽媽,精明的媽媽遇上迷糊的女兒;
在熱播劇《回家的誘惑》中,她飾演林品如的母親範丹,一個給女兒拖後腿的市儈媽媽。
這些角色,無一例外都是劇中不那麼重要的,但張芝華卻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讓觀眾記住了她。
事業穩定了,愛情也不期而到了。
離婚7年後,經人介紹,張芝華認識了旅美畫家查國鈞。
當時,查國鈞的兩個兒子還在讀書,比張芝華的兒子大不了幾歲,真正讓張芝華願意重新走進婚姻的,是源於他們倆的一次對話。
張芝華:你為什麼不畫那種型別的畫呢,那個不是更賺錢嗎?
查國均是這樣回答她的:你遇到不喜歡的角色,你為什麼不接呢?那樣不也能賺錢嗎?不喜歡就可以不做,不用勉強自己。
不喜歡就可以不做,不用勉強自己,這句話,打動了張芝華。
人到中年,經歷了坎坷風雨,張芝華對婚姻的理解更通透了。
是查國均給了她信心,在他面前,她可以毫無顧忌地堅持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在演戲方面,她變得更純粹了。
有一次,張芝華接到一個角色,在拍攝過程中,劇組對內地和港臺演員區別對待,令張芝華特別氣憤。
她給查國均打電話,告訴了他這件事,並說打算退出劇組,賠違約金。
查國均沒有說什麼,直接問張芝華,需要準備多少錢。
這種無條件的信任,令張芝華特別感動。
婚後,張芝華陪兒子去美國讀書,查國均中美兩地跑。
但很快,張芝華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她想念親人,懷念祖國。
等兒子習慣了那邊的生活後,張芝華義無反顧地回來了。
為了夫妻倆同居一地,查國均也將工作從美國轉到了國內,他成了上海戲劇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導師,同時從事油畫創作,在各地開畫展。
此時,夫妻倆才真正生活在一起,張芝華成了最優秀的賢內助。但同時,兩人性格的不同,又令夫妻生活矛盾重重。
張芝華快言快語,是一個急性子,有什麼事當下就解決最好;
偏偏查國均身上充滿了藝術家的散漫,時間在他那裡沒有概念。
家裡的家務活,查國均也完全是甩手掌櫃,他覺得已經有保姆阿姨了,就可以把心思放到創作上了。
這種矛盾,可能每家都有,因為快和慢,張芝華和查國均也沒少吵架。
但吵完後,兩人出去看一部電影或是看一場話劇,就又和好了。因為這是兩個人共同的愛好,兩人就劇情可以討論大半夜。
在這種討論中,他們彼此可以接受對方對藝術的不同理解,哪怕是相互對立,都吵不起來。
儘管生活中有矛盾,但這種精神上的深入交流,令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深。
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婚姻,在第一段婚姻中,張芝華為了活得有尊嚴,哪怕覺得婚姻對孩子,對父母傷害太大,但她還是勇敢地走了出來。
用她的話來說,是不得已的策略。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查國均,這個大她15歲的男人,能夠包容她的火辣脾氣,也能視繼子如己出,給了張芝華一個幸福的家。
我不相信我會一直處在低谷。這種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對未來的希望,令張芝華在經歷離婚的低谷後,能夠迅速走出來,並在事業上發光。
張芝華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她從不曾放棄對自己的追求,她喜歡做主婦,卻並不會因此放棄自己。
同樣,一個人只有在找到自我後,才會在生活中找到幸福。
有自己喜歡的事業,有包容理解自己的丈夫,還有一個孝順懂事的兒子。哪怕經歷過人生的低谷和不幸,張芝華的人生,也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