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週週編譯報道】10月3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呼籲各國元首“拯救人類”,他認為,為期兩週的大會將是人類“最後一次扭轉局勢的機會”,古特雷斯警告稱,即使當前各國政府提交的氣候行動承諾全部兌現,全球氣溫仍將在本世紀末升高2.7℃,遠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1.5℃目標,這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01. 各國領導人發言展雄心
作為《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後召開的首次締約方大會,COP26意義重大。能否全面有效實施《巴黎協定》、發達國家能否履行承諾以及能否促進公平、包容的氣候行動等將成為本屆大會聚焦的議題。
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峰會發言,表示:“此次大會如果失敗,將會導致全世界人民耐心喪失,怒火全開。”
他還轉述了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的話:“如果會議失敗,那所有的承諾都將成為一紙空文。我們的子孫後代絕不會原諒我們。”
美國總統拜登發言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他還就其前任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向國際社會道歉。
馬克龍則喊話“排放大國”提高減排雄心,作出承諾,他表示這是“大會未來15天的關鍵”,這也是使我們的應對氣候變暖戰略變得可信的“唯一辦法”。
馬克龍還強調:“如今,非洲、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區最貧窮的國家正在承受氣候危機的後果,而這些國家往往不是造成氣候危機的罪魁禍首。”“一些小島嶼、最貧窮的人民”成為了氣候變化的“第一批受害者”。
馬克龍隨後強調了從2020年至2025年,每年由富裕國家出資1000億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他呼籲“所有發達國家必須支付其份額,以加速資金籌措。”
印度總理莫迪則承諾印度到2070年實現淨零排放,引發關注。印度曾主張,若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是全球目標,那麼富裕國家應提前10年實現碳中和,使發展中國家得享更多的碳排放配額。
02. 減排承諾法國能兌現嗎?
作為全球氣候公約《巴黎協定》的締約主辦方和主要推動者之一,法國在落實“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上,算是好學生嗎?
據Franceinfo新聞臺報道,為遵守COP21制定的目標,法國政府原計劃2015年至2018年間排放量保持在4.4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下。但法國的排放每年都超過了承諾。
負責衡量空氣汙染的機構、大氣汙染研究跨行業技術中心(CITEPA)指出,“在這幾年間,法國超過計劃的排放量大約為65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法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僅下降1%,而2015年透過的國家低碳戰略(SNBC)計劃平均每年下降2%。”
2019年,法國修訂了國家低碳戰略(SNBC),調高了最高二氧化碳排放當量預期目標,最終,法國排放量低於設定的目標,但還是高於國家低碳戰略最初版設定的目標。
大氣汙染研究跨行業技術中心(CITEPA)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碳排放可能達到非常低的水平”,但該機構擔心疫情危機後會出現“排放量反彈”,儘管根據目標,法國2023年必須加快減少碳排放的步伐。
在未來,法國仍有可能超出預設的目標。根據法國生態轉型部按現有措施進行的最新預測,法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3.67億二氧化碳當量,到2050年將達到3.3億二氧化碳當量,遠遠超過國家低碳戰略(SNBC)修訂版設定的3.1億二氧化碳當量(2030年)和8000萬二氧化碳當量(2050年)。
不過,法國生態轉型部強調,這一預測僅將2019年12月31日前透過的政策措施考慮在內。今年8月,法國頒佈了“氣候與韌性”(climatetrésilience)法,旨在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其中包括2022年禁止化石燃料廣告,支援低碳能源發展,到2023年,所有大學食堂每日必須提供素食選單等百餘條政令。
不過,法國高等氣候委員會認為,這些措施已跟不上減少碳排放的計劃目標速度。
03. 世界氣象組織發警告
世界氣象組織10月31日釋出報告指出,2015年到2021年恐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7年,同時警告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和熱量積累,已經將地球推向未知的領域。
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新高,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比工業化前高出149%、262%和123%,這種增長在2021年仍在繼續。而且這還是在受疫情影響,經濟放緩的背景下的資料。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氣體濃度增幅高於過去十年的年平均水平。
這些溫室氣體會產生過量的能量,使大氣尤其是海洋溫度升高。根據報告,2021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溫度高出約1.09℃。
今年海洋變暖也可能打破新的紀錄。
事實上,全球變暖增加的能量90%以上都儲存在海洋中,使得海水變暖。世界上絕大部分海洋都至少經歷過一次強烈的海洋熱浪,包括北極地區。
此外,海洋酸性正逐漸變強。這將影響到魚類、珊瑚和貝類的生存。人類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23%都被海洋吸收,這導致海水PH值下降。世界氣象組織警告說:“地表PH值的下降已達到2.6萬年來從未有過的程度。”
海平面也在不斷上升。2013年至2021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4毫米,是1993年至2002年(每年2.1毫米)的兩倍。
報告顯示,氣候形勢的惡化導致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
今年加拿大和美國都遭受“熱穹頂”襲擊,引發異常的熱浪,造成數百人死亡。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個村莊的氣溫推高至近50℃,次日該村莊被大火所摧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死亡谷溫度達到了54.4℃。
地中海許多地區今年都經歷了創紀錄的高溫,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北非等地,炎熱的天氣經常伴隨著毀滅性的大火。
相反,美國中部許多地區在今年2月經歷了異常寒冷的天氣。4月初,一場不尋常的寒潮也席捲歐洲。
極端降雨也襲擊了亞洲和西歐多個國家,引發洪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南美洲亞熱帶地區則連續第二年發生旱災,農業、交通和能源生產受到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新的常態。
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oushi1983
(編輯:趙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