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為“人之氣本”,其既主呼吸之氣,又主一身之氣,與人體氣的生成和執行關係密切,為體內外清氣、濁氣交換的通道,可輔助主血脈的心臟行血而貫通血脈。
“肺為嬌髒”, 最為怕冷,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脈又起於中焦胃腑。因此秋末冬初天涼氣寒,無論是受凍受涼,還是飲食生冷,都很容易傷肺,引起感冒、咳嗽、氣喘等疾病。以下從生活起居養生、食療藥膳養生、中醫適宜技術養生等方面,介紹秋末冬初養肺的保健方法。
生活起居
秋冬季節天氣降溫、寒流來臨,風寒或寒邪等病邪,最易透過鼻腔、皮毛侵襲肺臟,寒涼飲食也常常透過胃腑與經絡引起肺寒,內外互相作用,即可出現鼻塞噴嚏、咽癢咽痛、咳嗽咯痰、氣喘胸悶及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肺臟與全身的病變。
因此需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加衣物,減少外出,少去人群聚集之地,出門戴口罩,同時飲食不宜太過寒涼,防止病邪入侵人體。
由於背部胸廓內有心肺等重要臟器、背部脊柱兩側有臟腑腧穴,腹部有脾胃、腸道,雙腳位於下部屬陰、“寒從腳下生”,因此年老體弱者應特別注意背部、腹部與雙腳的保暖,如天冷要穿馬甲、穿夾衣,避免赤足,愛美之人儘量不露腳踝、不露腹、不露背,即為很好的避寒養肺措施。
藥膳食療
平素易發感冒、鼻炎、氣管炎、肺炎,伴疲乏、氣短、多汗等體虛者,可於秋冬季飲用預防經驗方“黃芪菊花茶”一週左右,有補氣益肺、預防疾病的功效。
做法
取黃芪、枸杞子各10克,加水12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10分鐘,再放入黃菊花6朵,小火煮5分鐘,加入適量冰糖調味,當茶飲用,兒童各物酌情減半後使用。
肺病或流感等病後期,出現咽癢、咳嗽、吐痰不多,或伴有咽乾口乾、輕微咳嗽、咯痰不多、大便乾結等症狀者,常為病邪傷陰,可於此時食用經驗方“生梨貝母湯”,有養陰清肺、利咽止咳的功效。
做法
取鮮梨一個,洗淨去皮、核,切成小塊,與川貝母3~5克、橘子皮半塊一起放入碗內或燉盅內,加水300毫升,上籠蒸半小時,揀去貝母和橘皮,喝湯食梨。
秋冬季節,隨著氣溫轉涼轉冷,霧霾頻發,常會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感冒、鼻炎多發,嚴重者還會出現肺炎。預防霧霾,出門戴口罩,必要時使用空氣清淨機之外,對於年老體弱者或室外工作中,可嘗試食用經驗方“黃芪抗霾湯”,有補肺益氣、扶正祛邪的作用。
做法
取母雞1只(1500克左右),收拾乾淨、切塊,與裝入黃芪、黨參、枸杞子各10克以及升麻6克、紅棗10枚的料物袋一起放入燉鍋內,加生薑、蔥、黃酒、清湯,如常法用小火燉1小時,撈出紗布袋,加精鹽調味,佐餐食用。
中醫適宜技術
01
足浴養生
進入秋末冬初,堅持每天睡前20~30分鐘的40℃左右熱水泡腳,同時按摩足底的湧泉穴,有溫腎助陽、溫肺散寒之功,以散陰凝寒冷之邪。
如果在泡腳水裡加點生薑、花椒等味辛性溫的藥食兩用物品,效果更好,方法是取生薑大片3~5片、花椒二十幾粒,用紗布包裹,紮緊袋口,加水煮開後,放入洗腳盆內即可。
02
香囊養生
中藥香囊養生屬中醫傳統外治法,既可養生,亦能療疾,是利用辛香中藥的芳香走竄功效,透過人體的口鼻、面板毛孔,以及經絡穴位的吸收發揮防治疾病的作用。
防治秋冬之交感冒、咳喘等肺病,可取藿香、白芷、佩蘭、羌活、銀花、薄荷各等量研粉,取適量做成香荷包佩帶,以宣肺通氣、強體防感。
03
中藥燻蒸汗法
"燻蒸汗法"也叫腧穴藥物匯入療法。就是把"特殊的方藥"(中藥保密配方),採用"特定的方法"(燻蒸),作用於人體背部的經絡系統,透過遠紅外頻譜倉的亞高溫熱力效應和高強的穿透透力,促進機體經絡、腧穴對藥物的滲透、吸收,同時補充機體能量,並控制機體汗出排毒;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充能量、平衡陰陽之目的。使機體始終處於"形神相俱"的健康狀,態 , 它是集物理學、能量學、經絡學和中藥學為一體的"平衡療法是中醫內病外治的典範。
"中藥燻蒸"調理的方法和理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用於臨床自先秦便有記載∶《扁鵲心書》雲∶"人於無病時常灸(灸;區域性溫熱的意思)背,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黃帝內經》記載∶" 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用藥物溫熱穴位的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