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奉友湘
秋眠不覺曉,處處聞知了。
雖然立秋已經有一旬之久,這都市裡的蟬鳴並不見消停。從清晨天還未大亮開始,它就肆無忌憚地宣佈它比你醒得早。然後是上午,下午,晚上,它總在庭園的東南西北打游擊,一陣又一陣地拼命嘶吼,常常叫得人心煩意亂。
如果是鄰居打擾了你的清靜,你完全可以報警;但這蟬子的鳴叫,警察似乎也管不著。據說會鳴叫的蟬都是雄蟬,它高聲歌唱是為了引起美麗雌蟬的垂青,前來赴約談情說愛。就像當年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或者像多年前大學裡男生抱著吉他在女生樓下彈唱,以取悅心儀的女生一樣。可是你搞物件也該分個時間場合啊,你成天在那裡耍酷飈美聲勾引良家女蟬,大大影響了讀書的人,寫作的人,好靜的人,不說你道德敗壞,至少也算騷擾良民百姓吧?到了這個份兒上,其實,警察也應該管得著了。
那麼,這雄蟬為啥成天拼命叫春呢?
為了解這蟬,只有去書山尋找答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蟬的世界竟然如此廣闊無垠,博大精深!
據資料說,世界上有2500多種蟬,在咱中國,就有150多種。蟬屬昆蟲綱,節肢動物門,同翅目,蟬科。我們常見的有黑蚱蟬、蟪蛄、草蟬、斑蟬、薄翅蟬、高砂熊蟬等等。臺灣有一種蟬,稱為黑麗寶島蟬,身材修長婀娜,頭部有黑色和粉綠色相間的花紋,形似人臉,被譽為蟬中美人。蟬的生命週期一般為3-5年,而在北美洲,有長達13年和17年的兩種長壽週期蟬。不過,我們能見到蟬的時間,是在夏秋季節。蟬在陽光下生活的日子,不過僅僅兩三個月。
原來,蟬是潛伏的“地下工作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地下以幼蟲的形態度過。蟬的幼蟲又叫若蟲,它們以吸食樹根的汁為生,吃飽了就呼呼大睡。在這個過程中,它會進行幾次蛻變,直到變成成蟲的前夜。到了夏天,一群群即將成熟的蟬在晚上偷偷爬到樹上,小心翼翼地最後一次褪去身上的硬殼兒,慢慢地張開美麗而透明的雙翼,最終完成羽化的過程。
這種蛻變,使它們在一夜之間,就迅猛地出落成可以生兒育女的成蟬。到天明的時候,雄蟬就開始使勁鳴叫,殷勤地招蜂引蝶求偶,以迅速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因為它們只有60-80天的生命了,不得不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用盡洪荒之力,拼命叫喚,吸引異性。
如果有雌蟬聞聲前來,雄蟬又會發出一種甜蜜的專門求愛的聲音低吟淺唱。若兩情相悅,它們便恩恩愛愛地開始交配。雄蟬的交配無疑是一種壯烈的行為。因為當它勇敢地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便很快以身殉職。而交配後的雌蟬,則用身上堅硬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刺下一個又一個洞,把卵產到這一排洞裡,每個洞裡會妥帖地安放三四枚。做完這一切,欣慰的蟬媽媽在一週之內不吃不喝,孤獨寂寞地香消玉殞。那些受精卵會在第二年孵化成為幼蟲,掉落地上,鑽入土裡慢慢成長,去度過自己不平凡的生命週期。
當我瞭解到蟬由平凡到壯烈的一生,便對它的鳴叫減少了厭惡之感。並且慢慢表示理解和同情。蟬為了自己家族的繁榮,不惜以命相搏,其情可憫,其勇可嘉,其愛可詠,其壯可頌!人的父母養育兒女固然偉大,固然無私,固然可歌可泣,但倘若要人繁殖下一代後便英勇犧牲,恐怕沒幾人能有此豪情壯志。如此,自己甚至有些喜歡這小小的蟬了。
對於昆蟲,人們往往愛把它們分個好壞。對人有好處的便是益蟲,有害的便是害蟲。這當然是一種極簡單極粗暴的劃分。就像孩提時看電影,老問大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一樣。長大了才知道,人的好壞並不那麼容易分辨。其實昆蟲的好壞也是這樣。蟬似乎往往被認為是害蟲。因為它吸食樹根的汁,樹幹的汁,甚至可能讓樹枯萎或死亡。
但蟬似乎也有不少對人有益之處。它至少娛樂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這筆賬永遠也算不清楚。
小時候,我和其他小夥伴一樣,喜歡聽蟬子在夏天裡吟唱。捉鳴蟬,撿拾蟬蛻,尤其是兒時的樂事。蟬蛻便是蟬最後變為成蟲時脫下的“衣服”。把完整的蟬蛻送到收購站,可以換來零花錢,買得幾顆香甜的水果糖。而水果糖又會激發人體內令人愉悅的多巴胺。蟬蛻在傳統中醫裡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它可以疏散風熱,宣肺利咽,還有平定兒童痙攣的功效。因此,在中醫眼裡,蟬不但沒害處,恐怕是大大的益蟲了。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人們把蟬子作為一種美食。據悉,蟬的蛋白質含量極高,佔到72%,相當於普通魚類所含蛋白質的三倍。油炸蟬子,油炸蟬蛹,都是一些美食者的無上佳餚。不過,對於吃蟬子、蟬蛹,我個人持保留態度。當然,人工養殖的另當別論。
估計古人不會吃蟬子。尤其是古代詩人應該不會吃蟬子。因為在他們眼裡,蟬是一種神聖的,純潔的,品格高尚的動物。
古人雅稱蟬為蜩,讀音條。連蟬蛻也被雅稱為蜩甲。詩經《豳風·七月》裡就有“五月鳴蜩”的詩句。他們愛蟬,詠蟬,頌蟬,甚至常常把自己比喻成蟬。
古人認為,蟬啜吸清氣,飲露水為生,不食糧食葷腥,其性清純;身居高樹,如居高位,但不貪不佔,其行高潔;它高聲鳴叫,其音遠播,其志高遠。
晉代大文豪陸機的弟弟陸雲曾作《寒蟬賦》,他在序言中為蟬總結了六德:“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居巢,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
看看,這蟬是多麼偉大的生靈啊!具有文、清、廉、儉、信、容六德,比雞的文、武、勇、仁、信之五德還多了一德。
於是,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眼裡,蟬不是蟬,蟬是一種清流的象徵,蟬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蟬是一種德行的化身。因此,就像屈原喜歡詠橘樹,不少詩人也喜歡詠蟬。
初唐詩人、大書法家虞世南曾詠道:“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以蟬的行為,標示自己高潔清遠的品格志趣。詠蟬的清華雋朗,實是喻人的高標逸韻。虞世南身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據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因而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
無獨有偶,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也曾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他筆下的蟬命運悲苦,歷經風刀霜劍,空有高潔之心,高遠之志,卻無人理解,孤獨嘶鳴。這哪裡說的是蟬呢?分明是他的自畫像:空有報國之志,經世之才,卻身陷囹圄,一夜白頭。可這片忠心有誰能理解?悲憤之情,躍然筆端。除此之外,駱賓王還寫過另一首《秋蟬》詩,以蟬喻己,充滿顧影自憐的傷感情懷。
當然,古人詠蟬的詩遠不止這些,網上隨便一搜便是一大把。而且大都是讚美和同情蟬的。看來,蟬不但是我國古人崇敬的聖物,更是被他們賦予了深遠的文化意義。
“容麗蜩螗,聲美宮商。飄如飛焱之遺驚風,眇如輕雲之麗太陽。”瞧瞧,陸雲《寒蟬賦》裡的蟬子是何等美妙!可自己對於蟬,只聞其噪聲,不見其美德,簡直是一聲障耳,不聞大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由是可見,只憑個人好惡判斷是非,恐怕會陷入自私狹隘偏頗的泥淖呢!我又想,蟬不僅具有古人所說的六德,它還有長期潛伏謀求生存的隱忍之德;為繁衍後代勇於獻身的犧牲之德。那麼,蟬就不只有六德,而應該有文、清、廉、儉、信、容、忍、勇八德了!
於是,我對於蟬,終於有了敬佩之感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