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八戒,中國人腦海裡立即閃明朝吳承恩所著神話小說《西遊記》的二師兄,法號悟能,渾名八戒,會天罡數的三十六般變化,所持武器為上寶沁金鈀(俗稱九齒釘耙)。前世為天宮的天蓬元帥,因調戲霓裳仙子,惹來糾察靈官後又拱倒鬥牛宮,被貶下凡塵,錯投豬胎,後受觀音點化,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好吃懶做,好色,市儈,卻又尊師憨厚可愛,最後被如來佛祖封為淨壇使者。
實際上,八戒是三國時期的高僧朱士行的法號。朱士行,祖籍潁川,法號“八戒”,不僅首創西行取經,早師傅唐僧367年,同時也是第一個上臺受戒,正式入佛門的第一個漢族僧人,所以又有沙門第一僧,漢族第一僧的說法。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盧傳授《浮屠經》,介紹佛陀事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東漢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派人到印度求去,請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僧人到洛陽,譯出第一部漢文佛典《四十二章經》,他們住錫譯經的地方白馬寺,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佛寺。
漢、魏時代,官方是不準漢人出家的,“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高僧傳》卷四)。當時佛教如同黃老學說一樣,只是在社會上層和知識分子中流傳和崇信,“沙門不入王者”,沒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連伊存、景盧等,也僅只是居士、信徒而已。
直到西晉後趙石虎時代,才廢止了不讓漢人出家的禁令,中國佛教第一僧——朱士行橫空出世。
朱士行,河南穎川人,“少懷遠悟,脫落塵俗”。魏甘露二年(257)在洛陽出家,公元249年,天竺沙門曇柯迦羅來到洛陽,傳來《僧只戒本》,並創行羯磨受戒。朱士行依據這個制度,受戒成為僧人。從此中國才有了正式登臺受戒的僧人。
受戒之後的朱士行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常“謂入道資慧,故專務經典”。在官方的資助下,他開辦“義學”,向貧窮弟子教授文化,傳授佛經。所謂義學,也稱“義塾”,是中國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教育物件多為貧寒子弟。
在研習《道行般若經》中,發現印度距我國萬里之遙,釋迦牟尼涅槃已七、八百年,加之語言不通,佛教典籍經過口傳翻譯、抄錄,錯漏、矛盾處很多,深感“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求大”。遂下決心親自到印度求取梵文原本,然後回國翻譯,以傳真經。(《道行般若經》由天竺竺佛朔於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誦出梵文、月氏支讖譯成漢文、再由河南洛陽孟福和張蓬筆記的。)一位遠道而來的外國僧人告訴朱士行,西域的于闐國藏有《大般若經》的梵本,《道行般若經》的原本就是它。朱士行萌生了前往于闐求法的念頭,但遭到了他的弟子們的強烈反對。
在1700多年前的古代,西行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更何況當時朱士行已經57歲了,這在當時絕對屬於高齡。。
公元260年,朱士行從雍州(陝甘邊境)出發,克服無數艱難險阻、飢渴病苦,穿過荒漠戈壁和千山萬水,徒步跋涉一萬一千多里(《後漢書·西域傳》),終於在甘露六年(261年)到達于闐國。所以朱士行不僅是我國佛教第一僧,也是西行取經的第一人。朱士行的取經之舉不僅影響了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還深遠地影響了300多年後的玄奘法師
于闐國盛行佛教大乘之法,但是從出塞到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整整二十年朱士行才在弟子弗如檀(于闐人)的幫助下,取得於闐國王的好感與信任,機智地取到了般若正品梵書《道行般若經》原本,全部90章,60萬言。
時至公元282年,這一年朱士行已經78歲了,他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寫的經本送回洛陽。不料國王不許弗如檀出國,朱士行憤慨不已,以燒經為證,誓言道:“若火不焚經,則請國王允許送經赴漢土。”于闐國王答應了。
朱士行將《大品般若經》投入熊熊的火焰之中,說也奇怪,那烈焰竟然熄滅了,整部經典卻絲毫未損,于闐國王只好放行。於是,弗如檀等十人,終於在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將經書送回洛陽白馬寺,前後達二十餘年。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由陳留倉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蘭、無羅叉、弗如檀和周玄明等中外高僧、學者合力翻譯、校訂,歷時12年,譯成漢文《放光般若經》,共20卷。於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全部譯校完成定本,很快得到廣泛傳播。
然而,朱士行卻被永遠留在於闐國內,直到80歲圓寂在於闐。火化這位老和尚時,柴火都已燒盡,朱士行還是完好的躺在那裡。這時一位高僧雙手合十說道:“天下皆是淨土”說罷,就見朱士行的身體怦然化成了灰燼。就這樣朱士行把自己留在了西域的土地上。
當地人民將其骨灰和舍利,建塔裝殮。因為中國佛教僧人在道安以後(公元376年)才“四姓入沙門,皆稱釋種”,規定“釋”為佛門弟子之通姓,所以朱士行是本姓本名,而沒有釋姓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