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潮汕水井是潮人生命的源泉。自古以來,世人無不對水井懷著極其濃郁的眷戀之情。民間就流傳著“離鄉別井過暹羅”的俗語。
潮汕水井歷史悠久,開鑿不計其數。在“紅頭船”的故鄉——樟林古港,隨處可見清代開鑿的水井,用井水烹茗,甘潤心脾。清代,在樟林古港的天后聖母廟(現稱為媽祖新宮)前露天廣埕,常年置有大缶缸數個。專盛肩挑來的井仔泉水,綿戀故里的海外遊子常特地備好瓶罐裝滿數瓶井泉,乘著“紅頭船”飄洋過海帶往東南亞諸邦。
潮汕水井構築技術設計獨特,防護設施完善,填裝濾料合理,濾層安排科學,水質優良。水井結構有防止周圍汙水流入的井欄,井臺四周傾斜,周圍設排水溝以及時排除積水;井壁用磚、石塊或貝灰砂井圈砌築,內接縫嚴封,外周充填粘土層以防地面水滲漏;井底井壁下段不密封,以便集水,底層先鋪河砂,從粗砂、細砂至上層的卵石塊供作濾料。某些水中含鐵量較高(有鐵鏽味)的地方,則自行設計安裝一個家庭小型過濾缸,井水透過濾料過濾澄清飲用。潮家還利用冬季水位較低之時,以梯子連線起來放下井底,淘洗井壁,挖去淤泥汙物,墊換濾料,確保水源水質清冽。
潮汕水井深受世人的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媽的神話傳說。有的地主冬至要在水井貼冬節丸,除夕要蓋井不汲水。正月初一人家自覺不上井臺打水。初二清晨,則由長者帶著禮品前到井臺祭拜,打上第一桶水,稱為“開井”,然後就而已照常打水飲用。
今日,水井已經逐漸成為歷史的見證。然而,“離鄉別井”的這句史話,令海內外世代潮人銘記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