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區西大街239號,這是一個如今在地圖上難覓蹤跡的地點。2000年,它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消失,揚起的塵土模糊了一個百年家族的脈絡。
關於長興弓鋪和武家弓的故事,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無人提起,武家的後人彷彿銷聲匿跡,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傳統弓藝瀕臨失傳。直到一個外姓的重慶男人,用十幾年時間埋首鑽研,才把這扇歷史的大門重新開啟……..
百年弓鋪銷匿於市
2021年,深秋,成都。武家弓第六代傳人武佳斌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他叫李青陽,來自重慶,已經制作和復原了接近60把弓,這些弓最接近百年前武家弓的“靈魂”。
縱然早已名聲在外,但因為外姓的身份,李青陽卻始終無法得到武家的“承認”。“為了復興武家弓,我父親決定正式收青陽為徒,這在武家的家族史上是首次破例。”日前,武佳斌的女兒武雅迪如是告訴記者。
中國製作傳統弓箭的技藝由來已久。傳統弓箭是冷兵器中最具殺傷力的射遠武器之一,也是古人們舉行“射禮”的工具,且是武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100多年前,武佳斌的祖輩武正福自創“長興弓鋪”。作為南弓的代表,武家弓形制秀氣,自重不過斤,且弓身柔韌度高,拉弓射箭可到200米開外。武家弓鋪盛極時期名聲四躁,專為趕考的武舉人和皇家制弓。
但到晚清至民國年間,隨著近代火器的引進,弓箭漸漸失去了射遠武器的主導地位,再加之戰亂,傳統弓在民間的製作使用日漸衰微,傳承到民國時期依然在延續的寥寥數家弓鋪也因戰亂岌岌可危。這樣的情形下,新中國成立後,“長興弓鋪”依然延續到70年代初。
據武家後人估算,目前還留存於世且儲存完好的百年武家弓全國應該不超過五張。
尋找武家弓
英國學者留下“秘鑰”
最早公開尋找武家弓的,是一位痴迷傳統弓箭文化的英國學者——史蒂芬·塞奧貝。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多張名弓,卻苦於難覓武家弓的身影。而在史蒂芬·塞奧貝的手上,有一本由國寶級藝術史家譚旦冏撰寫的《成都弓箭製作報告》,裡面詳細記載了武家弓的製作方法。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在四川各地調查手工業,“長興弓鋪”則是他的重點調查物件。當年,譚旦冏在調查後得知,中國弓箭製作技藝極其輝煌,東亞受其影響巨大。能印證周禮《考工記》與宋代《天工開物》中的工藝流程3000年沒有斷續。長興弓鋪的武家弓便是其中重要的傳承脈絡。
由於在譚旦冏離開後不久,武家弓逐漸銷匿,這本製作報告成為了重啟武家弓秘法的“鑰匙”。2000年左右,史蒂芬·塞奧貝委託四川大學教授宋永培透過《華西都市報》等四川媒體刊文尋找武家弓。最終找到了武家的後人,武佳斌。
武佳斌的女兒武雅迪回憶說,史蒂芬·塞奧貝當時極力懇請武佳斌能夠再製作一把武家弓,費用由他來承擔,但卻遭到了後者的拒絕。“我爸爸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早已不再做弓,家裡面現存的也只有2把”,武雅迪透露,史蒂芬·塞奧貝失落而去,但臨走前把那本《成都弓箭製作報告》留給了武家。
長興弓鋪早已消失,武家後人也不再從事弓箭製作,武家弓只能繼續沉寂,直到2008年。
四季取材、三載制弓
武家弓再“現世”
李青陽是70後,重慶人,學習美術出身。因為家族淵源,他從小就對中國的傳統弓藝非常感興趣。“傳說黃帝之子少昊,又作青陽氏,專門負責製作弓箭。我父親便給我取了‘青陽’”的名字”。
2008年,李青陽在汶川地震當志願者時期結識了武雅迪,兩人隨即成為了好友。懷著復興武家弓的想法,作為武家後人的武雅迪把《成都弓箭製作報告》送給了李青陽,希望由他能用這把“秘鑰”重新開啟武家弓的故事大門。
其實,譚旦冏所著一書儘管記載了詳細的武家弓製作技法,但因為一些傳統手藝、工具的失傳,最初想完整復原一把弓並不是易事,前期查閱和整理資料就花了李青陽幾年的時間。“一把高質量的武家弓製作週期至少需要三年週期,前後經過200多道工序。選材極為嚴苛,對製作手法要求更為嚴謹”,李青陽告訴記者。
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的“弓有六善”之論中曾言:“一者性體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絃聲清實,六者一張正。”精煉地概括了一把好弓的幾大要素。據李青陽介紹,傳統複合材料弓箭需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這些材料分別是:筋、角、木、膠、漆、絲,每一樣材料都極其講究。
譬如,竹子需採用生長三年以上的楠竹;角取自於80釐米以上的水牛角;而牛筋則來自於耕地牛,因為常年幹農活的耕牛背上的筋韌性高。武家弓取牛筋的手法也自成一脈:用鐵鉤特製的筋鉤子刺入牛背上方,牛筋便一扯即出。為了找到能專門製作這種獨特鐵鉤的手藝人,李青陽幾乎把重慶的所有宰牛場跑了個遍。
從備材到制弓,武家弓三百多年來更延續著嚴苛的時間表。——春取角,夏制筋,秋合三材,冬伐竹。春取角,因為春天牛的血氣旺盛;夏制筋,氣溫高牛油好去除,要把牛筋砸散,梳成頭髮絲般;而從秋入冬之際便是李青陽一年中最忙的時刻,他要把筋、角、木這三種材料用魚膠粘合在一起。“因為魚膠蛋白在常溫下半小時很快就會腐敗,要是天氣熱,粘接之後容易被微生物汙染,所以只能在秋冬時節,微生物比較少的時候才可以製作”,李青陽說道。
等鋪筋完成後,弓會被靜置在一旁,等度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在寒冷空氣的浸潤下,它會變得更加緊實。待所有工序完成後,一把汲取自然饋贈,又被賦予人類智慧的武家弓才真正得以問世。李青陽表示,製作一把高質量的武家弓至少需要三年的週期。從2013年製成第一把武家弓開始,他已經制作和修復了60餘張弓,目前他正在幫助南京博物院修復一張距今300多年前的武家弓。
“現代弓用的是現代材料,類似於玻璃鋼、碳纖維,以此來替代傳統材料。但是制弓的核心技藝是相近的。”李青陽強調,傳統弓雖然精準度上對射箭者的要求更高,但是威力不會遜色於現代弓,甚至大於前者。
“弓箭具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我們國家也有幾千年的弓箭製作歷史”,李青陽和武雅迪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瞭解和學習武家弓,從而推廣和傳承射禮文化。作為武家後人的武雅迪還有個心願:“希望能把曾經代表中國先進手工藝的招牌——長興弓鋪再立起來,重新成為成都的一張名片。有可能的話,將它設計成有代表性的旅遊產品使之產業化,和公益相結合,造福更多的人”。
封面新聞記者 鍾雨恆 圖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