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華語樂壇的傳奇樂隊,你最先想到的會是誰?
有這樣一支樂隊,四位成員的年齡加起來已經接近200歲,每個人都是譽滿江湖、聞名遐邇的歌壇巨星。
他們成團僅僅一年便宣佈解散,更令人稱奇的是,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巡迴海內外47個城市,唱了52場,超過136萬觀賞人次,門票收入高達9億元!
即便如此,這支大名鼎鼎的“另類”樂隊,仍被視為是“拯救華語樂壇”的存在,被視為是殿堂級的傳奇樂隊。
這支樂隊,就是大名鼎鼎的四人組“縱貫線”!
儘管縱貫線解散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由於他們承載的特殊意義和他們的不可複製性,歌壇上對於縱貫線的討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
關於縱貫線的短暫輝煌,有人惋惜,有人遺憾。實際上,對於這支樂團從誕生到消亡,其中的苦楚、無奈與掙扎,或許只有縱貫線的四人組心裡最清楚。
縱貫線在最風光的時候解散,這個彈指一瞬間的“保鮮期”,譜寫了不朽神話,讓人嘖嘖稱奇的同時,從中也不難看出他們的苦楚。
縱貫線成立之初,很多人懷疑幾位大腕是在玩票,質疑他們是為撈錢才湊到一起。他們的演唱會一開始也沒被一些圈內人士看好,除了出場費太高之外,還有改頭換面做拼盤演唱會之嫌。
被人指責四個早已被歲月消磨掉了音樂才華的老男人,靠噱頭狂吃老本,還屢玩“最後一場”的概念大肆撈錢。但是甚至許多人都在驚呼:縱貫線的“搶錢”高招令人歎為觀止!
源於“一場酒”的樂隊,“一年之約”既是拯救,也是回饋
2008年,彼時的李宗盛還未走出他與林憶蓮離婚的陰翳,便迎來了自己五十歲的天命之年。
李宗盛在音樂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他早已不需要透過任何形式再去證明自己的實力,製作出良曲無數,數量和質量齊飛。
恰逢那時的華語樂壇處於新舊交替的變更期,唱片音樂正在消退,數字音樂正在迅猛而來,各路歌手你方唱來我方登臺。
對於李宗盛這種樂壇“教父”級別的人來說,他早已厭倦樂壇的“江湖之爭”,他一度萌生“隱退”想法,只願抱著心愛的吉他,悠哉生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一次滾石唱片老闆段鍾潭攢的飯局上,幾杯紅酒下肚之後,李宗盛、羅大佑和段鍾潭就聊到了“組樂隊”的想法。
從2000年後,曾經盛極一時的滾石唱片便開始走向沒落,淪為“衰落的貴族”。
從羅大佑初出茅廬的石破天驚到李宗盛的金牌製作人,滾石唱片在樂壇的起起伏伏中一步步崛起壯大之後,也難免陷入時代的桎梏在歷史中淪落。
段鍾潭深知當時的滾石如若再沒有一劑強心針,從樂壇的歷史長河中退場是遲早的事。而羅大佑、李宗盛這樣教父級的“黃金搭檔”,正中他的下懷。
昔年香港樂壇“譚張爭霸”歷歷在目,不僅讓雙方粉絲一度水火不容,甚至逼得譚詠麟和張國榮兩位先後退出了歌壇獎項的爭奪。
可到了羅大佑和李宗盛這裡,卻成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惺惺相惜。這一晚推杯換盞之間,半個樂隊的輪廓已然有了雛形。
而樂隊的另兩個人選,只是兩個電話便搞定了。
一個電話是李宗盛打給了周華健,對於這位亦師亦友的邀約,周華健很快便和李宗盛達成了共識;
而另一個電話,則是打給了那個分手後“把我的相片還給我”的張震嶽。
“縱貫線”這個團名的由來,也看得出四位音樂人的隨性,團名是四人在聊天中想出來的,因為四人都搭乘過縱貫線鐵路,算是大家的交集點。
回首2008年的金曲獎頒獎禮,周華健率先登場,而後請出“大哥”李宗盛上臺,緊接著又把教父羅大佑也搬到臺上。
而後大家才明白,三人以一種“意外”的方式,向大眾暗示了他們即將要啟動的“大動作”。
2008年8月,縱貫線召開記者釋出會宣佈成軍,7月25日樂團正式成立。而在樂團成立之初,四位成員便堅定表示:樂團的壽命只有一年,一年後一定解散。
儘管“僅存一年”的決定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和意外,可依照四人在樂壇的成就和地位,縱貫線的出現依然是“王炸”般的存在。
縱貫線的橫空出世,也被大家視為是給當時日漸低迷的樂壇,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力量,給更多音樂從業者以信心。
同時對於眾多歌迷而言,能夠看到四位樂壇大咖作為組合同臺表演,儼然是“有生之年”系列。而對於四人來說,無疑是對歌迷多年來支援的一次盛大回饋。
縱貫線的四位“大哥”,對這支壽命僅有一年的樂隊,曾有過這樣一句概括:“一開始,這是一個夢,在最低潮的年代,把最好的音樂人聚集起來,成為比好更大的力量,用這力量,給這個時代一些希望。”
雖然這話聽起來十分官方而又冠冕堂皇,卻也不無道理。能憑藉四人力量,卻撼動或是扭轉樂壇頹勢的,縱貫線的確有這個資格和實力。
只是誰也沒想到,曾經紅極一時的縱貫線,竟會以一種略顯難堪的結局狼狽收場。回看上述這番慷慨激昂的感言,是否也有些尷尬,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縱貫線背後隱藏的,屬於四人的無奈
2008年縱貫線成立之後,便以迅雷之勢迅速席捲了整個華語樂壇,也成為了史上最快速度登上春晚舞臺的樂團。
還記得2009年3月那場被媒體稱之為“藝人朝聖”的縱貫線臺北小巨蛋演唱會嗎?作為縱貫線成團後的首場世界巡迴演唱會,可謂是星光熠熠。
這場演唱會共吸引了上百位明星前來觀看,“藝人朝聖”之名因此而來。
縱觀整個華語樂壇,從前輩歌手到後輩頂流,能有如此排場的演唱會恐怕也只有縱貫線有這個面子和實力了。
四人作為樂壇不同年代的領軍人物,自縱貫線組建以來,他們所創作的商業價值更是令人咋舌。
風靡一時的縱貫線舉辦了不少演唱會,龐大的演出收入足以證明四人的吸金能力。巡演票房高達9億,演唱會的收入就超過了1億,還不包括其他的商業代言等。
老品牌重塑新“錢”途,曾經說過的“重振樂壇”的豪言壯語,在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他們想要藉著“餘熱”撈金罷了。
儘管非議漸起,可縱貫線背後的滾石唱片在嚐到甜頭以後,怎會輕易放棄。加之合約在身,縱貫線四人組也只能是疲憊前行。
的確自從縱貫線成立以來,商演、演唱會……他們接得太多了,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交通上,或者不是在表演的舞臺上,就是在去表演的路上。
周華健曾在《康熙來了》中,直言不諱的表示:累到後悔,一年太長了。
如此密集的行程安排,不難看出日漸式微的滾石唱片,誓要抓住這根有可能幫助滾石重振聲威的“救命稻草”。
與其說縱貫線是一種全新形式,不如將其形容為滾石的一次大膽試驗。
而另一方面,縱貫線被指撈金也不是無理可依。
論樂壇地位和影響力,任意單拿出其中一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存在。
可是隨著周杰倫、林俊杰等後起之秀的湧現,內地偶像選秀的興起,這些前輩們或是淡出或是佳作減少。人氣的跌落,是一件不願面對卻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就拿縱貫線解散後,2017年羅大佑在臺北小巨蛋舉辦個人演唱會這件事來講,素有“歌壇教父”美譽的他,以自己強大的號召力召集了張宇、林俊杰、戴佩妮等一眾大咖歌手作為嘉賓聯合壓陣。
儘管是個人演唱會,可能達到如此星光璀璨,大牌雲集的,或許只有羅大佑有這個能力。
本以為演唱會的人氣不會太差,誰知結果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雖然資料顯示票房售出八成,然而實際上售票加贈票,也沒能達到一半的上座率。演唱會開始前到場觀眾僅有一成,導致演唱會不得不延遲開場。
這場虧損上百萬的演唱會,被看作是羅大佑的尷尬,甚至升級為整個華語樂壇的尷尬。
可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歌迷和聽眾在年輕化,情懷或許是一種情感寄託,可未必能作為長盛不衰的保證。
所以回看縱貫線當時的存在情況,即使被合約束縛,疲憊不堪,他們也不得不堅持下去。
一方面是對多年來喜歡自己的歌迷們的一個交代;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對自身境況的一種妥協。
然而,無論是陷入撈金爭議,還是肩負著振興歌壇的救市擔當,身體上的疲憊對於縱貫線的成員來說,或許還可緩解。
但是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時,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縱貫線在成團的一年時間裡,其實只發行了兩張專輯《北上列車》和《南下專線》以及一張《Live in Tapei/出發》,但真正為人所熟知並傳唱的歌曲,似乎只有一首《亡命之徒》。
在縱貫線之前沒有範例,四個人也不可能成為彼此的範例。於是專輯的創作就在邊走邊寫歌,邊創作邊錄音,甚至有些歌曲的錄音是在酒店房間內完成的。
於是不難發現在他們的演唱會上,其實專屬於“縱貫線”這個樂團的歌曲少之又少,大部分四人演唱的仍舊是自己的代表作品。
一年裡應接不暇的巡演,早就消耗了他們的創作激情。口頭的慷慨激昂,演變成了現實中唱片難產以及唱老歌斂錢的事實。
就像張震嶽後來在採訪中說到的:“對我來說,整趟旅程挺有趣的,因為沒經歷過下筆寫歌的時候,腦中會斟酌一遍,是否適合縱貫線,畢竟是個團,不是個人。”
而這也恰恰是縱貫線的尷尬之處,四個人單拎出任何一個都是樂壇大佬,表面上和和氣氣,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樂堅持,私下的創作和融合必然爭執不斷,互不讓步。
每個人都想做出石破天驚的音樂,而每個人又不願相互妥協,來違背個人的音樂夢想。
在商業價值和音樂價值互為掣肘的時候,一切都顯得不那麼和諧了,相反瀰漫在四人之間的是無法協調的矛盾。
酒桌上促成的樂隊,很難不說這其中包含著些許的玩票成分。對於四人而言,縱貫線像是一場冒險、隨性的旅程。當旅程中的欣喜,漸漸被長時間的顛簸疲憊、不遂人意所取代時,他們往往更加懷念屬於自己的個人生活。
正如縱貫線成立之初,為何四人堅定的表示“樂團的壽命只有一年,一年到了一定要結束”。因為相比於“縱貫線”這個整體,他們有更清晰的自我規劃。
比如羅大佑要投入到音樂劇的創作和表演中。
比如李宗盛迫不及待地要回到他被擱置許久的吉他工廠去。
比如周華健需要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再比如張震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個人專輯和演唱會中。
所以說,縱貫線的結束儘管看起來像是狼狽的半途而廢,或是早早收尾,可惜的只有歌迷。其實,對於縱貫線的成員來說,正如張震嶽所講的“解散就是解散了”,無需多言。
不管是巡演中的疲累,還是創作中的桎梏,外人眼中的光鮮靚麗,不過是無法感同身受縱貫線四人內心的苦楚罷了。
不過,在團體中四個人彼此間激盪出來的能力,未嘗不是一種幸運。而縱貫線在華語樂壇留下過的足跡和創下的神話,足以名留青史!
正如他們在《亡命之徒》中唱到的:出發啦,不要問那路在哪,迎風向前,是唯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