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平的媽媽,我婆婆。”卓琳神色淡然地對著熟人介紹道。在她身邊站著的,是一名與她年歲相差不多的婦人。
鄧小平因為工作的原因搬來北京居住,他常常忙得無暇顧及家人。而卓琳則會在空閒的時候,帶著一家老小遊覽北京的名勝古蹟。因此,卓琳也難免會遇到許多相熟之人。
但這番介紹讓熟人十分納悶,因為他們知道,鄧小平的母親早已故去,更何況眼前這人年紀太過年輕,看起來不像是鄧小平的母親。
原來,鄧小平一生之中,確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養他的生母,在他出國留學的時間裡去世。一個是在他年近半百時相逢,一路扶持至生命最後一刻的繼母——夏伯根。
初見,只不過是因為她想看看自己的孩子
1950的一個春天,正在開會的鄧小平接到了警衛員崔來儒的報告,說他的舅舅和老孃從廣安老家來看他了。當時鄧小平就不禁愣住了,還來不及說些什麼,崔來儒就繼續請示問:“要不要通知卓琳校長,叫她回來招呼一下?”
鄧小平搖搖手,拒絕了:“不用了,告訴接待科安排他們在招待所住下。”
鄧小平的舅舅是同他年歲相近的淡以興,兩個人自小就關係好。可是他的母親淡氏,早就在鄧小平2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鄧小平都沒有辦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至今仍是一件憾事。但如果遠道而來的是他的親舅舅,那麼他的老孃又是誰呢?
到了晚上回家鄧小平見到來人,果然是他三十多年未見的舅舅淡以興。在一旁的,還有一個婦人,她年歲與兩人相仿,身材高挑,衣衫整潔,腦後束著髮結,看上去人很精神。
不等鄧小平發問,滿身酒氣,坐在沙發上的淡以興就忍不住發問:“好哇,賢娃子,你當真當了大官,六親不認了!黃帝老子還有三個草鞋親嘛!”
鄧小平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只是略作苦笑,喊了淡以興一聲舅舅。這一聲舅舅喚起了淡以興的回憶。他和鄧小平年歲相近,小時候就是一起打鬧的玩伴。
淡以興的年紀比鄧小平大上一些,小時候就常常護著自己的外甥,而鄧小平也極為親近他,遇到淡以興有事就主動幫忙。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少年郎,已經是滿面滄桑的老人。
淡以興忍不住心中激盪的情緒,再度發問,“你還認得舅舅啊?你還記得你的親孃老子不?”鄧小平面對這個兒時的玩伴,自己的舅舅,此刻也不免動情,說了一句,“記得”。
淡以興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緒,突然哭了起來,“我可憐的老姐姐啊……賢娃子,你曉不曉得,你走後不到7年,你媽就因為想你盼你惦記你,40歲出頭就死了。你那時還在法國,你是她的長子,她生前最疼你了,你想過她死前的心情沒有?”
鄧小平立刻就被牽動起了感情。他年少時就離開了母親,可是母親的形象卻沒有一天消失在歲月中。他常常覺得,彷彿離家出國不過是昨日的事情,眼前更是常常浮現母親的身影。
那時他的父親常常在外,瘦弱的母親就一個人扛下所有,白天養蠶、繅絲、餵豬、做飯,夜裡縫補漿洗……離家那天,母親更是帶著弟弟妹妹們,送了他一路又一路,一直送到了五里墩。
那時鄧小平面對淚流滿面的慈母,拉著對方的手說,他要出國留學,把書讀好了就回來,將來在外面做事再回來接她……
只不過世事難料,不等鄧小平功成名就回來贍養父母,父母都已經先後離世。曾經的家鄉,也已經是今非昔比,讓他倍感傷心。
許久未見的兩人忍不住心中潛藏多年的感情,激動到無法顧及旁人。那名在一旁的婦人就靜靜地看著兩人不說話。這人叫做夏伯根。她只比鄧小平大上5歲,按道理,鄧小平應該喊她一聲“媽媽”。
原來在鄧小平的母親逝世之後,她同鄧小平的父親生活在一起,成為了鄧小平的繼母。多年來,她種田、織布,家中大小事務都由她一手操持,更是為鄧小平的父親披麻戴孝送終的。鄧小平父親死後,鄧小平的兄弟姐妹們也是由夏伯根撫養長大的。
夏伯根自己沒有生過兒子,出身農村,沒有多少文化的她,帶著一腔樸素而真摯的感情,將這個未曾謀面,僅僅比自己小几歲的男人當作自己的兒子。
她聽說鄧小平在重慶時,就生出想要看看對方的想法,因此才一把鎖鎖住家門,同淡以興千里迢迢來到此地。
好不容易平復情緒的淡以興忽然拉過夏伯根介紹,說這個人是鄧小平的繼母。淡以興讚揚夏伯根的勤勞樸實,言語裡滿是讚賞,更說出鄉親們對其的誇讚,直言鄧家有夏伯根,是大大的福氣。
面對這樣的誇讚,夏伯根連忙制止,只對鄧小平說道,“聽說你回來囉,想來看看你,沒有別的意思。”
對於鄧小平來說,沒有守在父母身邊,盡應有的責任,常常是他無法釋懷的痛苦。更何況連送終這樣大的事情都無法親自前往。
面對這個只略大自己一些,卻替他贍養父親,甚至一力承擔鄧家重擔的女人,他不免滿懷感激,只說:“不,留下來,我們一起生活,夏媽媽!今後我們給你養老!”
船工之女的她,卻臨危不懼,敢於幫助游擊隊
夏伯根,是嘉陵江上一個平平無奇的船工之女。她出生於飄蕩不平的江上,一生也頗為波瀾迭起。
她嫁給了鄧小平的父親做續絃,先後生下了先芙、先蓉和先群三個姐妹。她本以為自己的下半輩子總算能夠安定起來,卻不想,丈夫在小女兒生下不久後溘然長逝。
丈夫去世後,她再也沒有另嫁他人,一個人拉扯著孩子們長大。夏伯根的大女兒鄧先芙長大後,受到了共產黨員田秀巖和李豔芳的影響,加入了共產黨,更是參與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動。
夏伯根雖然只是一介婦人,卻極力支援共產黨的事業,更對女兒的選擇鼎力支援。要知道,當時國民黨對於共產黨多有壓迫,情形十分不妙。
在1948年的一個夏天,夏伯根的大兒女鄧先芙把華鎣山起義失敗的訊息告訴了她,還請求她幫忙照顧幾個受傷的游擊隊員。
夏伯根當機立斷,就讓家裡的長工吳紹金以幹農活為掩護,悄悄把人接到家中照顧。
白天,夏伯根和兒女們為游擊隊員做飯、洗衣、放哨、熬藥治傷,晚上,夏伯根和吳紹金就輪流守夜。
那時夏伯根他們雖然十分謹慎,卻仍然被人告發,引來保長的懷疑。夏伯根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將游擊隊員藏了起來,與保長一陣周旋,有驚無險地渡過難關。
他們後來還發現了保長遺留下來的探子。夏伯根忽生一計,佯裝游擊隊員引誘探子現身,再抓住對方一陣毒打,只說對方是個小偷。探子捱了毒打灰溜溜地遠去,從此再無人敢來查探。
等到游擊隊員傷好之後,夏伯根將大家安全送走。只是不想,她後來仍然被國民黨以窩藏“共匪”的罪名抓到牢房裡。
對方雖然沒有搜到證據,鄧家卻仍然不得不賣出僅剩的2石穀子才將夏伯根保釋出獄。
那時的夏伯根只是對共產黨有著淳樸的感情,知道大女兒已經投身於共產黨之中。她卻不知道,自己那個素未謀面的長子鄧先賢,居然早就是共產黨員,更是後來人人稱讚的鄧小平。
進退榮辱,他們一家人從未分離
這樣勤勞樸實,又勇敢聰慧的女人,留在了鄧小平的身邊。照理說,雖然她只比鄧小平大了5歲,卻是對方的繼母,鄧小平又是有職務在身,這個辛苦了半輩子的女人應該要閒下來享享清福,可是她卻一刻也閒不住。
她不僅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連家中孩子們的上學,她也親自接送,風雨無阻。鄧小平夫婦一再勸慰她不必如此操勞,夏伯根卻只是笑著說:“這些算什麼,一點兒也不累。”
而鄧小平夫婦,對於夏伯根,也是極為尊重。一開始,鄧小平向家庭成員介紹夏伯根時,就說:“叫奶奶,我們家不分親奶奶繼奶奶。”孩子們看著夏伯根,親親熱熱地跟著鄧小平喊“奶奶”。
而這個曾經面對國民黨的牢獄威脅都絲毫不懼的女人,面對這樣的場景,卻不免眼含熱淚,滿心感激。
後來,鄧小平因為工作原因,要去往北京工作。出發之前,夏伯根問了卓琳一句,“我也去嗎?”
而鄧小平的夫人卓琳,立即拉住自己年輕的婆婆,夏伯根的手,斬釘截鐵地回覆,“怎麼不去?我們是一家人,到哪裡都在一起。”
到了北京之後,卓琳更是逢人就介紹自己的婆婆,用行動表明自己早已將夏伯根當作家中的一份子。這樣的尊重讓夏伯根熱淚盈眶,感激不已。
面對自己的家庭,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三個人一個都不能少,少了一個哪個都活不成。”這句話也驗證了他們的一生,直至死亡,他們幾乎都生活在一起,未曾分離過。
鄧小平發跡之際,未曾拋下他的繼母夏伯根,而他落魄之時,夏伯根也未曾離開鄧家。
甚至於,夏伯根擔憂卓琳的情況,忍不住和她說:“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們夫妻這麼多年,你應該是瞭解她的,你可別犯糊塗!”而卓琳則是回覆說:“我是瞭解他的,您放心吧!不會的。”
而卓琳對於夏伯根,更是知之甚深。家裡因為落魄而開銷困難之際,她為了安撫夏伯根,一切有她和鄧小平在,不要想著回老家去,生怕夏伯根將自己當作“累贅”。
而鄧小平離開北京到江西時,也向組織打過報告,希望能帶夏伯根離開,免得夏伯根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人贍養。
那時,鄧小平一家被安排到了江西,一家人住進原南昌步兵學校“將軍樓”的二層。每天早上,鄧小平夫婦需要步行前往工廠做工,而夏伯根則留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那時條件極為艱苦,鄧小平更是為了照顧卓琳和夏伯根,一力承擔了所有的體力活。
劈柴、生火還有擦地,這些髒活累活,在那些歲月裡,都是由鄧小平一個人完成的。
要知道,那時鄧小平已經是65歲的高齡。他常常幹活時不肯坐著,面對別人的勸慰,他只說自己年紀大了,坐下,就再難站起來。
而在江西那酷暑難耐的天氣中,有一次,鄧小平甚至在幹活的時候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這可嚇壞了他們一家人。
夏伯根面對此種情況,更加內疚,只認為是自己照顧不周,才讓鄧小平突然暈倒。而面對越發困窘的生活條件,她也不曾有一絲埋怨,只是竭盡全力地節省。
她可以做出來的東西,一定就不會買回來。三餐上她更是絞盡腦汁,試圖讓一家人吃好喝好。
居住的時間長了,鄧小平一家就決定在樓下的空地裡種些蔬菜,再養幾隻雞,好改善一下生活。
那時,鄧小平和夏伯根挖地,有高血壓的卓琳則是負責撿石頭。他們又問了別人要了蔬菜的種子,然後種到地裡。鄧小平給蔬菜澆水,夏伯根則是負責鋤草和除蟲。之後他們又做了個圍欄當雞圈,養了幾隻雞。
後來,卓琳和夏伯根居然還自己釀起了酒,研究起了豆瓣醬。那段日子雖然艱苦,可是一家人卻扶持著走下去,充滿了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安樂,也不失為一段值得回憶的過往。
鄧小平的長女鄧林回憶起小時候的家庭生活,也不禁說道:“我父親對她是很尊敬的,我們都喊奶奶,父親也就和我們一起喊奶奶,有了第四代以後都叫老祖,父親也跟著一起叫老祖。對我奶奶,我父親倒是真的很尊敬,關係特別融洽。”
鄧林又舉例說,無論是兒女婚姻大事,還是小到添衣置物這些雜事,自己的母親常常都和奶奶一起商量。她直言:“我從來沒有見過父母和我奶奶有過什麼爭執。”
而鄧榕則是說:“奶奶和我們幾個孩子一起出去,她毅然擔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擔。在那風風雨雨的日子裡,她受盡了屈辱、歧視。但她堅強鎮定,不畏艱難,成為我們幾個孩子生活的中心。”
由這些孩子真摯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鄧小平對於家庭,是多麼地非常重視。
他曾經就說到:“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我們還要維持家庭。孔夫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元,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三人先後離世,他們實現了不離不棄的誓言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這樣的噩耗對於夏伯根來說,不亞於一記重錘,狠狠錘在她的心上。
多年來的鄧小平夫婦對她的尊敬和愛護,足以讓她產生感情,長年來的相伴,更是讓她難以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
鄧小平的女兒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也有談及這段往事:
“爺爺的去世,無疑對奶奶來說是一個莫大的不幸。她沒有生過兒子,又不當家,本是沒有地位的人,但她聰明能幹,頗識大體,為人又爽快俠義,因此甚得愛戴……她和淡氏祖母一樣,成為我們鄧家的頂梁支柱。”
從那天起,夏伯根就不吃不喝,渾渾噩噩地發著呆。聞訊趕來的卓琳熱淚盈眶,看著自己的婆婆,剛剛送走丈夫的女人用力握緊夏伯根的手,耳畔迴響起鄧小平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三個,一個都不能少,少了哪一個都活不成。”
那時的夏伯根患有老年痴呆,已經無法認出眼前的人,是曾經陪伴她走過無數歲月的媳婦卓琳。
這樣的情況讓卓琳悲從中來,最後卻仍然苦苦堅持,同兒女一起贍養夏伯根,直至四年後老人逝世。而八年後,獨留人間的卓琳,也閉上了雙眼,離開了人世。
鄧小平一生波瀾起伏,幾經波折,比之大江上的風雨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夏伯根也從未離開過鄧家,與他們一起榮辱與共,無論富貴或貧窮,始終相守。
在1950,鄧小平對著素未謀面,年歲相近的繼母夏伯根說出要養她的話。這個簡單質樸的誓言一直持續到鄧小平死亡,由他的妻子卓琳繼續繼承。卓琳一直侍奉至夏伯根死亡。
無論進退榮辱,夏伯根與鄧小平一家總是不離不棄。而鄧小平也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竭盡全力地奉養這個與自己年歲相近的繼母。
他對於夏伯根從未有過一絲的不尊重,到了老年時,他已經有孫兒,還會同孫兒一起親切地喚夏伯根叫“老祖”。這樣和睦快樂的家庭,也一直為鄧家後人時刻懷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