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映金鑰延期,《長津湖》票房趕超《戰狼2》指日可待,就電影說電影,從影版《大決戰》到《集結號》到交作業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到《百團大戰》,到《八佰》,再到特殊任務的《金剛川》,再到現在踏節奏的《長津湖》,我國戰爭電影已經打開了自己的局面,摁不住了。戰爭電影比之科幻電影等其它型別電影,在我國,大幸。
《集結號》一出,我們從好萊塢電影特別是美國二戰電影、越爭電影的跪拜中,終於立起佝僂的背脊。如果說影版《大決戰》給了後人三大戰役的全景化再現,那麼《集結號》讓我們找到了戰爭電影中的個體化、人文化敘述快感,這種快感在多少年來,都是我們跪拜那些經典戰爭片的重要基因。在這之前,我們把多少國產戰爭電影都歸為唯求高大上的主旋律,剋制著主旋律總是尊大勢舍小我的難於拔動人本心絃的缺憾,並侃談中國電影總是不如人家那麼會講故事。而《集結號》第一次直面戰火的瘋狂,深挖時代的宏大之下,人本的尊嚴和堅持。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我們為此痛與呼。
《建國大業》是一段偉大歷史的烽火綜述,當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們幾乎都在上面露了臉,特別是那麼多港臺明星的出現,它第一次抹平了我們心中主旋律電影生人勿近的舊有觀念。這是寬螢幕上第一次出現我們都長在紅旗下的集體自豪,而那段在教科書上,在各類認知渠道中被我們一而再地熟知的歷史,終於還是被電影情節在快串中實格和放大,戰爭只是歷史的腳步剛好路過的烽火,我們得於在群像的細緻刻畫中,對那歷史有了新的感動和感恩,直至今天,我仍然記得劉燁那段聲嘶力竭的臺詞:“我是紅二十八團老兵,我代表活著的、死了的紅軍老戰士,向毛委員敬禮!”
有《建國大業》珠玉在前,《建黨偉業》略顯弱勢。它的意義,更多地在於進一步檢驗明星在宏大主題電影裡出現,大家的接受度如何。它讓影人夯實了信心,那就是特定歷史的影視化重現,真的可以讓普通人喜聞樂見的明星擔綱演繹,不必過於固步自封。而對明星而言,他們的戲路真的不必再有主旋律和非主旋律的觀影分界。自此,我們發現自己也已經可以接受特定人物的明星臉,主旋律電影也可以跟爆米花和諧共處。
還記得《建軍大業》演員表引發的熱議嗎,如若沒有《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對我們的感觀進行鋪墊,誰敢起用那麼多鮮嫩的面孔?所以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是,正式拓寬了我國戰爭電影的出演力量。後來我們都知道了,原來歐豪真的可以成為戰爭電影裡的角色擔當。
《百團大戰》最出彩最直擊人心的應該是鄧超的那一段:“天津沒守住我走了,北平沒守住我走了,華北沒守住我走了,今天我張自忠,不走了!”其它的,只能算是對更早的國產戰爭電影形式做了一次不算成功的回嚼和更新。它再次證明了我們的戰爭電影光靠家國情懷實難取勝,當主旋律開始習慣和爆米花共處,它的成功指標就必須是,總有什麼緣由讓看電影的人忘記把手舉伸爆米花桶。
《八佰》來了,它說的不是戰役,說的是一場史海鉤沉的戰鬥,家國情懷不限於兩黨分界,更在於國人與外敵的抗爭。一切又回到了具體人像的細緻描畫,人本的勇敢和怯懦、悲壯和市儈,還有更多我們所熟悉的甚至暗自藏匿的情感,都在烽火中被燴燉被鑄煉,它提供了中國式戰爭電影的多重側面,而每一面都讓我們揪著心。
《金剛川》的多視角迴旋,更像是本題材電影的一次實驗,這樣的實驗我們曾經被諸多歐美小成本電影耳濡目染過,所不同的是,它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我們的影院大螢幕上,無論它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意志,這都是中國戰爭電影的一次幸運。戰爭的殘酷,在這裡被特寫,先烈的英勇在這裡被寫實,家國情懷在這裡被斷章式地陡然放大,以猛烈的爆炸效果摧毀我們對和平世界的幻想,有幾人敢回看排長張飛最後的犧牲畫面?
必須承認,關於抗美援朝,《金剛川》對我們進行了一次前奏式的教育,這也讓《長津湖》的觀影效應更顯得水到渠成。而《長津湖》也不負眾望,由家國情懷到袍澤情深,由史詩大觀到人本悲壯,由戰情殘酷到戰力雕琢,乃至“有些槍可以開,有些槍可以不開”的細節打磨,我們都可以在熱淚盈眶之餘,心滿意足。
(如果你喜歡老常,歡迎加關注,並轉發給狐朋狗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