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生活幸福而高效,有的人卻悲慘而混亂。
造成這一區別的關鍵在於他們做出判斷的質量。
良好的判斷意味著個體能夠做出最佳的選擇並按部就班地實施;相反,那些生活悲慘而的人必然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
要想獲得良好的判斷能力,個體在生活中必須時刻努力發現並做出正確的行為。
因此,兒童判斷力的發展取決於他們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挫折。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逃避責任、坐以待斃,那麼他的人格發展就會停滯;如果一個孩子願意直面困難,那麼,他的人格就會得到發展。
越是願意直面困難的孩子,越能更好的面對並解決困難,並發展出日益成熟的人格。
人格發展不完善的個體往往更願意縱容自己做喜歡的事,他們很少努力剋制自己的衝動。
所以,我們要不斷鼓勵孩子努力上進,讓他們相信,他們“能夠”並且“必須”透過努力獲得滿足。
被溺愛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必須”透過努力獲得滿足。因為他們總能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沒有體會過現實世界的因果關係,他們也不懂如何用現實世界的標準來判斷自身行為的價值,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充滿判斷。
被溺愛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的問題歸因為外部原因。
在不受歡迎、不被信任等挫折面前,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應該努力贏得大家的喜愛或信任,不認為自己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任何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問題都不是他們自身的原因。
與被溺愛的孩子完全相反的是那些被忽視的孩子。
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努力獲得滿足,他們退縮,避免做出任何舉動。
被溺愛和被忽視的孩子都缺乏人格發展的必要動力。
一開始,這些孩子只是拒絕服從家庭和學校的要求,而現在,他們則難以滿足現實世界賦予他們的要求和責任,這一後果幾乎是災難性的。
想要給孩子一個幸運的童年,我們必須用恰當、簡單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係。
當孩子認識到做正確的事情會有回報,而做錯誤的事情則毫無益處,他們就會主動區分自己的正確行為和錯誤行為。
這便是個體學會判斷的開端。
一旦孩子開始努力發展自我並不斷成長,他們就會進入良性迴圈。
如果孩子努力成長,他們就能及早擺脫父母的權威,這會讓他們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如果孩子能夠持續地獨立承擔責任,父母就會放心地賦予他們更多責任,如此一來,孩子的成長就會更加迅速。
如果孩子的人格發展始終處於退縮狀態,他們就難以承擔任何責任,並且會在潛意識中懼怕長大成人。
導致個體在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的並不是童年創傷,而是童年期的溺愛。
個體的內疚感和挫敗感是人格發展失敗的必然結果。
對於那些退縮不前的人來說,那些“不是我的錯”的童年經歷並不能作為自我開脫的理由,這類個體最終還是需要讓人格發展的自身驅動力發揮作用。
不幸的是,越是需要付出努力,人們的內心似乎越是牴觸。他們不僅拒絕付出努力,同時還會拒絕承認付出努力的必要性。
孩子在任何事情上的優秀表現都可以促進其人格發展。
如榮格所說,如果他們能把白菜種好,他們同樣是在拯救世界。
優秀並不一定是競爭性的,除非孩子就是想要超越自己之前的表現。
而良好的品質本身並不需要嘉獎。孩子在努力之後獲得的滿足感本身就是有效的激勵。
每當孩子獲得滿足感,他們就會在人格發展道路上前進一步。每一次體會到滿足感,他們就會更加堅信努力就會有回報。
在成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那些人格健康發展的孩子,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