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作為父母,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是不是每一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適合帶孩子?
我見到過一個特別奇怪的男孩兒,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聰聰。聰聰6個月的時候,他的父母就把她丟給了奶奶,外出打工。
事實上,即使是聰聰媽在家時,聰聰晚上也是同奶奶睡,因為聰聰媽沒有奶水,晚上熬夜帶孩子怕自己衰老,所以自從聰聰出生,就是奶奶衣不解帶的晚上餵奶,安撫聰聰睡覺。
聰聰媽並不是什麼都不管,白天會陪聰聰玩,給聰聰餵奶粉。不在家之後,經常和聰聰影片,許諾聰聰買吃的,玩的。聰聰媽回到家,這些許諾都會兌現,聰聰總是玩的很開心。
聰聰媽從來不會吼聰聰,因為在家時間不長,對聰聰也很有耐心。聰聰做錯事情,她就會細心糾正,聰聰哭鬧,她就把聰聰抱在懷裡安撫。聰聰總是盼望媽媽回家,每次媽媽一走,他就大哭大鬧。直到上幼兒園了,還是如此。
每次聽到他在街上追著媽媽跑,哭著喊著:“媽媽別走,別丟下我……”鄰居們的心就跟著淌淚水。
而聰聰的媽媽見到聰聰如此傷心,就偷偷走掉,有時是在聰聰睡覺時,有時是在聰聰被奶奶帶出去玩的時候。聰聰的奶奶也不希望聰聰媽回家,時常和鄰居抱怨聰聰和她不親,因為每次聰聰媽回家,聰聰就會有好幾天不愛吃飯,不開心,不理奶奶,甚至,媽媽一走就會大病一場。
很多人都很奇怪,同奶奶長大的孩子,一般和媽媽是不親的,甚至對自己的母親會排斥,感到陌生,對奶奶會非常依賴。但是,聰聰為什麼不是呢?是奶奶不夠愛聰聰嗎?顯然不是。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及其研究小組在20世紀70年代曾做過一個著名的面無表情試驗(still face experience 即“靜止臉實驗”)。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母親對孩子的情感回應模式,對孩子情感認知發育,和親子依戀模式的影響。
這個實驗會告訴你:為什麼你那麼愛孩子,他卻和你不親。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實驗開始,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靜止臉實驗”開始,媽媽的表情,由熱情回應變為木然,無表情。

孩子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他盯著媽媽的臉,繼續嘗試與媽媽互動,但是媽媽仍然面無表情。

在後來的3分鐘時間裡,孩子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笑、指向遠處、揮舞胳膊、大叫、哭鬧,試圖引起媽媽的關注和回應,但任何舉動都得不到媽媽的回應,媽媽的臉始終是靜止、空洞和無變化。

在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毫無反應的時間裡,孩子面部表情變得無助、遊離和痛苦,並且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最後當媽媽恢復正常狀態,孩子的情緒也很快恢復,這就是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這個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主要養育者對於孩子情感反應的應對變化,會對孩子情感發育,和安全感形成很大的影響。
例如:常常被忽略,吼叫和虐待的孩子,會有啃指甲、吸手指等自我安撫的行為。在成長環境中,缺少情感互動的孩子,會出現發育遲緩,社交能力差等現象。
孩子的童年創傷,絕大部分人的傷痛都來自於,在他們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愛的時候,養育者沒有給他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
很多父母,直接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讓孩子無法見到自己最親密的人。這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不是家長給孩子足夠的物質,所能補償。
就像聰聰,聰聰的奶奶處於更年期階段,情緒焦躁,常常莫名其妙發脾氣,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聰聰的奶奶和爺爺一言不合就會在聰聰面前大打出手。
平時,聰聰一哭鬧,聰聰奶奶就感到煩躁,把聰聰扔一邊。聰聰一調皮,奶奶就會打屁股,爺爺會吼叫,謾罵聰聰。
有一次,聰聰的爺爺和奶奶在聰聰面前吵架,兩個人甚至沒有顧及一旁聰聰的感受,打了起來,嚇得聰聰大哭,躲在角落給媽媽發影片。
聰聰希望媽媽帶自己逃離,然而,媽媽遠在千里之外,只能對著影片大吼,不好好帶孩子,不想看聰聰,就把聰聰給自己送去。聰聰的爺爺奶奶這才停止打架,解釋是兩個人鬧彆扭,和聰聰沒關係。
聰聰的生活環境,讓他變得自卑,敏感,孤僻。
那麼,現在您明白聰聰為什麼如此喜歡媽媽,而不親奶奶了吧?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帶孩子,聰聰奶奶雖然愛聰聰,但是顯然愛錯了方式。當孩子的眼睛裡沒有了“星星”,您著急了嗎?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基爾斯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組孤兒,一組配以代理母親和他們交流,對話,擁抱。另外一組沒有代理母親,只供給食物、水、衣服等必備生活用品。
20年後跟蹤這些孤兒發現,前一組智力發展良好,結婚,可以自食其力。
後一組很多人患有疾病,有的甚至沒有活下來,活下來的,生存質量也一般。
斯基爾斯透過這個實驗說明:精神情感對孩子的生存,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是物質不能夠滿足的。
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有些也沒有能夠逃脫童年的陰影。有些父母總是難以控制情緒,孩子寫作業磨蹭就會大吼大叫。父母焦慮不滿,煩躁不安的情緒,會在生活中不自覺的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會越來越牴觸父母。
李玫瑾教授接受訪談時說:
“孩子到了10多歲的時候,無論他就是怎麼樣,就是說你吼叱他了,你打了他一巴掌,他要傷心的時候,你只要往懷中一摟,他馬上就能找到那感覺,他一下就順從了。
如果不是自己養的孩子,他會身體跟你有距離的。比如,小時候送到姥姥家,奶奶家,他上中學的時候你接回來,那種孩子和媽媽總是有距離的。如果你要摟他,他會覺得很彆扭。
孩子只要沒到青春期,這個過程都來得及補救。就是說,一個是你不要著急。第二呢,就是說要對孩子有耐心。因為當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他會沒輕沒重,不知道哪個是對是錯,當你看到他錯的時候,或者當他哪個事情對你,表現的不友好的時候,你一定要有一個就是包容和耐心。
這個過程當中呢,當你在生活當中,你解決了他的痛苦,尤其比如像孩子生病,或者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情,然後他很害怕的時候,只要講這個問題,做到這一點(關愛,擁抱)他就會慢慢慢慢,仍然保持一個和你很好的,親近的關係,但是不要等到12歲之後。”
由此可見,養育者缺少和孩子的身體連結,對孩子缺少愛撫擁抱,孩子內心對養育者也會有愛,但這種愛隱蔽,難以表達,孩子在成長中形成的孤獨,孤僻的性格,會不知不覺隔離在孩子和養育者中間。12歲以後,當孩子進去青春期,再難改變。
那麼,媽媽作為親子教育的核心角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
作為父母要學會釋放生活壓力、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保證充足的睡眠,經常打掃整理好家居環境,遠離負能量,遠離焦慮,不要帶著壞情緒和孩子相處。
其實,不是所有的隔代都適合帶孩子,媽媽應該陪伴在孩子身邊,儘量不要缺失孩子的成長。
聰聰已經上幼兒園了,聰聰媽似乎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聰聰看上去和其他孩子無異,但是,眼睛裡總是隱隱有著怯懦,不屑一顧,缺少情感,沒有愛的小星星。
聰聰並不快樂,雖然他髒亂的家裡堆滿了玩具,他似乎也習慣了,但是,爺爺奶奶粗鄙的性格,對他時不時就吼叫,愛起來,又順從寵溺,不斷用物質去滿足他的行為,讓他孤僻,目中無人,甚至還有些暴力。
真心期待聰聰的爸爸媽媽,能夠早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聰聰的爺爺奶奶能夠換個方式來對待他,愛他。而不是,一味的物質滿足。
我是開心和糖果兒的媽媽,謝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留言。
您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生活有壓力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