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和交易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社會執行的兩大支柱,如今的青少年從一出生就開始浸泡在“銅臭”裡,如何對待和使用金錢是沒有辦法迴避的必修功課。然而你如果詢問為人父母者,他們在培養孩子如何使用金錢這件事上有沒有足夠的自信,誠實的父母大多給不出肯定的回答。育兒經典汗牛充棟,多數隻字不提金錢二字。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在這方面能提供的成熟的知識和指導也少得可憐。
“青少年的金錢觀念的發展”這個主題如此地不被研究者們重視,讓它幾乎成了一個學術盲點。我們能看到的這方面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不多,對父母有啟發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
在科學無力的地方,我們就只好憑著上一輩人傳下來的老法子來試錯。
老法子也不多,就那麼幾招,無非是“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學描述和“窮養小子富養閨女”這種籠統模糊的說法。
怎麼才算窮養?我知道一些父母在孩子花錢方面控制得極為嚴格。
有個孩子這麼描述他的生活:“課間和同學出門買零食,我手裡的錢都不夠買一包辣條,所以我經常向同學們‘蹭零食’。我平時要對他們好,有人緣才有零食可蹭。如果我的同桌鞋帶鬆了,我會撲過去給他繫上……”
這個孩子後來成績優異,大學畢業後被保送讀研究生,但是他太害怕貧窮,放棄了他其實很喜歡的科研工作,去做了收入比較高的工作。即便如此,只要他的收入稍有波動,他就變得心慌意亂,頭腦裡自動出現自己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慘狀。
需要補充的資訊是:這個孩子父母的經濟狀況非常好,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已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出於“窮養小子”的理念,把孩子培養成了“貧窮恐懼症患者”(這個孩子給自己貼的標籤)。
《歲月神偷》劇照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前人對生活的觀察毫無道理。我們說“花花公子”而不說“花花公主”,是因為我們看到千金一擲的年輕人多是男性,女孩子雖然比男孩子喜歡逛商場,熱衷於購物,但即便生於豪門,大多到不了揮金如土的程度。前一陣子有個女孩子在歐洲留學,和父親因為花銷產生分歧,一時間鬧到舉世皆知,但其實他們的爭端所涉及的金額不過是幾十歐元。筆者在心理工作中碰到的年輕來訪者,可稱得上“揮霍”的,絕大多數是男性。
關於金錢觀念上的性別差異,其實可以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去看一看。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生殖繁衍決定了人的很多行為。例如男性更“好色”,更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這是因為年輕漂亮其實是女性生殖能力的外顯——男性本身不能懷孕生子,女性的身體狀況,對於繁衍後代可謂生死攸關,尤其在沒有足夠好的醫療條件的自然狀態下。人類的習性本來就是在自然選擇的產物。
再如,女性在尋求親密關係的時候,容易在乎男性的力量和財富,這也可以從繁衍後代這個角度去歸因——在自然狀態下,女性將會有很長一段生命週期裡需要照顧孩子,而這段時間不太可能有自食其力的精力。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花花公子現象,我們也許可以猜測,就繁衍後代而言,一個“富二代”男性,最有利的策略也許就是做個花花公子。雖然這麼一種方式產生的後代很難得到好的照顧和相對正常的成長,但是“用數量換質量”經常是生物界司空見慣的現象。畢竟一個“富二代”擁有上一代人的創造財富、管理財富和掌控生活的能力,比之於繼承上一輩人的財富,可是要困難得多。
那麼如果一個年輕男生擁有一大筆財富,而且他並沒有管理家庭的能力,做個“花花公子”可能是他的DNA向下傳承的最佳策略了。當然,稱之為策略並不合適,因為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物本能,並不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而對於年輕女性呢,千金一投對於她的繁衍顯然沒有什麼益處。
《歡樂頌》劇照
進化心理學讓我們對於人性裡與道德相沖突的一面有了理解體諒的態度,但並不是給了我們做個“原始人”的藉口,而是明白超越人自身的侷限,所要付出的努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關於擁有大量財富的年輕男性為何容易揮霍無度,還有一個社會心理的視角。在臨床心理工作中不難看到,有些男孩對父親的財富有一種 “懲罰-報復性消費”的衝動。這往往發生在父子關係不佳,親情缺失的家庭中。如果父親因為生意繁忙無暇與孩子交流,這倒還在其次,許多“成功的”父親喜歡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和孩子有一種競爭的關係,慣於貶低孩子而抬高自己,不願意看到孩子的潛力,不願意支援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種自戀狀態無形中就使他們和孩子 “結了樑子”。
在諮詢室裡,一個富家子弟滿臉不屑地說要“花光老傢伙的錢”,這種表達可不少見。花錢變成了一種報復的手段,變成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用來懲罰那個本應欣賞他的人對自己的忽視和貶低,這是那些樂於用金錢來溝通情感的父親始料未及的。而且這種報復性消費久之則欲罷不能,畢竟花錢本身帶來的快樂,類似於成癮性的物質所帶來的快感。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筆者並不想針對“青少年的金錢觀念的發展”這個難題給出言之鑿鑿的理論和建議,只想略舉從臨床工作經驗看到的一些可能的規律:那些浸淫在富裕環境中的孩子,如果有足夠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得到了真正的關心、愛護和支援,如果被賦予了適齡的責任去承擔,就不太容易轉向用揮霍來充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