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孩子的言傳身教是十分重要的,一句在成年人看來無關痛癢的話,有時在孩子心中卻能造成不小的傷害。
1.你認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有時在孩子看來,是威脅
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爸爸楊爍曾經就因為對兒子多分嚴厲,而上了熱搜,並且引起了觀眾與網友的不滿。
楊爍是一位實力出眾的演員,同時也是一位嚴厲的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過分嬌生慣養,想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加強的男子漢。
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節目中,楊爍與兒子的互動卻讓不少家長看了都揪心,陽朔對於兒子,實在是太兇了!
與兒子共同下一個斜坡,因為兒子有些內八,楊爍瞪著眼睛大聲斥責兒子再重新回到起點,再好好跑一遍;
父子二人一同找房子,上樓梯時,楊爍明明是擔心兒子從樓梯上掉下來,就大聲命令他,先走在前面,並且嚴肅地“威脅他”:
“你要是上不快,從樓梯上掉下來,我就在後面踹你!”
兒子在節目中犯了錯,楊爍瞪著眼睛,揚起手臂,作勢要打兒子,兒子當場被嚇哭……
楊爍能不是一位好父親嗎?他明明害怕兒子在節目活動中受到傷害,但是不論是做出的動作,還是講出的話,作為家長的觀眾上可以理解,但是在不滿十歲的兒子楊雨辰眼裡,卻是兇巴巴的威脅。
兒子在節目中對這位父親的躲閃,害怕,與楊爍女兒大膽依偎在爸爸身邊的可愛神態形成鮮明對比,觀眾紛紛心疼楊雨辰,開始了對於這位兇巴巴的爸爸的控訴。
2. 什麼樣的話其實是威脅,但家長經常說
有很多家長一定有楊爍的無奈,“哪個父母會不對孩子好呢?自己充滿好意的提醒,怎麼就變成威脅了呢?”
家長不自知的威脅,通常有以下幾種:
01 強調類語言:“你再這樣做我就不理你了!”
不少家長也一定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接寶寶放學回家時,寶寶纏著要買炸雞吃,可是那並不是健康的東西,並且上週剛剛吃過炸雞了,就拒絕了寶寶的要求。
結果寶寶蹲在炸雞店門口,開始大聲哭鬧,怎樣勸說都沒用,並且寶寶鬧出的動靜,已經吸引了不少路人觀看。
你覺得又生氣又難堪,於是氣急敗壞地鬆開寶寶的手,說:“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了,我就自己回家!”
說著真的轉身向前走了幾步。寶寶卻哭得更大聲了。
“再這樣做我就不理你了”家長口中的話只是一句讓寶寶停止哭泣,安慰的一種手段,但是在寶寶看來,這一句話帶來的殺傷力,比吃不到炸雞更大。這類強調的話,讓寶寶產生了得不到關愛的恐懼感,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寶寶停止哭鬧,反而會讓寶寶更加害怕,哭得越兇。
02 索取類語言:“你再這樣做媽媽就生氣了!”
同樣是一檔綜藝節目中,拳王鄒市明的寶貝軒軒把吃不完的飯偷偷倒掉,媽媽冉瑩穎當場就板起了面孔,十分生氣地說:“你怎麼能這樣做呢?媽媽生氣了!”接著就轉身離開了廚房。
軒軒看到媽媽生氣,原先的尷尬變成了恐懼,大聲哭著跑出來,抱著媽媽的腿,大聲喊著:“媽媽你抱抱我!”冉瑩穎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對,替軒軒擦乾了眼淚。
“你再這樣做媽媽生氣了”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生氣是嚴重的事情,媽媽是他們最愛的人,讓媽媽生氣,自己的內心一定會產生內疚與負罪感,這些情緒是負面的,會讓孩子變得處處謹小慎微,因為擔心媽媽又會生氣而變得戰戰兢兢。
03 負能量暗示類語言:“你再這樣,就會被吃掉!”
狼外婆的故事,是很多家長給寶寶講的故事。
很多寶寶在聽完這個故事後,會鑽進被窩,閉上眼睛乖乖睡覺。興許是從這樣的恐怖故事中獲得啟發,不少家長喜歡用這樣的恐怖故事來訓斥不聽話的孩子。
當孩子犯錯後,不少家長都會說:“不聽話,就讓狼外婆,吸血鬼來把你吃掉!”
但是對於天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恐怖人物,就是真實存在的。家長們這樣的恐嚇,在他們看來,也會成為某一天真的會發生的事實,這樣帶有負能量的恐嚇無疑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3.威脅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家長們一定已經知道,這些看起來平常的話,其實都是變相地對孩子進行威脅。這樣的威脅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01 加深孩子的印象,把不會做變成了可以做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簡單的,他們分不清什麼話是玩笑話, 什麼話是真心話。
但這樣威脅的話,一邊又一邊地強調,就等於在告訴孩子,這些事情,一定會城成真的:媽媽生氣不再理我,媽媽生氣不愛我,媽媽不再喜歡我,我會被怪獸魔鬼吃掉……
這些暗示類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成為了定時炸彈,讓他們認為,危險會隨時到來,自己總有一天會被爸爸媽媽所拋棄。
於是巨大的不安感向尚未具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們襲來,成為孩子們不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02 負能量的暗示或情感索取能夠讓孩子產生愧疚
這類威脅恐怖的話,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把可能的危險變成了現實,也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這類威脅比如“媽媽會生氣”就會讓孩子產生心靈上的愧疚與不安,這種愧疚心理會讓孩子產生自責,恐懼等負面情緒。帶著負疚感成長的孩子,就相當於悲傷了一座大山,讓孩子產生心理抗拒。
4 家長怎樣做才可以避免威脅性語言?
威脅性的語言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在的,但事實巨大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這類威脅的話在無意之中說出來呢?
01 多說你可以做什麼,少說你不做什麼
家長在孩子犯錯後, 應該儘量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利用威脅語氣告訴他:“你不應該這樣做,這樣做會如何如何!”
比如在上文中小莉就可以告訴寶寶:“炸雞不健康,媽媽會給你做比炸雞更美味,更健康的好吃的給你吃!”
這樣告訴寶寶應該吃健康食品,而不是恐嚇他,吃這個會讓媽媽生氣。
02多說你獲得什麼,少說你會失去什麼
家長要避免像孩子傳遞:如果不這樣做,你就會失去媽媽的寵愛,媽媽的關心等這樣威脅他會失去的話。
比如,當孩子不聽話時,與小朋友起了爭執,媽媽就不應該告訴寶寶:“你再這樣誰還會跟你玩?”這類恐嚇強調的語言,反而可以告訴他,:“與小朋友和平相處就能獲得更多小朋友的喜愛!寶寶也會變得更加快樂!"
這樣的教育意義,要比單純地強調失去有用得多。
讓孩子明白,只有這樣做才是正確的選擇,才能夠讓自己收穫更多。
03 多說客觀事實,少說自己的情緒
家長威脅的話,更多情況是帶有自己負面情緒的抱怨,這樣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寶寶就會帶來不良影響。
因此家長應該避免向孩子傳遞這類負能量,多說客觀事實,少說自己的情緒,諸如“你這樣做媽媽會生氣!”“你太讓我失望了!”這樣的話,
看完以上,你認為家長還有哪些不自知卻對孩子來說,是威脅的話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