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受重力影響的人類而言,太空可能是大多數人這一輩子都無法涉足的區域,但這種留白也給予了人類的想象力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正是因為太空這種人類正在逐步探索,但與此同時又遙不可及的特點,“太空歌劇”等一直以來也都是科幻題材的一大熱門類別。
從近日熱映的《沙丘》到《星際迷航》《星球大戰》,這些以太空為背景的作品已經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喜歡。而遊戲作為一種允許玩家與各種“幻想”互動的娛樂形式,自然也不會錯過“太空”這一充滿無限可能的空間。
除了經典的遊戲系列,比如《EVE》或者《質量效應》《星球大戰》,九年間透過Kickstarter等渠道,在沒有遊戲產品的情況下,眾籌了超過3.5億美元的《星際公民》,或許更能代表這種遊戲行業的“太空狂熱”。
近日,一份名為《Stars of Blood》的遊戲概念設計圖重新受到了網友的關注,而這是一款V社早在10多年前就曾有意開發的“太空海盜”遊戲。只不過在2012年,來自海外論壇4Chan的幾名網友去到Valve總部為G胖慶生的時候,談及當時仍在開發中起源引擎2和新遊戲的時候,G胖就親自宣判了《Stars of Blood》的死刑,表示V社“不再開發它”了。
時過境遷,如今在這些概念設計圖下,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不少玩家對於遊戲最終取消的惋惜。畢竟雖然V社的產能與育碧等大廠沒有可比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是《半條命:Alyx》、還是《傳送門》《求生之路》,在遊戲質量上都得到了玩家的廣泛認可。
潛力豐富的太空遊戲
雖然V社早已放棄了專案的開發,但翻看《Stars of Blood》的遊戲概念設計圖,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瞭解V社對於這一遊戲的期待,並且GameLook從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影子。
最簡單的,就比如上圖中左邊女性角色的服裝,靈感來源就是一戰時的飛行員服裝,由此可以推斷她在遊戲中的角色定位。
而下面這一張概念圖,其中從耳朵至鼻孔的裝置,也不由得會讓人想起《沙丘》裡弗雷曼人的水迴圈裝置。雖然弗雷曼人藍色的眼睛在黑白圖片中難以分辨,但原著中弗雷曼人因暴曬而長得像皮革一樣的面板,在這幅設定圖中也有類似的皮革元素相對應。
當然除了這種明顯的致敬,我們還能看到靈感來自人類部落、經典影視作品、甚至以“伏地魔為原型”的各種外星人。
結合概念設定圖中,賽博城市、沙漠腹地、河谷平原等多種環境設定,以及其中所展示的不同文明的不同發展進度,不難推測V社在《Stars of Blood》中,更傾向於多星球,而不是同一顆星球上多文明共存的設定。
當然《Stars of Blood》中,Star用了複數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而一旦涉及多個星球,不論是星際旅行還是太空戰,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飛船。從遊戲概念設計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少數帶有明顯戰鬥元素的飛船採用了“仿生”的設計,和幾乎所有的太空科幻作品一樣,設定集中的航天器,都真的是“船”。
形似人類眼球的飛船
雖然以上的分析,都只是筆者針對遊戲的概念設計圖的簡單延伸,但從中我們從已經曝光的設定圖也能夠發現,在整個專案被取消之前,V社對於《Stars of Blood》其實是已經有了一套從環境到人物,相對複雜但完整的設定。這些設定圖甚至得到了某些網友“性感”的評價。
不過圖集的質量越高,也讓不少網友對於V社取消該遊戲專案,更多了一份遺憾,認為這些設定中所展現的遊戲的潛質被浪費了。“我希望Valve做更多‘真正的’的遊戲,而不是用遊戲賣自家的VR套件”。
生不逢時的科幻大作
不過這樣一個大型新原創IP遊戲,在2012年前後被V社取消,在GameLook看來也是意料之中。
首先就是遊戲引擎。在遊戲被取消的2012年,距離V社第一代起源引擎的第一款遊戲《半條命2》的釋出,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間,而距離V社正式釋出起源引擎2,還需要再等三年。而就在V社遊戲技術更新換代的時間點,《Stars of Blood》立項了。
此時,第一代起源引擎已經無法支撐這樣一個大型專案的開發,而第二代的引擎,又不夠穩定,可以支撐起整個遊戲的開發管線。
在2012年4chan的影片中,G胖還透露了V社其實“一直在準備與起源2引擎一同推出的一款遊戲”。而2015年首款使用起源2引擎的遊戲卻是《DOTA2》也可以看出,《Stars of Blood》等新專案的開發,對於當時的V社而言並不順利。
由此也就引出了《Stars of Blood》生不逢時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V社業務的轉型。
其實回看V社遊戲的時間表,我們不難發現,從1998年至2011年,V社雖然算不上“年更”,但在遊戲的產能上,也是相當驚人。以2004年為例,V社曾在半年內,就釋出了《半條命:起源》和《半條命2》。
但在2012年上線了《CS:GO》、2013年上線了《DOTA2》之後,V社就開始了投資未來了。
其中一個方向就是上文中有網友提到的VR。除了2020年上線的《半條命:Alyx》,早在2015年,V社就和HTC合作,開發了HTC Vive,並於2016年上線;同年V社還發布了VR小遊戲合集《The Lab》。
另一個則是以Steam Deck為代表的執行SteamOS的硬體平臺。同樣地在2015年,除了VR硬體,V社還發布了執行著SteamOS的小型遊戲主機Steam Machine,不過不同於Steam Deck上線後的火熱,Steam Machine正式釋出七個月後,銷量不到 50 萬臺。
雖然這些產品都在2015年前後面世,但不難想象早在2012年前後,V社的業務重心就發生了轉移,《DOTA2》《CS:GO》、Steam這“三大法寶”,也讓V社有了躺著賺錢的實力。《Stars of Blood》這樣一個在當時還看不到前景的原創IP,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
被V社拋棄的下一個“EVE”
不過即便《Stars of Blood》的取消並不算意外,筆者和很多網友一樣,還是忍不住會想象這個遊戲在平行時空的各種可能性。有網友就表示,“我希望我有機會在V社工作,我就能知道這具體是個怎樣的遊戲”。
不過也有網友和筆者一樣,在看過這些概念圖之後,作出了簡單的推斷,認為“《Stars of Blood》將會是半條命系列核輻射系列在太空中的結合體”,或者和傳聞中描述的一致,是“無人深空、星際公民、EVE、自由槍騎兵和坎巴拉的混合體”。
甚至有網友開始了假設,“如果V社倒閉了,包括《Stars of Blood》在內一系列被取消或者沒有續作的遊戲專案,你希望哪個工作室來接手”。
當然對於筆者而言,如果《Stars of Blood》和起源2引擎一起在2015年上線,那就意味著它將和EA的《星球大戰:前線》對撞。或許EA也會在微交易等方面有所收斂,不至於讓《星球大戰》這樣一個IP,淪落到《星球大戰:前線2》當年口碑的低谷。
《Stars of Blood》甚至可能成為V社自己的“星球大戰”或者是“EVE”,在G胖不數三的遊戲列表中加上一個新的產品。
不過這一切都只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