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即誠實守信。誠信誠於心,信於人,說話算數,一諾千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真,一種大徹大悟的善,一種無需雕琢的美,也是人類安身立命的根。
執著的道德信念。誠信是一種美德。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倫常。《孫子兵法》講智、信、仁、勇、嚴,將信納入為將五德的範疇。《韓非子》記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夫人為阻止哭啼的幼子跟隨自己去趕集,謊稱回來給孩子殺豬吃。曾子為了教妻兒誠信,果真殺了豬。言必信,行必果,童叟無欺,就是誠信。誠信是教出來的。誠信是個道德問題。人際失信源於道德失範。誠信是社會道德的晴雨表。
嚴肅的法律規範。誠信是一種秩序。社會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的大潮難免裹挾泥沙。曾幾何時,社會信用受損,假冒偽劣盛行,假煙、假酒、假廣告、假名牌氾濫成災,假學歷、假文憑、假領導招搖過市,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數字造假層出不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根子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作假者違法成本太低。管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非誠賈不得立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誠士不得立於朝。”言下之意,誰不誠信就砸誰的飯碗。誠信是罰出來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律失靈必然導致人際失信和社會失序。誠信是個法律問題。打假必須制度化、常態化,打假不能一陣風。誠信是國家法治的晴雨表。
自覺的行為習慣。誠信是一種修養。東漢名臣楊震調任東萊太守,途經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舉薦過的官員,為報提攜之恩,晚上送給楊震10斤金子。楊震拒收。王密說:“夜深人靜沒人知道。”楊震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密羞愧而退。誠信是環境的產物,誠信的家庭養育誠信的子女,誠信的老師栽培誠信的學生,誠信的企業生產誠信的產品。誠信是修養的結果,是道德自律基礎上的德性,是法律約束框架內的理性,也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習性。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做官,誠信是練出來的。誠信是個習慣問題。誠信是個人品行的晴雨表。
基本的治國準則。誠信事關國運興衰。《論語》講:“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誠信是一個比富國強兵更為重要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市場機制的靈魂。現代社會是信用社會,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底線。如果官員反覆無常,商家言而無信,社會欺詐成風,必將動搖投資信心,加大交易成本,降低消費質量,毒化社會風氣,傷害未來預期。誠信治理迫在眉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刻不容緩,誠信記錄、誠信監督、誠信評價、誠信資訊公開,只有誠信黑名單制度,才能迫使那些不誠信的人不敢不誠信。誠信問題說到底是個國家治理問題。誠信是治出來的。誠信是國家治理的晴雨表。
作者:李明聖,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誌社總編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章來源:《前線》雜誌2021年第10期,原標題“論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