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錫璜(1664-?)字滋衡,祖籍四川新繁。明清之際,父祖流離江都,後便宅居江都麾村野田莊。清初著名詩人。
費錫璜系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思想家費密之次子,少時在家中的西溪草堂讀書。因承家學,聰敏嗜學,八歲即能成詩。
康熙三十五年(1696),費錫璜隨父會友,作《江舫唱和》詩,滿座皆驚,人稱“鳳毛”。後遊京師,結詩社,大江南北諸多名士折節其下。曾作《北征哀嘆》,全詩2100餘字,抒離亂之情,被稱為“心血橫流,吟成鬼泣”,時人評為“嶺南三家中高據一節”。回四川省墓時,行一路,吟一路,其詩作被譽為“本朝蜀詩自費密以後,當推為一大宗”。受父親遺民思想的影響,費錫璜終身未入仕途。除了遊歷交友以外,便是著文作詩。著有《貫道堂文集》四卷,《掣鯨堂詩集》十三卷。
在其詩集中,他在《仙女廟》的詩中寫道:
仙女事杳茫 孤廟自漢世。
廟旁數百室, 米鹽成小市。
舟行人向午, 舟人每留滯。
餅餌作中火, 擘裂面如紙。
石閘排九門, 噴薄喧十里。
高埧過竹木, 鉤挽互相遞。
百人作一號, 欸乃鞳雲際。
舟若蟻緣磨, 水若弩矢發。
拋纜折洄濤, 抝漿無根柢。
終歲議修築, 天寒役未止。
商賈賤民力, 往往困於此。
這首《仙女廟》詩直白如話,平淡寫實,雖是詩歌,卻為我們留下了關於仙女廟鎮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詩中寫道:有關仙女的傳說,雖然早在漢代就有記載,那都是些飄渺茫然,不可提摸的傳說。但在仙女廟這所孤廟旁卻由此形成了一個集市。
按說,在江都的歷史上,仙女鎮是一個個建鎮較遲的市鎮,直至雍正九年(1731)左右,在從江都縣析出甘泉縣的前後,仙女廟才正式成為官方認定的建制鎮。但是,由於其地處揚州東鄉的水陸交通要道,在清康熙年間,仙女廟所在地就已經相對較為繁盛了,並不如某些人所推測的那樣,還只是一個荒涼的小村。
詩中就寫到:“廟旁數百室,米鹽成小市”,“舟行人向午,餅餌作中火”。在仙女廟附近,不僅有數百戶人家聚集而居,開有米鹽等生活日用品的商鋪,而且還有為前來祭祀仙女的鄉民,滯留舟船的行旅提供食品的吃食店鋪。這充分說明,在康熙年間,仙女廟所在地就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小集鎮了。難怪在康熙《江都縣誌》中,就曾出現“仙女廟鎮”的字眼。
詩中接著寫道:在仙女廟的芒稻河上,建有東西兩座石閘,“石閘排九門”,即其時芒稻河兩閘為九門,東閘三孔,西閘六孔(後西閘改為七孔)。
由於芒稻閘是漕河洩水入江的第一捷徑,素有“江淮鎖鑰”之稱,所以,當芒稻閘開閘時,場面十分的壯觀。你看:“水若弩發矢”,“噴薄喧十里”,是說其勢噴薄,如矢初發,其聲喧囂,聲震十里。在這波濤洶湧的河中行船,既拋不得纜(拋纜折洄濤),又劃不得漿(抝槳無根柢),縱然是縴夫百人,號聲震天,鉤挽相遞,行船也只是如同螞蟻似的攀緣磨頓。其情其景,真可謂十分驚險。
至於談到修,擴芒稻閘的事宜,從年初議到終歲,也都還是沒有著落。問題出在哪裡?商賈們只圖從鹽運中獲利眼前利益,哪裡會關注到賤民百姓的安危呢?(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