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總面積有2.2萬平方公里,雖然以面積計算在全省排名位於承德市、張家口市之後。但是從其所管轄的縣市區數量來看,保定市有5個區、15個縣,4個縣級市,承德市有3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和3個自治縣,張家口市則為6區10縣。把面積和管轄政區數量綜合起來考量,說保定市是河北省最大的市是一點不為過的。
不只是今天,哪怕是在清朝,保定府也以管轄著2州(祁州、安州)、14縣(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博野、望都、容城、完縣、蠡縣、雄縣、束鹿(即今天的辛集市)、高陽)而位於直隸的首位。那麼保定所管轄如此廣大的範圍在歷史上一直是這樣嗎,它是從哪個朝代開始變“大”的?
在我國曆史上元代之前的歷朝歷代,今天的保定市一帶長期分屬多個政區,並不像明清和今天那樣有著面積廣闊的統縣區域的。據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所載,保定府:
《禹貢》冀州地。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郡及中山國地,後漢因之。晉屬范陽、高陽、博陵、中山等郡國。後魏亦為中山、范陽等郡地。隋屬上谷、博陵、河間三郡。唐屬易、定、瀛、莫等州。
到了北宋時,由於地處宋遼邊界之地,出於軍事的需要,更是新建了諸多的軍州,當時在這一帶有定、祁、保、雄、霸、莫等州和廣信、安肅、永寧、順安、、信安、保定(不是本文的主角保定哦,另有一地)等軍,這些軍、州都有轄縣,也就意味著它們和明清時管縣的轄區“府”,以及今天的地級市都是同一級別的政區。那麼如此多管縣的行政區域後來又是怎麼整合成一個面積廣大的行政區域呢。
這個變化出現在了金末元初,和一個人有關係。
金朝末年,在今天河北省一帶,為了抵抗蒙古大軍的進攻,金朝組織許多當地的漢族地主武裝起來並且給予官職,這些漢族地主在蒙古鐵騎面前卻往往選擇納土歸降,其中就有定興人張柔。
張柔是金朝的定興縣令、中都留守兼大興知府。保定城就是在他的經營下興建的。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他與蒙古軍大戰兵敗被俘後,歸降於蒙古,出任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後來奉命討伐金朝,包圍並攻克開封,升任萬戶。年老致仕時為安肅公,曾參與營建大都,進封蔡國公。
張柔在擔任金中都留守時,曾攻略雄、易、安、保、完等州的全境或部分地區,他投降蒙古之後,根據蒙古國“北人以州縣下者,即以為守令”的原則,繼續保持著對原有地盤的統治,他在滿城開元帥府,先後佔據深州、冀州以北和真定以北的三十餘城,涉及近七州之地。
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左右,由於投降的漢地各武裝地主轄境犬牙交錯,就按照金朝路州舊制進行重新劃界。而張柔所管轄的區域大多分屬原來的金朝中都路及河北西路,重新劃界之後,造成張柔所轄三十餘城有一大半會按金朝路州舊有建置划走,僅剩下滿城、清苑一帶的順天保州。
到窩闊臺汗十三年,可能是感覺這樣的劃分會虧待戰功卓著的張柔,於是就重新調整了他的轄地,令割雄、易、保、遂、安肅五州置順天路,即單獨設定一路(路在元朝和府同級)歸張柔管理,這個順天路就成為後來明清保定府的雛形。
元世祖至元初,在雄、易、保、遂、安肅五州之外,又增加祁州和完州2州。至元十二年(1275年),順天路正式改名為保定路。保定路共轄七個州、八個直屬縣和十一個州屬縣。
八個直屬縣為:清苑、滿城、唐縣、慶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七個州及屬縣為:易州轄易縣、淶水、定興三縣;祁州轄蒲陰、深澤、束鹿三縣;雄州轄歸信、容城、新城三縣;安州轄葛城、高陽二縣;遂州;安肅州;完州。
明朝,以元朝保定路的基礎上設定保定府,只不過有些許變化。元朝時保定路與真定路犬牙交錯,便於統治,其中保定路的深澤、束鹿(今天的辛集)和行唐、曲陽分別向南、西南伸入真定路境,明朝則在洪武二年把原屬於保定府的曲陽、行唐改屬真定府,而真定府的蠡州則改屬保定府,保定府只剩下深澤、束鹿依然伸入真定府。此外還改安肅州、完州、雄州、蠡州為縣,廢掉了歸信、蒲陰、葛城等縣,到明末保定府共有12個直轄縣、3個州下轄5縣。
清初沿明制,領3州17縣。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升易州為直隸州,淶水縣劃入易州管轄,。雍正十二年三月,深澤縣劃入定州直隸州,乾隆十一年十月改慶都縣為望都縣。道光十二年六月,裁新安縣入安州。至清末,保定府共領2州14縣。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雍正十二年三月深澤縣被劃入定州直隸州,位於深澤縣以南的束鹿仍留在保定府,這樣一來就造成束鹿縣和保定府之間並不能連線,也就形成了一個“飛地”,束鹿的官員到府城辦事,需要經過定州直隸州的地盤。
民國初年廢府存縣中,原有的行政管理體系被重新劃分,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省與縣之間則是“地級市”,保定市“繼承”了保定府的大部分轄縣,而形成這樣狀況肇始則起源於元朝統治者為了照顧漢世侯張柔的面積和感覺而進行行政區域的調整所致。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