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唐朝後期與中國脫離外交關係,此後一直到蒙古國建立,日本也沒有遣使朝貢。忽必烈時期為了讓日本人臣服,曾數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
忽必烈一共五次派使臣前去,五次都遭到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的拒絕,惱羞成怒的忽必烈下令對日本用兵。
元軍大舉進攻日本,然而因為元軍本身不擅長海戰,加之天氣不利於元軍的關係,除了在作戰初期取得勝利,元軍都以慘敗告終。
日本此後遊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到了明朝之時明太祖朱元璋也遣使到日本,說:“元朝已經滅亡了,現在是大明王朝,你們應該來朝見大明‘正朔’。”
日本在忽必烈的武力威逼之下,也沒有選擇歸順元朝,如今大明派使者前來,他們自然也十分剛硬。不僅拒絕了朝貢大明,而且還將大明派到日本去的使臣給殺了。
朱元璋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十分生氣,揚言要出兵將日本給滅了。說是這樣說,朱元璋後來 不僅沒有向日本出兵,而且還將日本定為不徵之國。
朱元璋殺功臣殺貪官,本身又是微末起義,一路殺上來的。一路上經歷大大小小戰鬥無數,是一個鐵血威武的帝王,但為何到了日本這兒卻選擇放棄征討日本呢?
這一點從朱元璋的外交政策上可以看出一二,他不僅將日本定為不徵之國,同時也將朝鮮、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等定為不徵之國。朱元璋雖然是經歷戰鬥無數的帝王,但是在用兵方面卻十分的謹慎。
“四方諸夷,皆隔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朱元璋認為諸如日本、朝鮮等小國,偏遠苦寒,與中原相隔甚遠,出兵征討他們,就算勝利了得到的土地也不足以供給明朝,當地的百姓也不會聽從明朝的號令。
如果作戰最後沒有勝利,失敗之後龐大的軍資、巨大的人力兵力的損失卻需要本國承擔。認真算起來,征伐這些偏遠小國簡直得不償失。所以只要他們不侵擾邊境,那麼明朝也沒必要對他們用兵。
對四周小國的看法,是朱元璋總結歷史經驗,吸取以往帝王經驗得出的結論。諸如忽必烈征伐日本,隋煬帝三次出兵高麗一樣,最後忽必烈和隋煬帝都自嚐了苦果。所以就算日本沒有選擇向大明臣服,但朱元璋也不願意出兵打他。
這“不徵之國”,是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設定的。他主要是害怕自己去世之後,後世子孫有好大喜功之輩,為了開疆擴土的功勞而輕易向日本、朝鮮、越南等地用兵。所以特地在《皇明祖訓》中將15個海外國家定為不徵之國。
從現實和長遠的角度來看,朱元璋都認為日本沒有攻打的必要,所以日本成為明朝的“不徵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