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家常,收穫了幾個小故事,都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日常瑣事。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從中我看到了“如何跟孩子打交道”的好辦法。我想把這些分享給大家。
@Jessie
前陣子帶兒子去朋友家做客,晚飯到飯店吃。
上來一盤麻醬拌涼皮,盤子的邊上放著兩隻紅豔豔的辣椒作為點綴,在柔和的燈光下格外醒目。
兒子和朋友家的女兒,不約而同地一人拿了一隻紅辣椒把玩起來。兩個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少看到這麼新鮮完整的紅辣椒。
過了一會兒,朋友家的爸爸注意到了倆孩子手裡的紅辣椒,便提醒道:“玩過辣椒的手可千萬別揉眼睛啊~,眼睛會辣到!”
話音剛落不到半分鐘,就聽到兒子啊——的一聲大叫,怎麼啦?原來兒子偏偏就用玩過辣椒的手揉了眼睛,好傢伙,眼睛痛得睜不開了!
還有一件事,和這個很像。
兒子初學游泳,前幾節課雖然進步不大,但是倒沒怎麼嗆過水。
那天又帶兒子去游泳,上課前我叮囑他:“你可不要喝游泳池的水哦,畢竟挺髒的。”
說也奇怪,那天兒子游泳課結束後,和我說:“媽媽,我今天喝了特別多的水。”
也許對於孩子,我們真的應該多說“要做什麼”,而不是強調“不要做什麼”。
因為我們的說法會起到“強化”的效果,當我們說“不要做什麼”的時候,無形中把這個資訊給強化了,所以容易起到負面作用。
@Molly
我女兒從小是由我媽帶得多,可以說外婆是最瞭解外孫女,也是最關心外孫女的人。
一天,外婆又燒了外孫女喜歡吃的西蘭花。
可是那天,女兒並沒有像平時那樣愛吃,夾了兩三筷子就停了。
平時,外婆最在意外孫女的“吃”,每次吃飯時,她的注意力總是在外孫女身上,看她吃得多不多,有沒有挑食。
“佳佳,今天怎麼西蘭花吃這麼一點點啊?”外婆問。
“今天不太想吃。”女兒說。
“再多吃一點呀,你學習辛苦身體更要注意呀。”外婆開始講道理:“多吃點新鮮蔬菜,身體好了讀書才會更有力氣呀。”
女兒開始不耐煩了:“哎呀,我吃過了,幹嘛要我吃那麼多啊。”
外婆堅持:“我是特地為你燒的,你現在是我們家飯菜吃得最少的,營養怎麼……”
“我不覺得餓啊,我不可以不吃嗎?”女兒爭辯道。
我趕緊勸道,“好了好了,別為了這種小事不開心,”然後對女兒說:“外婆只是擔心你營養不夠。你愛吃什麼就吃什麼,還有別的菜呢,吃就行了。”
等晚飯吃得差不多了,西蘭花還剩了很多。於是我試探性地提了一句:“咦?咱家的西蘭花愛好者是誰啊?”
坐在旁邊的女兒好奇地看著我:“什麼‘西蘭花愛好者’?”
我故意用“有含義”的眼神瞧著她說:“不是你嗎?”
“哈哈哈——,”女兒知道我是指她了,顯然她被這個無厘頭的綽號逗樂了。
看到氣氛緩和,時機來了,“西蘭花愛好者,這個重任就交給你啦。”我指了指那盆西蘭花。
“哎,好吧好吧。”女兒一邊還在笑,一邊連續吃了好幾塊西蘭花。
和孩子正兒八經的講道理,也許是最無效的方法,雖然這聽上去令人很委屈,但的確就是這樣。
有時候,換一種心態、換一種語氣,用平等、輕鬆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往往能讓他放下牴觸的情緒。
@Sandy
我愛吃西瓜,夏天就經常買西瓜回來。可是兒子不愛吃,每次給他切好的西瓜,或者是掏出來的西瓜瓤,他都不願意吃。
後來我們家每逢吃西瓜,我就直接不給他了。
有一天,和兒子閒聊,說到了水果。我就問他:“你怎麼不愛吃西瓜呢?西瓜倒是我最愛的水果之一。”
他說:“我就覺得吐籽太麻煩了。”
原來是這樣,並不是兒子不喜歡西瓜的味道,只是嫌麻煩乾脆不吃。
後來,我又一次買了西瓜,我就把西瓜當中沒有籽的部分,全都掏出來給兒子裝了滿滿一碗。
當我把這碗西瓜捧給兒子的時候,他驚呆了。
他不敢相信地看看西瓜,然後看著我說:“嚯,你把籽都去啦?”
“把西瓜當中沒籽的地方都給你了,這下總願意吃了吧。”
那天,兒子吃完西瓜,一邊把空的碗遞給我,一邊很開心地和我說:“謝謝媽媽。”
曾經我有過小擔心,想這樣做是不是會養成他什麼都挑最好的吃,養成自私的壞毛病。
但後來透過觀察兒子在生活其他方面的所作所為,並沒有看到他有特別自私的表現。
當孩子的有些行為我們不甚理解的時候,不妨看看這背後有沒有別的原因,可能和我們原先想的很不一樣。你越瞭解孩子,就越容易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Joanne
家裡有一小塊地方是女兒的“領地”,有她的書桌椅、書架、鋼琴和小沙發。
那個學習區域是她在家裡主要待著的地方,我們大人除了掃地,一般不走進去。
可是隨著女兒功課漸漸繁忙,她的區域因為沒時間整理越來越亂起來。書架上有空的奶茶杯、桌子上無序地堆著文具和書、書桌抽屜裡塞得滿到快溢位來了。
每天看到那片地方雜亂無章,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剋制住自己不去幫她收拾,因為知道女兒的脾氣,而且十幾歲的孩子不會喜歡別人去動她的東西。
今年暑假剛開始的時候,我和女兒提到:“你有沒有想過,把你的這個區域徹底地整理一番?那些沒用的全部扔掉,然後所有的東西都碼得整整齊齊的,說不定立刻就成了‘日系風’,看上去又簡單又幹淨,多好啊。”
女兒說:“呃,算了算了,東西那麼多,整理起來太煩了。”
沒有說動她,只得作罷。
暑假一天天地過去,就在開學前倒數第三天的時候,“奇蹟”出現了。
那天晚上,女兒突然問我:“媽媽,我可以把我的東西鋪在地上整理嗎?”
“當然可以。”我答道。
不久,就聽到女兒在那邊窸窸窣窣的,我過去一看,她把她的整個區域裡的所有東西堆滿了一地,在分類和整理呢。
那天她忙到睡覺都沒整理完,第二天接著幹,等我第二天下班回家的時候,她的小天地已經煥然一新,目之所及都是整齊而有規律的擺放,是我理想中的“學習的角落”。
幸虧自己沒有過多幹預和催促她去整理,也沒有越俎代庖替她收拾。如果那樣做,估計大機率的結果是不歡而散。
有時候,孩子從聽到父母的要求,到自己願意去做,這個過程會很長。但是只有他們自願做的,才有意義,所以父母能做的最好是耐心等待。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你和孩子平時溝通,有沒有不經意地換了種說法,結果讓你驚喜?歡迎來留言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