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開四
近日,作家苗勇撰寫的長篇傳記小說《晏陽初》即將付梓,索序於我,甚感欣慰。
晏陽初1890年出生於四川巴中,曾留學美國,為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事業奉獻70年。晏陽初曾被國際社會尊崇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紀中國的教育家中最具國際影響的世界性人物之一。我長年從事文學工作,多次到晏陽初的故鄉巴中採訪,對他畢生從事的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事業感佩於心。這次苗勇先生的長篇小說問世,我認為是這一領域的新收穫。出於職業本能,更出自內心對偉人的敬重和仰望,我開始了對《晏陽初》的定向閱讀。細讀文字,我徜徉在一行行真切婉曲的文字裡,胸中除了湧動著更多的感慨,還情不自禁地覺得應該寫點什麼。為此,我就來談點自己讀後的看法和感想。茲拈出三點,以概其餘。
延續一種思想和精神的寫作自覺,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文人報國無長物,唯有手中筆如刀”。按苗勇自己的話說,他就是一個“政治人”,一個希望許身報國的坦蕩赤子。骨子裡,他的個人詩文才情與胸懷家國的深情總希望找到一個融匯點,我認為,這與作家苗勇的情懷有關,與自覺擔當有關,這從他過去出版的《豐碑》《歷史不會忘記》《見證天使》《生命蘆山》《直面地震工會旗幟高高飄揚》等文學作品中得以充分證明。這一次向偉人致敬,我想,苗勇是再次找到了一個突破點。表面上他是在謳歌和讚美偉人,實則是在抒寫自己的拳拳深情。晏陽初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改造運動的奠基人,雖已逝去30餘年,但他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思想與自強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至今仍被日本學者看作進一步現代化路標之一。比如,晏陽初先生推行的以四大教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為特色的鄉村建設運動,契合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對中國脫貧後實施鄉村振興、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小康及和諧鄉村建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說以晏陽初一生拼搏奮進為主線,以平民教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實踐探索為副線,以愛國愛家愛平民為輔線,以飽滿的激情、細膩婉約的筆觸,藝術性地再現了晏陽初匍匐於大地、俯身於泥土、躬耕於隴田,無私奉獻於中國和世界勞苦大眾的史詩般的傳奇一生。可以說,長篇傳記小說《晏陽初》延續著一種精神,在讓人全方位地瞭解這一場鄉村變革的偉大實踐的同時,還得以將這種平民教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思想以及自強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以真誠和感人的文學方式流傳下去,真正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特別是從晏陽初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到新時代投身鄉村振興的奮進力量。小說立意高遠,跟隨時代的節拍,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文學的至美與傳奇人生的華麗相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目前世面上有關晏陽初的作品不少,紀錄片也有,但大多是研究,缺乏故事性,自然缺少吸引力和影響力。本書有別於世面上這些介紹晏陽初的書,以傳記小說切入,較為新穎,不落俗套,是創新性的成果,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文學性。晏陽初一生閱歷豐富,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既要領導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工作,又要四處籌集資金,光是他主持的“定縣試驗”就涉及農村教育、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社會組織建設四方面的諸多內容。事務紛繁複雜、千頭萬緒,很是考驗作者的敘事技巧。但作者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嫻熟的敘述技巧,圍繞主人公成長的足跡,綜合採用線狀敘事結構,並綜合運用倒敘、插敘和補敘等方式,對情節進行了巧妙處理,運用事件、人物和場景,講述了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機心巧妙、引人入勝。特別是展現出很強的故事性和詩一般的語言,讓人讀完小說頓感酣暢淋漓,益人心智。比如,無論是文藝教育,還是生計教育,抑或是衛生教育、公民教育,作者不是乾巴巴地介紹,而是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又如,描寫主人公晏陽初的家國情懷,作者是以晏陽初與底層人民特別是與背二哥交往作為重要的感情背景線,透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從側面來體現。再如,關於晏陽初抗日愛國的事蹟,作者是透過講述定縣平教學員組織游擊隊、晏陽初在湖南幫助張治中搞縣政改革等故事來體現的,從而達到了情節曲折、生動、感人的效果。
苗勇在寫作中時時流露出來的詩性語言,也為本書增添了可讀性和絢麗的文學色彩。語言,是文學的肌膚。很多傳記體文學作品往往注重事實,而輕視了語言,新聞式的介紹或概念化的議論,常常會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苗勇的語言除了流暢之外,生動且極具感染力。比如,小說的開篇就極富特色:“迤邐綿延的大巴山,西接八百里秦川,東連高聳的巫嶺,橫貫千里。山就是這裡的特色,重巒疊嶂,起伏綿延,一眼望去,群山如海,萬峰如戟,太陽欲墜未墜。” 這樣的詩性語言,既有“大漠孤煙直”的雄壯,又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謐與靈動,行雲流水,給人遐想,且極具畫面感。
尊重史實與完整再現歷史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晏陽初從1890年出生到1990年在美國病逝,剛好100個年頭。在他的百歲生涯中,從1918年在法國戰場開辦華工識字班開始,他為中國和世界勞苦大眾服務長達70餘年。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樣一位出生於偏遠山區的少年,從多災多難的祖國出發,最終成為被中國和世界認可的世界偉人,其間多少艱難困苦、幾多辛酸磨礪不言而喻。遺憾的是,如今我們能夠找到的、看到的關於他的記錄,大多隻是片斷摘記或者逸聞趣事,實屬遺憾。
本小說採用編年體形式,生動描繪了晏陽初從出生到幼時進入私塾學習儒家典籍、少年獨自外出求學,再到走出巴山遠渡重洋留學美國的艱辛歷程,以及紮根定縣,獻身中國和世界平民教育、鄉村改造事業的絕大部分經歷以及一生的其他重要事件,對其史詩般的一生進行再現,是對先生最好的緬懷。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得到驗證,併成功指導了亞非拉許多國家進行了農村改造,極具歷史價值。本書系統地描寫了晏陽初因於一戰時期在歐洲戰場教授華工識字,從而萌發了服務貧民大眾的念頭,回國後他立志從事平民教育事業,從開辦平民學校,教授千字課為主的“除文盲”的初級階段,到開展定縣試驗,推行縣政改革,1950年後走出國門,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奔走於菲律賓、泰國、印度等國家進行鄉村改造,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體系:教育的物件由城市平民變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教育的內容由單純的讀書識字轉為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教育的方式也從單純的學校式教育發展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最終形成了體系完備而又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苗勇是一個寫作態度極其認真的作家。據我瞭解,苗勇在寫作過程中,為了儘可能地獲取完備的資料,大量閱讀了世面上有關晏陽初的書,如賽珍珠的《告語人民》、吳相湘的《晏陽初傳》、晏鴻國的《晏陽初傳略》等,以及大部分介紹中國平民教育和世界鄉村改造運動的史料、回憶錄、紀實文學等,甚至是市面上、網路上凡是有關晏陽初的資料,他差不多都會通讀學習,去偽存真。寫作過程中,他又實地走訪了晏陽初博物館、晏陽初紀念館、晏陽初親屬以及定縣、重慶鄉村學院等,力圖儘可能多地獲取原始資料。2007年初稿完成後,他又廣泛徵求專門研究晏陽初的專家學者,10多年間數易其稿、精心打磨。書中描繪的故事大多有史可依、有據可查,苗勇努力做到言必有徵、語無虛發,做到故事真(真人、真事、真情節)、語言真(克服會議語言),絕不因為小說情節需要而虛構篇幅。故本書在人文情懷濃烈的同時,傳奇又有志史功能,顯得尤為可貴。
以上三點,只是自己的陋見,不足以概括這部歷時十多年40餘萬言的力作。我相信這部作品,以其出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也希望苗勇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