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西漢 司馬遷
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膚淺的以人的面部特徵以及容貌美醜去看待才學是沒文化的體現!
- 人是一個多面體,不可以人的一面去論斷一個人,所以只以言取人,只以貌取人都是以偏概全,很容易出現認識偏差!
- 孔子很可能是會看相的,以面相學去觀察一個人尚且不準,何況今人以美醜等面部特徵去判斷一個人的才學,又豈能不錯呢?!
司馬遷評價張良:
- 司馬遷評價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能為帝王之師!我原以為張良是個高大威武的漢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卻像個美麗的女子。
不可因貌醜而輕視人才,同樣不可因俊秀而輕視其才學!
- 我向來反對以貌取人,不論長得美醜都可能有才華,有許多人見到年輕人稚嫩的臉就自然尊敬不起來,實則就是以貌取人,有的人見到賢者一副白面書生的樣子,一副清秀的面容就會輕視他的才學,甚至質疑他的文章,這也是以貌取人!
真正的大智慧的人是什麼樣子?
- 明朝哲學家呂坤曾言: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意思是說:聰明人的外表看起來沒有不顯得愚蠢的,可見一個人外表不顯得愚蠢,他就不是真正的聰明人!
老子曰:大智若愚。何謂也?
- 老子曰:大智若愚,何謂也?並不是指的一個人不露鋒芒就叫做大智若愚了,而是指的這個人讓人看不出來他很聰明,讓人看不出來他有深刻思想,總是讓人覺得他很單純,樸實,很簡單,很率真,但是實則他卻有經天緯地之才,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單純,善良,忠厚,率真,誠懇這些優良品質,世人總覺得很愚蠢,故而大智若愚!
《 中庸·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 大智若愚第二個原因是:智慧都是來自於至誠之心,來自於赤子之心,所以單純,善良,忠厚,率真,誠懇都是至誠之心的一種體現!而這些優良品質,往往給人一種很愚,涉世不深的感覺,實則大謬矣!我以為誠者,成也!古人所說的“誠”,並不是現代人膚淺理解的“誠實”這個意思,古人的“誠”中包含了一切優良品質!是一切優良品質的發端!所以不誠無物!沒有“誠”就沒有萬物!
難道聽年輕人講傳統文化就真的是一種恥辱嗎?韓愈曰: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以貌取人,就是以自己的認知去判斷這個人的才學!無論美醜,清秀或者粗獷,稚嫩還是成熟都可能有經天緯地之才!
- 還有的人見到一個很年輕的白麵秀才在上面講學,就非常不屑,認為聽他的課是一種恥辱,這就是一種個人的偏見!
《師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人的胸襟和氣魄,今人望塵莫及!
- 我作詩一首:憶昔當年滕王閣,落霞秋水長天色,英雄俊秀能絕筆,才章足羞天下心!閻都督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王勃開篇就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乃天才,當垂不朽!”
反觀當今之文士,名高不肯讓人
- 反觀當今之文士,名高不肯讓人,文章不願服輸,唯恐他人成名,顏面豈容後生!不願舉人之賢,揚人之美,道人之善!不肯承認後生可畏,死不認輸,卻站在年長與名高的身份上貶抑奇才,豈不聞韓愈之《師說》乎?縱然是當年的《滕王閣序》,在今日創作,又能獲得幾分熱烈的反響呢?當今或許連閻都督之雅望都少有了吧!
《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 後生需要前輩的扶持,同樣需要前輩的認可與力捧才能迅速為天下所知,一舉成名!而舉薦人才,力捧人才既是一種胸襟,又是一種德行、修養!《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古人說:見到有才德的人不能薦舉,薦舉了而不能重用,這就是怠忽的行為!
歐陽修力捧蘇軾!
- 古有歐陽修力捧蘇軾,才能成就蘇東坡之美名!而當今天下,少年英雄為何難以一舉成名?就在於今日少有歐陽修這樣胸襟的文壇領袖!吾不覺仰天而嘆:世風日下,文風已衰,已矣乎!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如果天下名高者,總是自矜其才,自高而不肯讓人,掩袖工讒,貶古而妄欲欺世!豈非惑哉?胸襟與文德又安敢與古人相較,成後世之美談!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就賢人亦是成就自己的美名,後世無不讚譽其為國舉賢之名,又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