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魯迅還是有點文采的就是透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當時要求背誦,就是下面這段: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我以前只知道魯迅寫中規中矩的文章,語言一定是嚴肅的,思想一定是深刻的,氣氛嘛,啊,當然是有點沉悶的。不過這段文字生活氣息濃厚,氣氛非常地活躍,而且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我忽然知道,啊,魯迅也是有點文采的。但是我依然不喜歡讀他的文章,除了上課時看過後,就再也沒有翻過了。魯迅是誰,是一位思想大師;魯迅是誰,是我們民族的一位靈魂人物!可是他高高在上,我又怎麼能夠得著。
我第一次被他的才華折服是在我學到《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文章劈頭就是一段精彩絕倫的諷刺與挖苦,把人性的醜陋與虛軟描寫得淋漓盡致,關鍵比喻還是那麼幽默那麼形象,那麼有的放矢,簡直是人間的一個極品。我一直認為這是現代文學裡最精彩的文字,你年紀愈大愈是感到它的妙不可言,它的巧奪天工,我忍不住要摘錄下來與諸君快賞: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這段文字無論是文采還是思想,都當得上現代文裡面的第一文,實現了文采與思想的雙飛,思之所至,文亦隨之,思想與語言高度統一,如影隨形,這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
如果要說閱讀率的話,魯迅先生的文章怕是要見底了吧,在那一眾大咖裡面,除了他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詩。極低的閱讀率,課堂上極高的暴光率,先生的文章,總是給人沉重窒息的感覺,總是讓人覺得太過正經而嚴肅,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我喜歡饒有趣味地看先生的簡介,大概瞭解他的貢獻與生平,總是驚歎一個人怎麼可能做出那麼偉大的成就,怎麼可以用那麼壯麗的詞彙來形容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也去世了,別人也用那麼壯麗的詞彙來給我發訃告,那真是爽死了!
金庸作為二十世紀的一位經典作家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就是說,他的神位已經放在了經典作家的廟堂裡,成為二十世紀中文作家裡一顆耀眼的巨星。當年上高中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特別迷戀金庸,那說起金庸的小說那可是唾沫星子亂飛,手舞足蹈,就差沒給金老先生跪下了!可見金庸在金迷們中間有著怎樣的地位!
關於金庸,人們最疑惑的事情就是,1972年他連載完《鹿鼎記》後為什麼就封筆不幹了,到2018年他去世,這漫長的四十多年,他為什麼能忍住寂寞不再寫了,難道是他江郎才盡了?還是另有隱情?總之,他的創作道路就終止於1972年,永遠終止於那個時刻。人們在他以前創作的小說中去尋找快樂,作為一個在世作家,但人們再也看不到他新的作品,不能享受到新的盛宴。
金庸在古典文學方面的造詣自然是很高的,因為他的所有作品都浸透著中華的歷史與文化,他那些絢爛的句子,那些精彩至極的描寫,無不讓人拍案叫絕,擊節讚歎,說明他對漢語的認知與把控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武俠小說的精髓就是精彩,沒有吸引人的文字功力,誰會耐心看完,而且還是一篇一篇的連載。
正因為金庸在文學界的異軍突起,他名聲的火箭式竄升,人們無論是出於妒忌、猜疑或是閒暇無聊,人們自然想到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位作家——魯迅,人們在想,他們到底誰對漢語的把握更加醇厚,誰對語言的理解更加深透,誰更能把文章寫的精彩絕倫?您以為我有答案嗎?我有!但是還是想讓各位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