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龍莎
娃還沒出生,我就在同事的推薦下買好了新生兒六件套,包括手搖鈴、沙錘、撥浪鼓、牙膠等,據說可以鍛鍊寶寶的聽力和追視能力。
娃出生後,我抱著百分之百的興趣在她耳邊由近及遠地甩動手裡的沙錘,試圖跟娃來一場母女間的親密互動,但最終掃興收場,我這才失望地發現,娃太小了,壓根就沒有互動的認知。最終,新生兒六件套被丟在一旁。
娃3個月時,會拳打腳踢了,我又在短影片App的安利下,種草了一款價格不菲的音樂健身毯。
躺在健身毯上,腳踢音樂鍵盤,手抓頭頂的玩具,伴著輕柔歡快的音樂,娃玩得不亦樂乎,我也露出了老母親般慈祥的微笑。但好景不長,固定的音樂和不變的躺姿很快就讓娃失去了興趣,健身毯被我送進了小黑屋。
娃4個月時,我帶她在小區裡曬太陽,一旁的寶媽問我:“你給娃進行感統訓練了嗎?”我一臉蒙圈,啥叫感統訓練?為了不落伍,我趕緊上網搜尋。
原來在娃兩三個月大時,就可以用不同觸感的物質刺激娃的感官系統,促進娃的觸覺、視覺、聽覺發育。
我為自己的無知後悔不迭,為了不讓娃輸在起跑線上,趕緊網購了一整套撫觸球、手抓球、甩甩球,鍛鍊娃的精細動作和抓握力。
娃6個月時,開始學爬,為防止再次落伍,我提前做好了功課,給娃準備了各種學爬玩具。有爬行小蟲、小貓咪掃地機、下蛋鴨、搖擺鵝、跳跳魚等,這些東西全都價格不菲,簡直讓我吐血,但為了心肝寶貝,一切都值了。然而,娃7個多月時,已經開始嫌棄這些爬得比她還慢的“攔路虎”了。
娃一歲時,為了打造一個專屬於她的遊戲樂園,我咬咬牙,一口氣將遊戲圍欄、爬行墊、鞦韆架、滑滑梯、海洋池、足球架、搖搖馬、多功能畫板等全都配齊,在客廳開闢了一個娃的遊戲專區。可惜,這套完整的粉色遊戲樂園感動了自己,卻撼動不了娃隨時隨地想攀爬遊戲圍欄“越獄”的心。
娃最愛做的事就是戴著太陽帽坐在推車裡,慢悠悠地在小區和公園裡遛達。看到小區裡奔跑玩鬧的小孩,她就樂得哈哈笑,而公園裡的花花草草也總能讓她看得目不轉睛。
相比較遊戲圍欄裡堆滿的玩具,娃更熱衷於自己探索。比如大人手裡正在搖的扇子讓娃好奇不已,拿過來自己研究半天,然後有模有樣地學著扇風。再比如我裙子上的一根腰帶,娃也能安靜地坐下來玩半天。
沙發一角儼然成了娃的自留地,裡面有娃自己蒐羅的塑膠袋、皮筋、紙盒、撕下來的廢紙、瓶蓋、壞掉的遙控器……看著娃“親手”打造的遊戲樂園,我笑了,也頓悟了。
娃出生後,我恨不得將所有的珍寶都捧到她面前。我害怕在玩具上,娃會輸給別的小孩,擔心別人家小孩有的玩具我家娃沒有。為了滿足這種失衡的心理,我盲目跟風追逐昂貴的玩具,不論娃是否喜歡。
其實,對孩子來說,玩具的價格和種類從來都不是衡量快樂的標準,哪怕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一個壞掉的遙控器,也能成為她摯愛的玩具,讓她哈哈大笑。
陪娃一路長大,她讓我明白:作為父母,與其盲從攀比,不如停止買買買的衝動,坐下來陪她用一根絲帶玩一會兒拔蘿蔔的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