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愁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市總工會組織的“玫瑰書香”女職工讀書活動,獲贈一本《故宮國寶》,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當代著名宮廷歷史專家、有故宮“活字典”之稱的作家向斯。這本書集合了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精華,裡面包含了300多幅珍貴的圖片,講述故宮幾百年來的傳奇命運,詳細介紹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故宮幾次南遷的艱苦過程,其中穿插了對部分國寶的鑑賞,讓人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因家中收藏了一套《三希堂法貼》,故對書中詳細介紹的“三希”國寶特別感興趣,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希堂,雖然稱為“堂”,其實是一個只有八平方米小房間,還被分為裡間外間,位於養心殿前南窗的最西面。幸好書裡配有圖片,否則都不能想象這麼小的空間是如何佈置成皇帝讀書的地方。為何“三希”?歷來有幾種解釋:第一解:“人希士、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解:希同稀,三稀,就是三件稀世國寶,包括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ún 的《伯bó遠帖》。第三解:乾隆皇帝兒時的老師蔡世遠崇尚二人的學問,一是北宋范仲淹(字希文),二是南宋真德秀(南宋後期理學家、大臣,學者稱其為“西山先生”,字希元)因此給自己的書齋起名為“二希堂”。乾隆一生有三位恩師,分別是朱軾shì 、蔡世遠以及福敏,並說“於軾得學之體,於世遠得學之用,於福敏得學之基”乾隆崇尚自己的老師,因此加上一希,特建書房,賜名“三希堂”。
乾隆痴愛三件國寶,時常展玩、鑑賞,愛不釋手,並親自撰寫《三希堂記》,他在文中說到: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人有盡心知性之責,則人人有希聖希天之道。意思是孟子說: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自己的本性。覺悟到自己的本性,也就懂得了天命。人人都有盡到善心、覺悟本性的責任,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之人、知天之人。
希賢希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是理想的人格追求。孔子就曾經把人格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階段: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孟子也把人格分為六類:善人、信人、美人、大人、聖人、神人。所謂希賢希聖,就是從低層次的普通人經過不斷地修煉,一級級地上升到更高層次,直到聖人的理想境界。在一般人眼裡,這是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但古人認為,只要踏踏實實地努力“靜修”,充分發揮內在的先天善性,就沒有什麼境界是達不到的。
且不論這條成聖之路的艱難性,單說用士、賢、聖、天這四級境界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也未嘗不可:首先成為有知識的讀書之人,然後成為有道德的賢德之人,進而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聖賢之人,最後成為通曉天、地、人的知天之人。我想在這個日漸浮躁的現實社會,引導天下讀書人樹立這樣的理想目標,這對培養高尚的個人修養以及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很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