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是告訴大家,做菜要不要加水,什麼時候加,怎麼加。
做菜糊鍋原因;
用水如何控制溫度;
鮮香味道載體;
味道微平衡;
文章從這幾個方向作為入口,對做菜時水的運用進行介紹。
由淺入深,越嚼越香。
學廚的時候,有一次,師父老痞廚突然問我,“炒菜要不要加水?”
我當時斬釘截鐵的回答,“不能加,加了水就沒那麼香了。”
沒過兩天,老痞廚端給我兩盤蛋炒飯,一盤鹹又硬,一盤米飯Q彈味道鮮美。
而且還說,這兩盤炒飯放的調料一樣多,唯一的區別是,有一盤放了一點水。
那天師父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彷彿有人幫我揉了揉眼睛,再睜開的時候,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見的東西。
這句話裡的每個字到現在我都記得清清楚楚,我放在文章後面,等大家看完文章再度這句話,肯定會有一些新的體會和感悟。
剛學做菜的時候,手腳不麻利,溫度的掌握也不熟練,炒10個菜有9個要糊鍋。
糊的輕了最多菜黑乎乎不好看,糊的重了味道發苦入口都難,更不可能下嚥了。
後來我就嘗試著快糊的時候,往鍋里加水,果然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副作用是香味下去一大截,味道也時常不穩定了。
做菜糊鍋這件事兒,一直是我廚藝的瓶頸,直到正式學廚以後才把這個坎兒邁過去。
這個事其實也是很多家庭大廚的痛點,就昨天,我二姐來我家吃飯,還要帶走我的鍋呢,非說我的鍋做菜從來不沾也不糊。
在她認為,糊鍋是鍋的問題。
她的觀點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要說鍋沒有一點責任也說不過去。
但這個黑鍋要都讓鍋來背,也有點委屈他了。
老規矩,刨根問底,糊鍋的原理和過程,來剖析剖析。
糊鍋的原因很簡單,超過了食材的耐受溫度,水分流失過大,表面最開始糊化變黑。或是食材或者汁水粘在鍋體上,溫度過高後糊化。
也就是說,溫度控制不好,糊鍋就很容易發生。
那我們就從溫度說起,炒菜的時候,溫度的傳導透過三個介質。
火焰→鍋→油→水→食材。
火焰是溫度發生的源頭,食材是溫度要作用的目標,中間的鍋、油、水,是溫度傳導的媒介。
同時,能讓溫度在一步步中降低,並且可以進行人為的干預控制。
鍋在製作完成後,厚度恆定,不能人為調節。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來控制溫度的就是火,油和水了,調整用量,變能調節溫度。
至於溫度從火到食材後降低的原理,就是中間介質熔點,沸點和比熱容差異的原因,不算偏門的物理常識,以前文章裡介紹過,這兒就不湊字數了。
炒菜時加水,是這樣控制溫度的。
青春期的時候,總會在懵懂中產生許多想法。老師或者家長也總能用一瓢冷水澆滅我們心中的火。
做菜時,往鍋里加水也是一樣,水入鍋的瞬間,帶來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溫度下降。
即便我們加熱水,溫度也會降。
水控制溫度的能力還遠高如此,過量的水加入後,不僅能讓溫度短時間下降,還能在長時間內按住溫度的升高。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煎餃和水餃。
煎餃的製作主要是靠油,而水餃則靠水。
煎餃糊了的事兒常有,但是大家聽說過誰把水餃煮糊了嗎?
原因很簡單,水的量超過油以後,決定鍋內溫度上限的就是水了。
這時候,水的沸點幾乎就是鍋內溫度的極限。
這麼看來,用水調節鍋內溫度是最簡單有效的了。
但事事均有兩面性,水也是一把雙刃劍。
文章的前面,順口說過一句,炒菜加水,雖然不糊鍋了,但是味道大打折扣,香味少了,鮮味也淡了。
至於原因,在於溫度的“驟降”。我常說,溫度是激發味道最有效的工具。
大部分的調味料,香料,小料以及食材,都需要相對的高溫才能把味道激發出來。
如果味道因子正在熱情高漲的往外冒,這時候一盆冷水下去,味道因子又都回去了,趕上個脾氣不好的,就再也不出來了。
這是加水後,菜品味道變差的原因。
綜合上面兩點,水的溫度上限相對更低,溫度是激發味道最有效的工具。
我們就可以得出一條這樣的結論:水的去腥效果,不如油。
這便是焯水不如油炸效果好的原因,當然也是有前提的,體積較大的食材,還是焯水效果好。
異味兒去不乾淨,香味兒又被限制,此消彼長,負面影響的表現就會加倍了。
水在做菜的時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食材成熟。
油承載的溫度讓食材表面迅速熟化,如果食材體積較大的時候,內部就不太容易成熟了。
水加入後,溫度的上限被限制,食材表面就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糊化,給溫度從表面向內部傳導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這個技巧用好了,就是烹飪手法中的,燜。
用水的優缺點分析完畢,下面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
菜品的味道“儲存”在哪裡?
我們常說,烹飪即是五味調和,那麼五味調和的結果是什麼呢?調和成什麼樣算是好吃呢?
答案很簡單,五味調和,調出鮮香,即為好吃。
對於香味所指會有很多,醇香,醬香,香料中的特殊味道,小料中硫化物揮發後的芳香都是香味。
不過,在眾口之下,香味更多的是指脂香,也就是油香。
油在表達自身香味的同時,也能作為載體,融合進其他的香味。
以最簡單的炒菜熗鍋為例,鍋熱時下涼油,油下入後溫度會升高為比較適宜的狀態。
蔥薑蒜小料下鍋,高溫把硫化物帶來的嗆辣味激發出去,然後讓香味盡情揮發。
一部分味道散發到空氣中,滿足我們的嗅覺,一部分則進入到油中。
下食材翻炒,在烹飪的過程中,油會均勻的佈滿食材表面的各個位置,同時也把香味附著在了每一片食材上。
鑑於油這種優秀的承載能力,一系列的衍生品被廚師們發明出來。
花椒油,辣椒油,芥末油,蔥油這種凸顯某種特殊味道的,還有料油這個融匯貫通,集各家所長的BUG。
老實說,那些正規公司的產品,對我們做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說完香味,繼續說鮮味。
鮮味與香味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溫度的需求。
想要香味突出,需要把溫度升到相對較高的層次。
而鮮味恰恰相反,鮮味懼怕高溫,高溫能夠很輕鬆的讓鮮味變質消失。
以增鮮效果最好的味精為例,味精的化學本質是穀氨酸鈉,當溫度超過120度時,穀氨酸鈉會轉變成焦穀氨酸鈉,失去鮮味兒。
前段時間看到網上一個標題為“年薪30萬廚師秘製紅燒魚”的影片,這位大廚在魚下鍋炸之前在表面抹了一遍味精,還解說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鮮。
大廚說怕魚粘鍋,6成油溫炸魚,一成油溫30度,6成油溫180度左右。
那點可憐的味精,下鍋就灰飛煙滅了。
炸飛的味精,都是成本呀。
言歸正傳,以上就是水的第一個作用,保護鮮味。
與油能承載其他香味同理,水也能作為載體,承載味道。
大家不難發現,風評和口碑都算不錯的增鮮調味料裡,都是液態的。
醬油,黃酒,醋,蠔油,魚露等等。
水作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多的存在,他的包容能力無需質疑。
古人都說了,海納百川嘛。
在味道的包容性上,水幾乎的無所不能的,而他最大的愛好,似乎就是儲存鮮味。
舉幾個有意思的例子吧
香菇我們都很熟悉,非常接地氣的咱們百姓食材,分為乾鮮兩種。
幹香菇味道更好,烹飪前用水泡發,幾乎每個美食博主都會囑咐大家,泡香菇的水別扔,味道比香菇本身還好。
因為啥?鮮味因子被困在乾癟的香菇裡那麼久,好不容易逢甘露了,誰不想換個環境出去看看呢。
關鍵是,這水胃口還挺大,來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容量深不見底。
再舉一個讓大家無法反駁的例子,廚師的高湯,反覆吊,出來以後清澈見底但是鮮味十足。
還有更貼近咱們生活的瓦罐湯,蒸湯,汽鍋雞等等。
都是用溫度和時間這兩個工具,讓食材釋放鮮味,融入本身寡淡無味的水裡,成就一捧珍饈。
以上內容,屬於理論層面,下面咱們開始讓理論指導實踐。
這次文章有點長,乾貨有點多,下面開始上硬菜。
炒菜加水,加什麼水?
普通人的話,加普通水。
想要菜品更上個層次的,加“墨水”。
我雖然肚子裡沒多少“墨水”,但是在做菜的時候,我倒是習慣先做點肚子裡有“墨水”的水。
水既然能承載味道,我們就先把味道喂進水裡,炒菜用“複合水”,就能一舉兩得了,即控制了溫度,又增加了味道。
複合水的天花板,自然是大廚們手裡的高湯。
高湯製作耗材又繁瑣,我就研究了幾個乞丐版的“低湯”,尤其適用於家庭廚房,原材料就用手邊的,操作起來簡單方便。
蔬菜湯:做菜的下腳料,胡蘿蔔皮,香菜根,蔥根,發蔫的洋蔥皮,白菜幫等等蔬菜,扔進鍋裡,小火煨煮,出來的蔬菜湯都是自然鮮。
海鮮湯:魚骨,蝦皮,蟹殼,先用油煎透,加熱水大火燒開,得到的海鮮湯,鮮味足味道厚。
雞蛋湯:全蛋下鍋煎熟,加熱水,大火燒開,湯會發白。這種做法是最簡單的。
根據當天菜品所使用的食材自由選擇,隨性搭配,好用不貴,還不浪費。
小提示:用上面這三種湯煮麵吃,那味道絕對會驚訝到你。
為了味道的平衡,加“調料水”。
上面說的複合水,其實都是在承載不同的鮮味,而在廚師的手裡,還有一種更高效的調料水。
像我之前發過一篇“蔥姜酒水”的文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我把那篇文章的連結放在末尾,感興趣的朋友一會兒可以看看。
加調料水,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味道的平衡狀態。
尤其當我們加水發生在菜品調味以後,鍋裡的味道已經完成了融合,再有水加入,勢必會打破當下的微平衡狀態,讓味道變淡,變薄。
用調料水的話,也會對已有味道造成一定影響,但是能把影響降到最低了。
調料水的製作也是比較隨性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來選擇原材料。
以我自己的習慣為例,用溫開水,醬油,白胡椒粉,鹽,糖和花雕酒,都悄悄來一點就行。
水輕輕的帶一點點顏色,嚐起來有一點點味道即可,切不可過量。
本來目的就是為了維持味道的平衡,如果我們調料水裡味道太多,那豈不是直接就打破平衡了嘛。
調料水最大的舞臺,是在製作肉類餡料上。
無論是包子,餃子,餡兒餅,汆丸子,餡料裡都不要用酒來去腥,因為成品的餡料處在封閉空間,酒精無法揮發,反而會增加異味兒。
這時候,調料水的作用就很明顯了。
尤其在製作丸子的時候,蔥姜禁不住油炸,如果加到餡兒裡,炸的時候很愛糊,成品就會有很多黑點。
使用蔥姜,花椒製作的調料水,就能很巧妙的解決這個問題,食了其味,還能不見其形。
最簡單的做法,蔥姜切絲,跟花椒放在一個碗裡,用開水沖泡,等到自然冷涼就可以使用了。
還有一些小技巧:
炒菜加水時,可以少量多次,不至於讓溫度驟降。
做菜時,食材內部水分流失後,會影響口感,加水可以讓食材吃回去維持口感。
鍋邊剛剛糊了的調料,加水後把它們帶進鍋裡,那是美拉德反應的產物。
加水的時候,沿鍋邊下,一是把鍋邊的調料食材帶下去,二是可以讓溫度不會降低太多。
關於做菜時水的事兒,有很多可以寫的,以後有了新的感悟還會繼續更大家分享。
師父的那句話,分享給大家。
那天師父是這樣說的:
調料也好,香料也好,它們的味道是不會變的,今天用,明天用都是那個味道。
但是火和水不是死的,溫度高一點,低一點。水分多一點,少一點,都會讓味道變化。
廚師,會調味是基礎,能調火是高手,會玩水才是大師。
覺得文章還湊合的朋友,記得點個關注,別錯過後面的更新。
哦對了,今年確實有些忙,很多朋友常給我發私信催更,給大家抱個歉。
以後每週三我會固定更新,其他時候,只要有空了我多寫多更。
感謝大家長久的支援和厚愛,我繼續努力,您多擔待擔待。
蔥姜酒水文章連結:
從“蔥姜水”到“蔥姜酒胡椒料水”,廚師們藏住了烹飪的秘密
以前更新過的,食材鎖水、吃水的文章連結:
學會給食材“鎖水、放水、吃水”以後,我炒菜突然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