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
在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解壓方式中,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中被稱為“心流”,它是指人們在專注進行一些行為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一些活動上的感覺。
自打愛上心理學,便一發不可收拾。幾個月前,在身邊的心理學愛好者推薦下,我拜讀了一本美籍作家斯科特撰寫的心理學書籍,他主打心理學勵志叢書,大命題為《少有人走的路》,一系列共九冊,我讀的是其中的第四冊,名為“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本書的作者結合當今社會中人們真實的生活寫照為論點,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融匯貫通,再以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來教會當代的人們如何擺脫焦慮的束縛,不受他人或大環境的情緒干擾,從而拋下不必要的疑慮來做好自己當下的事情。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頗多,我想主要結合書本里的知識與我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我對摒棄焦慮思維的淺層理解,並從中給大家帶來一些生活正能量。
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在燈紅酒綠與車水馬龍的城市映襯之下,許多人也都是各自忙碌,常常忙得像陀螺似的團團轉,很煩躁,也不安,彷彿只有不停地得到金錢、物質或名譽才能認為這樣是真的快樂,假如失去了這些東西,人們會常常感覺到生活過得很無趣,覺得自己沒有走在真正喜歡的道路上,或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也就忽略了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最貼切的感受。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總會感到生活的迷茫或束手無策?其實,心理學有指出,那主要是由於人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並沒有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沒有找準那一個令自己最滿意的目標,也就讓得過且過的生活常態成為了現代人的“通病”。所以,為了擺脫生活中的許多迷茫帶來的焦慮感,我們需要在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過程中找到那個讓自己狀態最佳的目標。
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還挺奇妙的事情讓我再也不感到迷茫:曾經的我,用自己喜歡的解壓方式來對抗焦慮,我找到的屬於我的解壓方式便是做一些公益善事,在給別人帶去便利的同時也愉悅了自己,在傳遞愛心、分享快樂的道路上行進,這讓我十分有價值感。陪伴在那些常年留守在山區的貧困兒童身邊而為他們服務時,看到他們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臉,我被賦予了“治癒”的力量。頓時,我被震撼了,心裡萌生出了一個堅定的“聲音”:我要當老師,當個好老師!在教書育人、為學生帶去知識與服務的同時,也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社會創造價值。
於是,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解壓方式中,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中被稱為“心流”,它是指人們在專注進行一些行為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一些活動上的感覺。結合我的親身體會而言,在做公益實踐時的自己並沒有想太多,好好地專注於那個階段做這類事情的興奮感與充實感,活在當下,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尋找到了一個奇妙契機中的目標。為了驗證我的目標是否只是三分鐘熱度勁,我嘗試著去社群的四點半課堂做義務教學、去殘障學堂做輔導陪伴、去培訓機構做教育實習。透過一兩年的自我觀察,從中發現我是真心熱愛教育事業,並願意為之努力,這便是屬於我的那份彌足珍貴的堅定與成就。
好了,目標已經被成功驗證,接下來就是實施路徑的方式了!想要完全進入這一領域,除了具體的實踐之外,還需要大量知識的積澱。那麼,繼續提升學歷成為了我接下來的重頭戲,正因實踐的過程中順帶著嘗試了不同的可能性,將教育細分為不同的專業領域,試著深入瞭解並學習,發現我對心理學最感興趣,選擇投考師範類的心理學專業,未來就可以對口進入我喜愛的教育行業,可以令自己在追求目標的“心流”中慢慢成長,完全摒棄了自己幾年前由迷茫夾雜而來的焦慮感。
在文章的最後,摘抄本書的作者斯科特在書中提到的一段話:“我們總想把事情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害怕放手,害怕讓事情順其自然。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情我們都能掌控,我們必須放下掌控一切的想法,把命運交給命運,才能徹底避免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是啊!能夠坦然面對當下的際遇,順勢而為,不急不躁,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在點滴生活中挖掘出自己的專長,並將它轉變成自己明確的發展目標,生活的意義和趣味就會撲面而來,真乃大快朵頤人生之幸事。
(作者為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學生)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