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對外交往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番銀”透過海上大量流入潮汕,從清末至民國,潮汕地區又開始流通我國鑄造的“龍銀”、“袁大頭”、“開國紀念幣”、“船洋”等龍銀。同時由於海外交通便捷,貿易往來以及華僑攜帶等,使潮汕一帶仍大量使用“番銀”。這些龍銀除了用於交易、納稅、結算等的經濟活動外,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習俗之中。
潮汕民間歷來有崇尚藏金藏銀的習俗,由於龍銀本身具有的保值功能,加上龍銀鑄造精美,幣面上又大多鑄有帝王頭像,百姓認為可以鎮災驅邪,因此人們也紛紛將它賦予各種民俗功用,有的改制成飾品等,用途非常廣泛,如:
饋贈以及婚嫁禮儀:潮汕一帶逢年過節有包紅包“壓腰”習俗,富有家庭過年時,晚輩在紅包裡裝上龍銀送給老人以表孝敬。民間風俗還有嫁女兒時,將龍銀裝入服飾箱裡“壓箱底”,“壓箱銀”一般不輕易取出來花銷,只有在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時才使用。
鎮災驅邪:潮汕民間常有人用龍銀煮水給小孩喝,用來“壓驚”和驅邪祛病;有的用龍銀來“滾床”,祈冀家族興旺發達;龍銀還在墓葬、建築時被大量採用,如建房時安放入地基裡鎮宅驅邪,作為隨葬品陪葬等等。
掛件飾品:在潮汕農村至今仍可以見到小孩出生“滿月”時,大人在小孩胸前佩戴一副用龍銀加工而成的“七連貫”、銀手環、銀腳環、銀項鍊等作護身符,寓意孩子將來平安、健康、吉祥;龍銀也被改做成褲帶、紐扣、頭釵等飾品,這些具有實用價值的飾品既能點綴,特別是婦女、兒童的生活情趣,又可以在動亂年代中起到保值的作用。
老龍銀在潮汕民間的這些民俗用途,有的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隱沒,有的卻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一種富有特色的收藏品。
來 源: 《汕頭日報》2007-01-14
作 者: 金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