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來了,又到了全民瘋狂收包裹、快遞小哥天天見的季節。
由於今年的雙十一戰線拉得比以往更長,大家下單、收貨的時間也就比往年要早得多。剛剛進入十一月,各大電商物流就已經紛紛曬出今年的首單戰報:菜鳥用時 5 分鐘、京東 6 分鐘、申通德邦 10 分鐘,付完尾款的買家就收到了心儀的商品。
藉著這波東風,各地上市的幾大快遞股股價有所反彈,圓通港股十月底以來漲超 5%,順豐漲超 3%,京東物流漲 3%。
那麼,怎樣才能藉此 “一飛沖天”?答案或許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早已成為雙十一的財富密碼——品牌營銷要快,買家搶貨要快,發貨和物流速度都要快。然而,當大家都在這場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當中習慣了這種快節奏,迴歸日常時,原本的 “快遞” 也就自然而然成了 “慢遞”。
消費者的速度剛需擺上檯面,一直在拼命爭奪市場的電商平臺和快遞巨頭當然不可能視而不見。
近年來,國內先是有閃送開創了平均 “1 分鐘響應、10 分鐘上門、60 分鐘送達” 的同城速遞模式,阿里系的淘寶則是去年在全國 16 城上線了 “小時達” 服務,其中涵蓋了天貓超市,淘鮮達、餓了麼上諸多超市和便利店等商品。
到了今年,京東也與達達快送合作推出 “小時購” 業務,無論是生鮮蔬果、數碼家電還是醫藥美妝,都可以享受小時級甚至是分鐘級送達的服務。
顯而易見的是,在配送速度方面,國內已經 “卷” 起來了。
不過,國內不管怎麼 “卷”,始終都是頭部幾位大哥白刃肉搏,新生代想要出頭並不容易。
然而在海外卻又是另一幅場景:大哥跨界也要加入戰場,但也有一群新鮮出爐的快遞初創小弟看準了年均規模 2 萬億美元的全球雜貨市場,希望透過 “分鐘達” 服務在這片天地大顯身手。
先說大哥,搞打車服務的 Uber,讓旗下做餐飲外賣的子部門 Uber Eats 與商超巨頭家樂福合作,計劃在巴黎推出 “15 分鐘達” 的食品雜貨配送服務。而 “美國版餓了麼” DoorDash,也已經開始探索如何配送雜貨。
與此同時,背靠亞馬遜這座大山的 “英國版餓了麼” Deliveroo 同樣計劃在紐約推出 “專送食品,十分鐘達” 的服務。
除了這些大公司之外,僅在倫敦一個城市,就有來自土耳其、德國等國家的 8 家初創公司在提供這類飛速送達業務。
面對這片新藍海,投資者們也是給足了面子,這幾年已經往這些新生兒們身上砸了至少 70 億美元。特別是在經歷過一年疫情封鎖過後的 2021 年,人們對送貨上門(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食品)需求激增,很輕易就會對這種服務高看一眼。
但是,賽道已經漸漸變得擁擠,最終勝者不過十之一二,誰能贏下比賽?市場還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