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開幕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瀋陽同聯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國家一類新藥可利黴素,代表當今世界生物合成藥物研發生產的最新成果再次亮相。這是一年內,可利黴素兩次作為國家大科技成果在國家級展會上展出。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以“創新驅動發展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展覽總面積21834平米,12個展區,1740個展項,既有基礎前沿、科技重大專項、戰略高技術、社會民生、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展示了區域創新、科技體制改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技開放合作和科普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突出成就。
作為一家民營藥企,同聯集團是如何摘取了生物合成藥物研發領域的可利黴素這顆明珠?可利黴素本身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可利黴素研發團隊成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赫衛清道出了緣由——
自主研發:可利黴素掌握了“救命藥”的中國話語權
可利黴素的研發,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王以光團隊,臥薪嚐膽三十年,終於誕生了世界上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的基因工程藥物——可利黴素。赫衛清說,老一輩科學家獨立自主搞科研的決心和恆心,給我們做出了典範。我們可以吸收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可以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但在關鍵領域、關鍵技術上,還是要以“我”為主,以獨立自主的精神為主,這樣才能在生物製藥領域、在“救命藥”國產化方面,有更多的中國話語權。
模式創新:可利黴素形成了產學研平臺
談及可利黴素,業界評價認為,它不僅是科學家的貢獻,也是企業家、醫學工作者的貢獻。科學家、企業家和醫學工作者不僅聯手貢獻了可利黴素這個生物製藥產品,還聯手打造了一個有利於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應用的模式——產學研一體化。
赫衛清認為,從藥物研發來說,整個鏈條非常長。科學家可能在起始的部分,或者說創造的部分會起主導作用。但後續的臨床應用到產業開發,都需要企業去主導、去引領、去提出問題,然後把問題反饋給科學家,再讓科學家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話,就形成了科學家、企業、醫院、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就會對藥物的深度開發產生提示和引領作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瀋陽同聯集團正式接手可利黴素的專利技術,全面介入產品中試和產業化。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同聯集團與國內外上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與數十家國內三甲醫院建立產品臨床試驗合作,並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瀋陽、上海、江西景德鎮、湖南嶽陽建立技術研發、原料生產、產品生產和銷售基地,形成了全鏈條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赫衛清說,企業牽頭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模式,大大加速了可利黴素的產品化、市場化程序,也正是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的高新技術發展模式。
無限可能性:可利黴素“變現”空間突破預期
可利黴素是國際上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研發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由瀋陽同聯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開發,2019年取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註冊批件。可利黴素透過抑制致病菌蛋白質合成及調節宿主免疫功能達到抗菌作用,對難治性耐藥菌安全有效。
赫衛清說,作為一個合成生物技術產品,可利黴素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來說,絕對是一個創新的技術。即使在今天,可利黴素從產品到臨床,它的技術和適用範圍取得了許多出人預料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把可利黴素納入治療新冠肺炎應急攻關專案。可利黴素同時得到美國FDA批准,正式進入美國新冠肺炎治療三期臨床試驗。
赫衛清認為,可利黴素作為大環內酯類產品,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體現出了多效性,這也為下一步的深度研發提供了多種可能。作為我們國家自主創新的一類新藥,產學研平臺將一方面加強可利黴素的適應症拓展研究,另一方面深化它的每個單組分研究,研發出系列新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