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德國東普魯士臘斯登堡的一處地下室內,元首希特勒秘密簽署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攻擊計劃,幾個小時後,三個集團軍群共550萬德軍,攜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兵分三路對蘇聯發起猛攻,短短18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大量蘇軍邊境據點被德軍迅速包圍,上百萬蘇軍拼死抗衡依舊難以阻擋德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蘇聯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
與此同時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的日本也在秘密進行“關東軍特別大演習”計劃,並從中國關內和朝鮮以及日本本土抽調了75萬日軍精銳緊急向邊境地區集結,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日本都像是要趁機加入蘇德戰場,配合德軍西線作戰,使蘇聯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但誰也沒想到的是,最後日本卻調轉槍口把侵略的物件指向了美國,悍然偷襲珍珠港後,引發太平洋戰爭,羅斯福的怒火燒盡了日本最後的帝國。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突然放棄侵略蘇聯反而進攻美國呢?如果日本配合德軍從東面加入蘇德戰場,德日聯軍又是否有能力吞下這個幅員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巨人呢?本期影片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與美、蘇、德三國的軍事博弈。
時間回到1941年,那一年希特勒比任何時候都要開心,因為強大的德軍已經打下了他想要入侵的任何國家,27天征服波蘭,1天擊潰丹麥,23天收割挪威,5天打垮荷蘭,18天佔領比利時,39天打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德軍獨有的閃電戰讓整個世界瑟瑟發抖,此時他將下一個進攻目標定在了蘇聯,從戰略上來說,德國只有拿下了蘇聯,才能打通歐洲到亞洲連線線,與日本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
儘管此時的希特勒已經完全沉浸在了勝利的狂歡中,但他並沒有忘記蘇聯巨大的版圖,這尊紅色巨人和他入侵過的所有國家都不同,想要一口吞下必定會耗費一些時日,為免夜長夢多,在發動“巴巴羅薩”攻擊計劃前,希特勒召見了日本駐外武官山下奉文,希望他儘快返回日本,請天皇閣下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配合德軍進攻蘇聯的計劃。
此時日本內部開始對德軍即將攻打蘇聯一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對德軍極為看好,作為盟友,松岡洋右極力勸說天皇派兵從東面圍攻蘇聯,配合德軍儘快結束對蘇戰爭,松岡洋右的建議得到了山下奉文的認可,剛剛從歐洲返回的他對德軍有著更直觀的感受,在遞交給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軍事報告中,山下奉文寫道:“德軍師團的力量超過蘇聯師團戰鬥力一倍,僅在步兵部署上,德國就有超過蘇聯一倍半的力量,空軍優勢更是超過2-3倍,因此建議日本提前佔領蘇聯遠東地區。”
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上下基本都同意北進,派兵增援德軍一事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在1941年7月2日日本舉行的御前會議上,日本天皇裕仁突然宣佈“暫不介入德蘇戰爭”,但要秘密完成對蘇戰爭的準備,此外,會議還提出“無論形勢出現何種變化,日本均將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基本方針,日本將以確定自存自衛為基礎,跨出南進的步伐。”
1941年7月7日,日本天皇裕仁簽字授權日軍秘密集結行動,並取名為“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在隨後的幾天內,日軍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調動,除了在東北的16個師團外,他們還調集了偽滿洲國境內的13個國境守備隊、8個獨立守備隊、6個坦克聯隊、一個騎兵旅以及野炮部隊、防空部隊、鐵道部隊和通訊部隊,共計75萬餘人。
“關特演”的規模空前,甚至被國際史學界認為是“日本對蘇聯發起全面戰爭的臨界點”,為了這次的行動,日本軍方在7個月內抽調了十幾萬噸軍用物資,僅僅是調來的汽油就足夠16個日軍一線師團使用半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日本都是下定決心要與蘇聯一決雌雄,然而在大軍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北進時,日軍陸相東條英機卻猶豫了。
根據日本間諜從蘇聯發回的戰地情報顯示,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力部署保守估計在30個師以上,共60多萬人,包括坦克2700輛,各種飛機3000架,火炮上萬門,儘管從資料上來看,日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有過1939年諾門坎的慘敗經歷後,日本對蘇軍依然有著一種無法抑制的畏懼,東條英機覺得如果真要和蘇軍硬碰硬的話,即便贏了,日軍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更為關鍵的是,到了1941年下半年,日本在中國基本已經喪失了“求勝”的希望,蔣政府拒絕和談,華北敵後抗日行動屢禁不止,日軍軍力已經到了捉襟見肘階段,如果這時候再被蘇聯牽制住,那日本將會走入一個無法翻身的死衚衕,東條英機心裡沒底,所以他決定還是等等看,如果德軍進攻順利,蘇聯必定會將抽調遠東的兵力,屆時日軍再大舉進犯,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由於“關特演”耗費了大量的戰略資源儲備,本就庫存告急的日本迫切需要替補資源,於是在七月底東京大本營決定“部分南下”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發動了東南亞戰爭,但此舉顯然是動了美國的蛋糕,在日本進攻東南亞的當天,美國宣佈停止與日本進行任何形式的原油貿易,在多次談判無果後,東條英機決定賭上皇國興廢跟美國玩一把大的。
1941年8月9號,東條英機向山本五十六傳達了“停止在近期內對蘇聯進攻”的命令,並秘密謀劃全面佔領東南亞,將英美荷等國趕出東南亞的計劃,一旦計劃成功,他們就可以從這裡獲取大量的戰爭資源,“聖戰”也能繼續進行。9月3日,東京大本營向英美髮出“最後通牒:“若到十月上旬我國仍無法在外交上取得合理的結果,將會對英美荷開戰”。
東條英機的計劃有兩步,一是進攻馬來半島,奪取英國殖民地,二是偷襲美國珍珠港,奪取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要地。1941年10月,東條英機取代近衛文麿成為日本新首相後,這一計劃正式被提上了日程。
12月7日凌晨,當珍珠港基地的美國大兵們還沉浸在夢鄉中時,日本的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以及瑞鶴號六艘航母編隊搭載艦載機414架呼嘯著向珍珠港駛來,上午六點十分,山本五十六下達轟炸指令,日軍對美戰爭正式開始,那一天美軍累計損失了12艘戰列艦和188架戰機,士兵傷亡達到4000餘人,次日,日本海軍又對英美荷等國繼續開戰。
訊息傳回美國白宮後,羅斯福勃然大怒,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日本無底線的侵略中國,進攻東南亞,挑戰美國,德國橫掃歐洲勢如破竹,這兩個國家讓整個世界硝煙四起,於是在1942年1月1日由26個國家共同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至此,德國和日本的“末日審判”也開始進入倒計時。
那麼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梳理一下,日本為什麼不聽希特勒的建議與德軍形成夾擊之勢攻打蘇聯,反而要去招惹美國呢?
首先第一點,也是東條英機最大的擔憂,就是日軍大部分兵力已經消耗在中國戰場上,根本無力北上,當時侵華日軍在華投入最大兵力是230萬,而彼時國民黨軍隊和敵後武裝力量有近500萬,如果日軍攻打蘇聯,那就必須要抽調十幾個精銳師團離開中國戰場,而這很有可能會讓留守中國的日軍繃不住,最終導致“聖戰”失敗。
而且諾門坎戰役的慘敗還歷歷在目,蘇軍令人畏懼的戰鬥力,即便是不怕死的日軍也有些發怵。當然了,西伯利亞的冬天不比日本的冬天,運氣不好的話日軍很有可能全部白給在西伯利亞,然後被蘇聯人拉去蘇德前線當炮灰。
其次,相比於陸軍作戰,日本更擅長海戰。日本是一個島國,自開國以來,他們便一直致力於發展海軍規模,到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已有236艘船艦,噸位達到了恐怖的119萬噸,航母編隊更是領先世界水平,壓了美國一頭,所以相比於用陸軍穿過西伯利亞進攻蘇聯,日本覺得用海軍南進太平洋的勝率更大。
另外,貧瘠的遠東也無法為日本庫存告急的戰略資源提供實質性幫助,遠東和西伯利亞既沒有高加索的石油,也沒有烏克蘭的糧食,就算佔領此地,日本仍需不斷開發才能獲得長遠利益,短期內並不能得到急需的資源儲備,但東南亞卻有著大量已開發的資源,一旦攻佔了這裡,也就意味著日本可以立即得到資源補充,尤其是石油和橡膠資源,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的需求量。
最後,蘇聯廣袤的領土面積也是日本不敢冒然北進的重要原因之一,日軍想要攻進蘇聯中心地帶,必然要先取道中國東北,這樣就會把戰線大大拉長,本來後勤補給就不容易,如果中國的抗日軍隊發起猛攻,切斷日軍補給線,那對北進的日軍來說是致命的,而相比之下,已經被德軍閃電戰打得七零八落的英法荷等國已經對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不再那麼重視,日軍南進顯然更加穩妥。
有人說如果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而是聽從希特勒的指揮,或許世界的格局會是另外一種局面,的確,太平洋戰爭以前,美國一直保持中立的狀態,他們靠著給各國出售戰時物資大發橫財,日本自然也是他們出售的物件之一,如果不是日本想一鍋端了美國人的“生產線”,或許美國也不會冠冕堂皇的與德日聯軍一決生死。
因為當時美國其實是希望日軍能北上進攻蘇聯的,一旦德日聯軍攻下蘇聯,很有可能也會打通亞歐大陸,屆時中國也將面臨生死挑戰,就算沒有打下蘇聯,也能延緩二戰時間線,美國可以一直髮戰爭財。但不管如何,法西斯勢力永遠都是與世界發展趨勢相悖的,不管他們有多強,註定走不了多遠,因為光明的陣線遠比黑暗來得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