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很多有名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則天,以及唐明皇李隆基,他們都對歷史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其中有一位“讓皇上”,他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很低,生前沒有做過皇帝,死後卻也被追諡為皇帝。
他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李憲。
說起李憲,大家可能覺得很陌生,但說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大家肯定會發出驚歎“哦,原來是他啊”。
一、為什麼李憲心甘情願把皇位讓給李隆基?
李顯,又名李成器,他爹是唐睿宗李旦,唐睿宗一共有6個兒子,李憲是唐睿宗的長子。
早在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第一次做皇帝的時候,李憲被立為了皇太子,當時才6歲。
後來武則天改唐建立武周,自己稱帝做皇帝,唐睿宗從皇帝被降為皇嗣,李憲也就從皇太子變成了皇孫。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洛陽發動兵變,逼迫在位15年的武則天退位,而當時的武則天已經81歲。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李顯復位。
可唐中宗是個很懦弱的人,他在位時多方勢力爭權奪勢,安樂公主為當皇太女,讓中宗廢掉太子李重俊,韋后也多次對李重俊多加欺辱,為此李重俊被逼無奈發動兵變,最後卻兵敗身死。
李重俊死後,安樂公主和韋后更囂張,母女倆為了權力竟把唐中宗給毒死了。
唐中宗死後,韋后等人立李重俊為皇太子,實則韋后臨朝稱制。
李氏宗族和韋氏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時候太平公主果斷站在了李氏這邊,聯合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勢力。
正是因為這場政變,李隆基為李唐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勞,李旦復位後,李成器這個長子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因為太平公主也參與了“唐隆政變”,李旦復位後,太平公主的權勢達到唐朝公主的巔峰,國家一切大小事務,李旦必定會詢問太平公主的意見。
在發動“唐隆政變”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站在同一戰線的,但後來太平公主發現李隆基年輕有為,為了保有自己的權勢,她一度挑撥李憲和李隆基之間的關係。
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按理皇太子之位輪不到他。
而李憲是嫡長子,在唐睿宗第一次做皇帝時,他就是太子,現在唐睿宗復位,他繼續做太子順理成章。
可此一時彼一時,李隆基有了軍功,不容小覷了。
就在唐睿宗想要立太子時,李憲識趣地選擇了退讓。
李憲認為儲君是國家的重要職務,如果正值太平年間該以嫡長子為太子,而國難時李隆基有平叛韋氏之功,所以該讓李隆基為太子。
李憲堅決推辭太子之位,言語懇切,諸王和群臣也覺得李隆基做太子更為合適,於是李隆基就被立為了太子。
李隆基成為太子後,太平公主恐怕權勢不保,有異動,李隆基果斷先下手為強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
當太平公主有異動時,為了斷絕太平公主和李憲聯絡,姚元之等人請求將他和申王李成義調出,於是李憲被調任為蒲州刺史。
為了表達對兄長的情義,李隆基曾特意送李憲一床被子和一個長枕,唐睿宗知道後大為高興。
總之,李隆基對李憲還不錯,兩人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兄友弟恭”。
二、李憲的結局如何?
唐睿宗禪位,李隆基繼位後,李憲得到了李隆基的善待。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憲被晉封為司空,等到李隆基討平蕭至忠等人,李憲又被任命為太尉,兼任揚州大都督之職,加封一千餘戶,之後不久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但太尉和揚州大都督的職務被停了。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為了避昭成皇后竇德妃的尊號,李成器就改名叫了李憲,被封為寧王,這時候他的實封加起來有五千五百戶之多。
李隆基在興慶坊的西南置樓,他經常登樓,聽到諸王府中的樂聲,就召他們前來宴飲,有時候還登臨他們的宅第,賜下金銀和綢緞,這是李隆基認為的兄弟之間該有的最好的情誼。
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前期最寵愛的武惠妃生下的兒子李瑁,被寄養在李憲家中,被李憲養大。
李瑁在十幾歲的時候才入宮,受封為壽王。
武惠妃一心為李瑁奪嫡,汙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要謀反,爆發了當時震驚的“一日死三王”的政治事件,這之後武惠妃因病而死,李瑁的太子之位也就落空了。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又看上了李瑁美貌的妻子,那就是楊玉環。
李隆基搶了兒子李瑁的老婆,李瑁親孃剛去世,老婆又被搶,跌入人生低谷,更讓人痛心的是養父李憲也差不多這幾年去世了。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1年),李憲臥病在床,唐玄宗李隆基讓中使不間斷地送醫藥和珍膳給李憲,李憲的病一度有好轉。
可等到開元二十九年,那年冬天京城特別寒冷,李憲預感到自己要死了,果然他的生命就停在了那年冬天。
當時,申王等人都已經去世,只剩下李憲,為此李隆基很關心他,每年李憲過生日,李隆基都會親自前去慶賀,和他一同宴飲。
各地進貢上來的東西,只要李隆基覺得好吃的,也都要拿去給李憲嘗一嘗。
李憲一生謙虛謹慎,從不做逾矩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他得以善終的原因。
李憲去世時63歲,李隆基知道後悲痛萬分,嚎啕大哭。
因為李憲品德高尚,以皇帝之位讓之,故李隆基追諡他為“讓皇上”,同時追諡李憲的王妃元氏為恭皇后。
李憲生前雖沒機會做皇帝,但死後卻享受了皇帝的殊榮,由此可見,李隆基對他真的是情深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