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人駿簡介
張人駿(1846-1927),字健庵,號安圃,直隸豐潤縣齊家坨村人。進士出身,晚清重臣,是大清296年間賜諡“文貞”的6名高官之一,是維護南海主權有功的民族英雄,南海上至今還有中國政府以他名字命名的“人駿灘”。
豐潤張家自清末至今,是聞名全國的一個名門望族。其中,張人駿的祖父張印坦,貢生出身,道鹹年間歷任江南無錫等縣知縣,有政績。其父張澤仁,貢生出身,同治年間歷任江南華亭等縣知縣,有政績。其長子張允言,進士出身,歷任大清銀行第一任監督(行長)。四子張允愷,舉人出身,曾任民初駐德大使。五子張允亮,袁世凱長婿,蔣文科舉人出身,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其堂伯祖張印塘,舉人出身,曾任杭州知府、安徽按察使,咸豐初年在安徽與李鴻章、袁甲三並肩剿滅太平軍,于軍中病逝。其堂叔張佩綸,進士出身,同光年間歷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總理衙門大臣、船政大臣,乃“清流四諫”之首。堂叔張佩緒,監生出身,歷任廣東、安徽四品道員。堂弟張志潭,舉人出身,歷任民國初年中央政府秘書長、內務總長、交通總長。堂侄女張愛玲,著名女作家。堂侄張允什,物理化學家,南開大學副校長。堂孫張恭慶,北京大學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張人駿1868年考中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與同科進士陳寶琛、吳大澄、寶廷、邵積誠、陳啟泰、劉廷枚、許景澄、何如璋、洪良品等結為好友。之後在京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監察御史等職21年。1889年,張人駿由京官外放,出任廣西桂平梧鹽法道。巡撫馬丕瑤一見欣然曰:“吾夙知君為好官,今日幸得共事”,省中每有大政輒諮而後行。布政使張聯桂亦與之交歡無間。期間,幾次兼任廣西按察使或布政使。1894年12月,張人駿以“才長心細,持正不阿”,升任廣州按察使。1896年1月,升任廣東布政使。1998年8月31日,張人駿調任山東布政使,遺缺由岑春煊接任。張人駿到達山東後,正值該省義和團運動爆發之際。不久,袁世凱奉命接替同情義和團的毓賢擔任山東巡撫一職。在協助袁世凱剿匪、練軍、籌餉過程中,深得袁世凱賞識。袁世凱奏摺評價他“志趣正大,明達政體,辦事穩練精詳,洵為體用兼備。”(《袁世凱全集 8》318頁)袁世凱還向朋友介紹說“張安圃明達時務,才識敏捷,志趣亦正大。如假事權,當可佐理。” (《袁世凱全集8》第41頁)正因為配合袁世凱穩控山東有功,1901年1月,張人駿升任漕運總督兼兵部侍郎。而袁世凱也於同年11月升任直隸總督。出於對張人駿的佩服和友情,袁世凱主動和張人駿結為金蘭之交和秦晉之好。1901年11月,張人駿接替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1902年5月,張人駿調任河南巡撫,其全稱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提督銜、節制全省軍務並駐防滿洲營官兵兼管河工事務”。1903年4月張人駿調任廣東巡撫,任期長達兩年有餘。1905年7月,張人駿調任山西巡撫。1906年3月,張人駿再次被任命為河南巡撫,執政長達一年零幾個月。1907年8月,張人駿升任兩廣總督,成為晚清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臣之一。兩廣總督其全稱是“欽命頭品頂戴、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兼管廣東巡撫、粵海太平兩關事務”。1909年6月,張人駿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南洋勸業會會長。兩江總督的全稱是“欽命頭品頂戴、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督辦兩江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鹽政大臣、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袁世凱稱帝后,張人駿由於對他不忠於大清的“謀逆”行為極為反感,雖然袁世凱欲授予其國務卿一職,但張拒絕接受,與之分道揚鑣。孫中山執政後,由於與孫中山斗爭了十幾年,政見不同,因此更是不與合作,退隱天津。1917年張勳復辟後,張人駿被遜帝溥儀授予協辦大學士一職,但未等上任便政變失敗。1927年2月8日,張人駿在天津寓所仙逝。遜帝溥儀賜諡號“文貞”,賞太子少保銜,賞陀羅經被,御賜“忠清貞亮”匾額。康有為、陳寶琛、陳夔龍等均有詩哀輓。1929年3月,張人駿靈柩移回故里,埋葬在家鄉大齊坨村。
二、張人駿的歷史貢獻
(一)在政治上,張人駿是力主改良的穩健派。
1、早年的“清流”骨幹。與張佩綸、陳寶琛、張之洞等人經常在一起抨擊時政,彈劾權貴。
2、“戊戌變法”的參與者。“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便是張人駿的得意弟子。
3、清末新政中的重要角色。張人駿既不激進,又不保守,屬於政治改革的“穩健派”和“溫和派”。
4、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晚清高官。他保護和支援馬林、江亢虎等人在中國傳播社會主義思想。
(二)在經濟上,張人駿是洋務運動的積極踐行者。在所任之處鼓勵民營建廠“工業救國”的同時,他曾經籌撥官款建立廣東官銀錢局併發行銀毫票,參與主持修建過盧漢鐵路黃河大橋,投資百萬建成了佔地五百多畝的全國第二大水泥廠——廣東士敏土(水泥)廠,領導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辦免稅的香洲商埠(珠海特區前身),參與領導了廣九鐵路建設,建成南京第一家官辦電燈廠(發電廠),建成上海第一家中資自來水廠,借外資350萬元平息了中國第一次股市危機,主持舉辦了中國第一次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等等。兩江總督張人駿為籌辦上海自來水公司抄送片稿及合同事致農工商部諮文(宣統元年十二月十二日)
(三)在教育上,張人駿是創辦新式學校數量最多的封疆大吏。1882年6月,張人駿曾經擔任四川鄉試副主考官。1902年底,張人駿主持了河南省鄉試考試,1903年,張人駿主持了廣東省鄉試考試。1901年11月至滿清滅亡,張人駿先後主持或參與創辦了山東大學堂、河南大學堂、山西初級師範學堂、河南測繪學堂、河北中等蠶桑實業學堂、廣東農林講習所(華南農大)、光華醫社(中山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堂、安徽測繪學堂、江南茶務講習所等。領導創辦的新式初中高階學堂1000多所,每年招生學生達120000多人。此外,還撥款派遣了汪精衛、胡漢民等一百五六十名青年學生赴國外留學。此外,張人駿還認為,“育才以興學為要,興學以籌款為先”(190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因此,積極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學,籌集了大批善款,並先後為五六十位熱心助學人士請旨授獎。
(四)在軍事上,張人駿是促進中國軍隊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1、編練新軍。從1901年1月至1907年8月,張人駿在擔任漕運總督、魯撫、豫撫、粵撫、晉撫、豫撫時,一直身兼兵部侍郎和提督銜, 1907年8月至1911年12月,擔任粵督、江督期間,更是兼任陸軍部尚書一職。十多年具有全權統制轄區軍隊的權力。他先後統轄過的清軍不下20萬人、軍艦上百艘。經他建立招募的漕運新軍、山東新軍47混成協、河南新軍29混成協、山西新軍、廣東新軍第25鎮49混成協、安徽31混成協,江西27混成協、江南巡防營等總共達5萬人左右。
2、興辦軍校。為了適應新式軍隊的需要,張人駿先後主持或參與建立了山東武備學堂、山西陸軍小學堂、廣東武備學堂、廣東隨營將弁學堂、兩廣新軍軍醫學堂、河南陸軍小學堂、廣東陸軍小學堂等,為軍隊培養新型軍官。其中,他制定的《山東武備學堂暫行試辦章程》在全國推廣,鄧鏗、李濟深、鄧演達、葉挺等都畢業於他所建立的軍校。同時,1906年他還將裁撤的河南武備學堂中選擇劉省五、杜扶東等50人前往日本振武、成城兩校學習軍事。
3、支援兵工廠建設,爭取武器國產化以滿足新軍發展需要。1905年3月,張人駿與與兩廣總督岑春煊會奏了《廣東擴充製造移建兵工廠新廠折》,並付諸實施。1905年秋至1906年初任晉撫期間,兩次撥款6000多元用於山西兵工機器局採購裝置,製造大炮一門,馬步槍349杆。修理槍支1300餘杆。1906年任豫撫期間,撥款8000元支援河南兵工機器局購買裝置、原材料。1909年將廣東兵工廠擴充為“廣東兵工總廠”並親筆題字,生產的機關槍在全國領先。
4、任免軍官,整肅軍紀。在招募新兵、訓練隊伍的同時,張人駿不忘對軍隊官佐的培養教育,做到嚴格要求,獎優罰劣。多年裡,經他提拔或處分的一二品提督、總兵、副將級別的高階軍官就有十幾位,中下級軍官更是不計其數。
5、捍衛國家主權,維護社會穩定。十多年間,張人駿領導所轄官兵,參與查辦了日商“二辰丸”走私軍火大案,與英國艦隊爭奪西江緝捕權案件,與澳葡侵略者進行澳門劃界,從日本侵略者手裡收復東沙群島,兩勘西沙群島確立南海主權等等,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同時,先後指揮鎮壓了山東義和拳、廣東區新、河南西平縣苗金生、河南永寧縣農民起義、山東省曹縣朱景彥起義、丹陽縣農民起義、安徽蒙城等地幫會起義、宿州李歡孜聚眾起事、宿遷饑民焚搶麵粉公司事件、安徽李歡孜起事等等。特別是鎮壓了孫中山領導了廣州起義、廣西防城起義、欽廉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南京辛亥起義等。
(五)在法治上,張人駿是中國由傳統法制走向近現代法制的重要功勳。
1、參與修訂了《大清民事刑事訴訟法》。1906年4月25日,《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出臺,交由各部大臣及地方督撫將軍徵求意見。由於這部草案誕生於刑法、民法之前,屬於本末倒置;而且該草案的執筆人、日本法學家岡田朝太郎、松岡正義等人,在起草時不顧中國國情生搬硬套西方法律,遭到了張之洞、張人駿等人的反對。1907年2月,時任河南巡撫的張人駿上奏了《覆陳民刑訴訟法礙難試辦折》,當天就獲聖旨硃批曰:下法部議。法部被迫廢棄這一草案,先行起草刑法、民法,待二者出籠後,才於1911年1月24日、27日分別出臺了《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和《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
2、參與修訂了《大清新刑律》。1907年12月30日,《大清刑律草案》分則正式出臺後,交由各部大臣及地方督撫將軍徵求意見。1908年8月7日,張人駿上奏了《奏請將刑律草案詳加更訂折》,對草案的387條中的383條提出肯定或不同意見。於當天和1909年2月17日,兩次獲得皇帝硃批曰:“著修訂法律大臣暨法部,匯同學部前奏,詳慎斟酌,另訂具奏。” 在之後的草案修改過程中,修訂人員對張人駿提出的131條意見部分採納,對25條意見全部或基本採納,其餘若干不被採納者後來也證明張人駿的意見是正確的。1911年1月25日,修改後的《大清刑律》正式頒佈,其中凝聚著張人駿的大量心血。
3、建議並參與制定了《大清國籍條例》。自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後,根據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外國人在中國經商稅務上享有許多優免特權。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福建、廣東等地的中國人設法加入外國國籍,以致產生了許多國籍衝突案件。1904年至1910年,張人駿在擔任粵撫、粵督期間,就親自接辦了中葡之間的盧九承包白鴿票案、中英之間的馬親說毀墳劫骸案、中美之間的黃秋與兄弟爭產案、中英之間的葉秀林因欠債逃走案等等。為此,張人駿於1908年至1909年初與外務部數十次電報往來,要求儘快制定《國籍法》,並親自草擬了《限制華民託籍五條》,呈送給外務部和法律編訂館,作為其制訂《國籍法》的重要參照之一。1909年3月28日,《大清國籍條例》終於問世,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籍法的歷史。
4、推進了地方司法組織建設。在制定新刑律法的同時,清政府還實行了獄制改革措施,在全國普遍創辦罪犯習藝所,從注重報應與懲罰的傳統報應刑向主張矯正與改造的近現代教育刑轉變,實現了中國人權史上的重大進步。而張人駿在1906年4月擔任晉撫時所上的《改山西省城自新習藝所為罪犯習藝所折》,顯示他已改革完畢。其次,清政府為了實現從“官治”到“法治”的轉變,要求在地方建立審判和檢察機構。張人駿於1911年1月上奏了《裁併同城州縣籌設審判廳折》,1911年3月與江西巡撫馮汝騤上奏《江西省城九江商埠各級審判檢察等廳依限成立及開庭日期折》,表明他對這項新舉措已貫徹執行。1907年9月,清政府為了實行“預備立憲”,下令在全國各地建立諮議局,開啟了中國政治文明的最新嘗試。11月,張人駿立即組織成立起了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和粵商自治會,研究地方自治、傳播民主知識。同時,札行各府州縣,舉行本級的議紳初選。1909年1月9日,張人駿向朝廷呈送了《兩廣總督張人駿奏遵設廣東諮議局籌辦處折》,彙報了籌辦處的組建情況。在獲批後於2月6日正式執行。同時,籌措鉅款建設諮議局辦公大樓,到1909年9月底如期完成,受到了朝廷的書面嘉獎。
5、公正執法的典範。在張人駿主政一方的日子裡,親自審理了上百個大案要案,並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他嚴格執法,不徇私情,對失足女子不失憫惻之心,對督撫大員敢於秉公執法,一舉挽救了山西女子的性命,革除了兩廣總督袁樹勳、廣西巡撫張鳴岐等人職務。同時,還依法處置了上百名官員,為上千名蒙冤官員平反昭雪。以此維護了大清律法的尊嚴,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稱道。
(六)在外交上,張人駿是與列強鬥爭最多的外交家。作為具有外交職權的地方督撫,張人駿曾經反對美國歧視華工並掀起抵制美貨運動,曾經與英國福公司作鬥爭並收回山西採礦權,曾經與美國傳教士作鬥爭收回雞公山國土權,曾經與英國艦隊作鬥爭並收回西江緝捕權,曾經與日本就“二辰丸”案作鬥爭並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曾經與葡萄牙作鬥爭並啟動澳門劃界,曾經與德國虐待華工行為作鬥爭並派駐領事保護華工。此外,他還經手處理了中國與各國列強發生的大大小小几十次侵權交涉事件,捍衛了我國的主權和尊嚴。他一生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透過外交手段,勝利地收回了被日本人侵佔的東沙群島,捍衛了我國的南海主權。
(七)在廉政上,張人駿是廉潔自律的楷模。他一生嚴於律己,甘於清貧。早在當京官時期,就靠借貸和典當度日。1895- 1898年擔任廣東布政使三年,調離時尚欠山西錢莊借款二千兩銀子,其廉潔形象可見一斑。1905年上半年任廣東巡撫兼任粵海關監督時,“破除情面,銳意規劃”,一舉查出了海關會計周榮曜貪汙稅款幾百萬兩、摺合人民幣十幾億元的巨大窩案,給國家挽回了巨大損失。每年為國家增加收入40多萬元,他也因此得到了朝廷“加級記錄一次”的嘉獎。晚年更是“清廉自持,家無餘財”。他去世時,要求對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不事鋪張,連墓誌銘都不讓寫,墓碑不立,更無貴重的陪葬品。
(八)在文化上,張人駿是具有文物保護意識的傑出官員。他不僅主編過《廣東輿地全圖》和宣統元年版《廣東輿地全圖》,而且先後參與或主持修復過北京正陽門、河南關林、蘇州寒山寺等,為地方文化及文物保護做過貢獻。
(九)在海南的歷史上,張人駿更是具有獨一無二的重大貢獻。他曾經將海南島升格為瓊崖道,他曾經談判收復東沙島,他曾經派員兩勘西沙島,他曾經為海南發展繪製藍圖並初步實施,他曾經將海南鄉賢表彰揚名。
三、張人駿研究的現狀與成果
一百多年來,我們所發現的與張人駿有關的專著只有5部,包括清光緒二十三年張人駿主編的《廣東輿地全圖》和清光緒元年張人駿主編的《廣東輿地全圖》各一部,近年來由河北省博物館編纂纂的《晚清重臣——張人駿考略》一部,張人駿嫡重孫張守中主編的《張人駿家書日記》一部,張守中主編的《張人駿墨跡選集》一部。另外,張守中先生出版的《守素集》、《方北集》兩部著作裡,也有一些研究張人駿的文章。總的來講,有關張人駿的書籍可以說是少得可憐
從中國知網及百度等網站上,可以搜尋到的當代專家學者研究張人駿的論文一共有7篇。分別是:
李細珠:《張人駿與江蘇諮議局》,《政治精英與近代中國》,207-22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
李細珠:《張人駿其人及其對新政的態度》,《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1-5頁。
張守中:《先府君行述—張人駿生平資料的新發現》,《炎黃春秋》2016年第12期。
袁永明:《清末名臣張人駿研究的新創穫》,中國文物報;2007年。
徐藝圃:《兩江總督張人駿辛亥電檔選輯》,《歷史檔案》1981年03期。
趙瑩:《清末輿論和地方督撫之互動--以中日“二辰丸”案和粵督張人駿為中心的考察》
枕蕎:《被遺忘了的“籮筐總督”張人駿》,《炎黃春秋》2016年第12期。
同樣作為晚清重臣,與李鴻章、張之洞、王懿榮、陳寶琛等人的汗牛充棟相比,研究張人駿的專著或論文,簡直有天壤之別。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正因為張人駿的缺失,不僅使得人們對他缺乏瞭解,也使得對他主導的歷史事件一頭霧水,難辨真相,成為學術史上一個巨大的遺憾。
為什麼研究張人駿的學者這麼少呢?這與他自己焚書裂稿,不允著述有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張人駿在清廷命令下,基本上是不戰而敗,棄守南京,亡命天津,由此導致清朝滅亡。對此,他感覺愧對重用自己的“大清國”。正如金梁在《四朝佚聞》一書中記載“張人駿為兩江總督,辛亥軍敗,偕將軍鐵良走上海,提督張勳奉命護督亦退江北。人駿後寓津,見客輒自引罪謂棄城當闢,生不如死,每言及時泣下,惶恐至無地自容。”“人駿獨愀然曰:罪臣當誅。僅僅未叛立耳,豈可以他人自解哉。”正因為如此,張人駿在生前,反對家人或弟子將自己的著述編印成冊。在他臨死前,又交代家人不要索要封賞,不要樹碑立傳,也不要予人墓誌銘,自己太羞恥了。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張人駿的傳略。他的文章、摺奏也難以找尋。
我在張人駿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點進展。
由於濃郁的“老鄉情結”和“英雄情結”,十年前,我開始研究張人駿及其家族,先後創作出版了《張人駿全集》、《兩廣總督張人駿》、《張人駿與南海》、《張人駿往事》、《張人駿李準與南海史料彙編》(與張良福、何正華先生合著)、《豐潤舊事》、《浭陽之蘊》等共約600萬字。與央視拍攝有六集電視片《南海,南海》,與江蘇衛視拍攝有五集電視片《南海縱橫》,與國防大學拍攝有教學片《南洋策》,自己創作有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張人駿》等。
其中,以《張人駿全集》最為厚重。
《張人駿全集》是在沒有任何底本的情況下,透過筆者翻閱上萬冊歷史文獻,足跡遍及全國及海外有關國家,一件一件訪求、一頁一頁尋覓,終於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儘量全面而完備的搜求到了迄今已發現的所有關於張人駿的各個作品。在文獻基本齊備的基礎上,編者發揮自己古文點校、註釋的專長,以文獻完備、版本真實、編次有序、校對精審、斷句準確、註釋精當、便於使用、有裨研究為目標,透過付出了大量艱辛勞動,終於取得了豐碩成果。
《張人駿全集》預計分為奏摺(190萬字)、公牘(20萬字)、私函(10萬字)、日記(10萬字)、詩文(10萬字),新聞(20萬字)、年譜(20萬字)、家譜(20萬字)等8個部分,約計300萬字。此外,還有珍稀照片100張左右。其內容涉及到張人駿入仕之後,尤其是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釋出的有關檔案,上奏朝廷的議稿,大量的電牘,獨具特色的文章等,具體而細緻地記錄了張人駿人生歷程中的重要階段。詳盡地記載了張人駿在同光中興、中法戰爭、洋務運動、中日戰爭、戊戍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主張看法,涉及到中國近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以及對廣西、廣東、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等省及漕運歷史變遷的影響。
筆者認為,《張人駿全集》是國內第一本在沒有底本的情況下,由本人獨立蒐集整理出版的歷史鉅著,是目前海內外第一部收錄張人駿一生著述詳細而完備的重要文獻。因此,該書既是張人駿豐富多彩人生歷程的寫照,又是晚清社會滄桑變遷的縮影;既是河北省極為珍貴的鄉邦文獻,又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四、關於張人駿研究的幾點建議
(一)成立張人駿研究會。張人駿出生在河北,成名在海南。因此,河北、海南兩省應聯起手來,成立專門的學術團體,集中精力進行搶救性挖掘研究。研究會應聘請中科院院士、數學家、張人駿堂孫張恭慶,書法家、古文字學家、張人駿曾孫張守中等張氏家族傑出者為顧問,以張人駿愛好者為成員,由政府投入及社會資助相結合,組織有關人員,撰寫關於張人駿的著作、文章。特別重點爭取國家社科基金,編輯出版大型歷史文獻《張人駿全集》,為國內外張人駿研究者提供大型工具。
二、建設張人駿紀念館。在張人駿的故里,及海南南海等地,力爭國家、省市級立項,籌集專款,擇地建設張人駿紀念館,將張人駿的愛國主義事蹟公之於眾,並使之成為一大景觀和旅遊景點。
三、修繕張人駿墓,修復張人駿陵園。1927年2月8日,張人駿卒於天津,隨後葬於大齊坨村。1968年,其墳墓被造反派炸燬,至今未能修復,且屍體被遺棄在外。2008年11月,其陵墓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議透過符合文物保護法的手續,由政府出資將墳墓周邊耕地徵集2-3畝,建成一小型陵園。對其骸骨查明下落,葬回原處,並對其被毀墳墓加以修繕,以供憑弔。
四、以張人駿名字命名島嶼、小區、街道,豎立張人駿塑像,使之成為一座地標。
五、鼓勵推出有關張人駿事蹟的文學、歷史、戲劇、影視作品,讓人民群眾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