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恐懼症”成為年輕人天天掛在嘴邊的詞。
好像每個人都害怕交流,每個人都恐懼社交,難過、悲傷都不再向別人傾訴。
是我們的年輕人越來越不行了嗎?
不,只是他們長大了。
一、沉默,只是不想讓人擔心
我很喜歡和家人打電話,在電話裡聊我每天的所見所感。
幾年前,我邊等公交車邊打電話,旁邊恰好有個姐姐在玩手機。玩著玩著,她時不時看看我。我有點慌,趕忙掛了電話。
姐姐笑了笑,說:“還是小朋友呢,能和家人訴苦,長大以後就不敢咯!”
我很困惑,既然是家人,不就應該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嗎?
後來,我去外地上學,坐高鐵回家都要11個小時。最開始發生了什麼難過的事,我還是會和家人傾訴。
但後來,我發現,每次我的一點點小情緒,在父母眼裡,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兒。
他們沒有辦法知道我的真正情況,離我又太遠,心裡本來就很擔心,所以哪怕是一點點的小問題,在他們眼裡都是嚴重的。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終於選擇隱瞞我的難過,報喜不報憂。
正如龍應臺所說的那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因為會擔心,因為會牽掛,所以要讓在乎自己的人,知道自己過得很好。
漸漸地,我們隱瞞了我們的痛苦,漸漸地,我們在父母家人的面前變得沉默,漸漸地,我們成為了合格的大人。
二、沉默,只是為了積蓄能量
少年時,我們最喜歡和人講話,一下課就呼朋引伴,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後來,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生活中也多了許多事兒。領導的要求,上級佈置的任務,同事之間的接洽,和客戶間的交涉……
我們過著“996”的生活,上班的時候要說好多好多話。終於有一天,話被說盡了。
我們倒在出租屋的床上,再沒有一分力氣,說一句話。
這個時候,沉默,讓我們積蓄能量。
我們沉默地思索著明天的安排,我們沉默地思索著未來的規劃,我們沉默地放空自己的頭腦,給自己一點喘息的機會。
我們沉默,不代表我們不願意交流,而是放棄了低效的社交,漸漸成長為一個踏實、高效、有張有弛的人。
當我們沉默了,我們身體裡的能量就增多了。
三、沉默,只是我們變堅強了
有個網友在網上討論自己的人生歷程,她曾經過得很艱難。工作時,要面對領導的批評、群眾的不理解,在家,要應付孩子的哭鬧。
她每天都要找人訴苦,但眼淚還是流不盡、苦還是道不完。
突然,她變沉默了。她默默地開始讀書、寫計劃。彷彿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了另一個人。
一段時間後,她的話變少了,笑容變多了。
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開始逐漸得到了領導的賞識、群眾的信賴,女兒也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獨立。
她說她長大了,變堅強了,可以獨自抵禦生活的苦。
現在也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在工作中、生活裡不和人說話,也不和人對視。他們沒有不合群,只是他們很堅強,在用沉默抵禦著生活裡的難。
當我們沉默,這不意味著我們痛苦,或是消極,這只是我們堅強的勳章。
四、
少年時覺得最討厭的詞是管束,長大以後,是無可奈何。
少年時最喜歡的詞是勇敢,長大以後,是堅強。
少年時最喜歡的人是開朗的,長大以後才明白,沉默之人的難能可貴。
沉默,是無聲的承諾;沉默,是安靜的誓言;沉默,是最大的堅強。
我們沉默了,我們告別了玻璃心,我們告別了疲憊,我們變得堅強而有力量,我們長大了。